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Bold钉和微型钢板两种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74例,其中38例采用Bold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Bold钉组),36例采用微型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微型钢板组)。采用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后疗效,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74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无感染,随访10.1~15.7(12.6±1.27)个月。Bold钉组肘关节评分高于微型钢板组、VAS评分低于微型钢板组、疗效优于微型钢板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肘关节活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Bold钉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复位满意、方法简单、创伤较小、固定牢靠,相对于微型钢板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与双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46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男30例,女16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岁;单节段40例,双节段6例。按固定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其中采取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治疗22例(A组),采用双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24例(B组)。比较两种术式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等情况,同时对手术前后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比较,评估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22个月。两组中各有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内植物移位或断裂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A组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ODI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似,同时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治疗尿毒症患者股四头肌腱自发性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尿毒症伴自发性股四头肌腱断裂的患者共9例,均以带线锚钉修复重建股四头肌腱,记录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随访时间、恢复时间、恢复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髌骨高度(Insall-Salvati法)以及膝关节IKDC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61.2±8.4)min/膝;手术出血量平均(34.6±10.7)ml/膝;随访时间平均(19.6±4.8)个月;自术后至恢复正常日常活动能力时间平均(10.1±2.7)个月;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平均(122.5±12.6)°;髌骨高度平均(1.06±0.09)cm;膝关节IKDC评分平均(94.1±6.7)分;1例患者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结论 带线锚钉强度高,应力分布均匀,能有效修复尿毒症患者股四头肌腱的自发性断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新型梯度复合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HA/ZrO2)组织工程骨支架,并评估其在猕猴颈椎椎间融合中的效果。方法 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水凝胶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缓释载体,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微观形态,检测其载药量、包封率及缓释速率;然后分离、培养猕猴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进行碱性磷酸酶、冯库萨染色等对其进行鉴定;最后将前期制备好的BMP-2明胶/壳聚糖凝水胶缓释系统和第3代猕猴BMSCs加载于HA/ZrO2泡沫陶瓷,以构建新型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形态特征。将24只雄性猕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其中组织工程骨组(n=8)为植入梯度复合HA/ZrO2泡沫陶瓷负载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系统和第3代猕猴BMSCs,泡沫陶瓷组(n=8)为植入梯度复合HA/ZrO2泡沫陶瓷,自体髂骨组(n=4)为植入自体髂骨,假手术组(n=4)为只对相应部位的软组织进行切开、缝合,未破坏其椎间盘;观察术后颈椎X线(术后即刻、8周、16周)、组织形态学表现(术后8周、16周)及测试相应节段的生物力学(术后16周)。结果 扫描电镜下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呈3D 网状结构,内见均匀分布的壳聚糖微球,其负载BMP-2后的包封率和载药率随时间逐渐降低:第1天分别为87.4%±0.9%和58.2%±0.5%、第15天分别为45.2%±0.6%和30.1%±0.4%,累积释放率第1天为12.6%±0.11%、第15天为55%±0.16%。显微镜下观察见BMSCs的形态呈多样性,以梭形及短棒形等较常见;第3代猕猴BMSCs成骨诱导后的碱性磷酸酶、冯库萨染色以及表面特异性抗原的检测结果显示,符合BMSCs的生物学特性。不同时点的X线及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材料内部新生骨量组织工程骨组较泡沫陶瓷组明显增多;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在最大载荷、抗压强度和能量吸收方面假手术组均低于其他3组(P值均<0.05),在抗压强度上组织工程骨组与自体髂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系统复合猕猴第3代BMSCs种植于HA/ZrO2泡沫陶瓷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骨支架,能有效促进猕猴颈椎椎间融合,在影像学及组织学表现和生物力学测试方面,可达到与自体骨相似的骨代替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仿真的方法,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时3种不同髋臼假体位置与髋臼假体初始稳定的相关性,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网格划分器,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CT扫描数据中,建立高度仿真的个性化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在真臼位置安放髋臼假体的解剖位重建、将髋臼内壁打磨穿透内移的中心化重建、和在真性髋臼上方假臼高位重建3种常见的临床手术方案,模拟不同臼杯假体位置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稳定的影响。结果髋臼假体在真臼位置安放的解剖重建,出现应力集中和大剪切应力的可能性最小,穿透内移安放的模拟应力分布略高于真臼重建,而在假体上移高位安放的模拟则出现预测应力大幅增加。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和安放臼杯假体,以达到最优的应力分布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2月,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20例21髋,均为女性.年龄36 ~58岁,中位数42岁.单侧19例19髋,双侧1例2髋.Trendelenburg征均为阳性.术前均行双侧髋关节正侧位X线及CT检查,确诊为Crow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髋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术前Harris评分25~60分,中位数45分.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肢体短缩纠正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年,中位数4年.3例3髋术中发生骨折,其中2例2髋股骨小转子轻微骨折,行钢丝环扎固定后股骨假体稳定,骨折愈合良好;1例1髋股骨大转子不全骨折,行钢丝“8”字固定后股骨假体稳定,骨折愈合良好.l例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1例出现股神经刺激症状,均于术后1个月自行恢复正常.均无感染、髋关节再脱位、假体松动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肢体短缩均得到满意纠正,基本达到肢体等长或短缩小于2 cm.患者无跛行或仅有轻度跛行.术后Harris评分79 ~96分,中位数85分.髋臼杯外展36°~60°,中位数41°.重建的髋关节旋转中心向内移位0~5 mm,中位数3 mm;向上移位0~5 mm,中位数2 mm.结论: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能基本恢复肢体长度,纠正肢体短缩,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唐成坤  林士明  杨成  陶其杰  王栋  贾高永  潘浩 《浙江医学》2017,39(16):1390-1394
在腰椎神经根病变中,背根部和背根神经节受突出的椎间盘或退化的狭窄脊髓通道压迫影响。这种疾病是多因素的,涉及到各种类型的疼痛,例如缺血性、致炎性、机械性和神经性疼痛,受细胞外酸中毒激活的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影响。3型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3)作为ASICs的一种,在疼痛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SIC3可能牵涉到椎间盘的退化过程,导致椎间盘突出和背部神经的压迫;ASIC3与致炎性疼痛和缺血性疼痛有关,最容易涉及到机械性疼痛;ASIC3可能对于控制根动脉血管张力起着一定的作用。而相关的ASIC3特异抑制剂可以缓解腰椎神经根病变疼痛,对于其机制作用的探讨,或许可以帮助阐明ASIC3在腰椎神经根病变的机制及发展出新兴的止痛药剂。  相似文献   
8.
林士明  陈亦鹏  潘浩  王栋  贾高永  胡庆丰 《浙江医学》2017,39(24):2205-2209
目的通过观察3型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3)信号通路阻断剂阿米洛利对髓核致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ASIC3表达的影响,探索ASIC3在髓核组织诱导发生根性疼痛过程中的可能机制。方法48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阿米洛利组3组,每组16只。对照组在暴露L5DRG后直接缝合。模型组取出大鼠尾部的髓核组织置于暴露的L5DRG上,缝合切口。阿米洛利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于术后2周内每天腹腔内注射20滋g/kg阿米洛利。对照组和模型组不进行药物干预。造模成功后分别于术后2、4、6、8、10、12d检测大鼠后足的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WT)。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测定ASIC3、TNF-α和IL-6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术后1、3、7和14d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及DRG上清液中的TNF-α和IL-6水平,并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12d时模型组大鼠后足的PWT显著下降(P<0.01),术后14d模型组大鼠DRG中ASIC3的mRNA和蛋白水平上调(均P<0.01),外周血和DRG中NO、TNF-α、IL-6水平均上调(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阿米洛利组大鼠后足的PWT在8d内下降,之后逐渐增加,术后10和12d大鼠后足的PWT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1),术后14dDRG中ASIC3的mRNA和蛋白水平下降(均P<0.05),外周血和DRG中NO、TNF-α、IL-6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ASIC3可能在由髓核突出引起的神经根性疼痛中起重要作用。ASIC3可能通过上调NO及细胞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并增强这些介质的疼痛加强作用,诱导痛觉过敏从而引起神经根性疼痛。  相似文献   
9.
腰椎关节突关节病变引起的腰痛称为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目前关于该病的报道较少,在发病率及最佳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方面还存在争议。本文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3个方面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辅助和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的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1年6月本院采用TLIF术治疗64例单节段中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例采用内镜辅助下TLIF,32例采用传统开放TLIF。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内镜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但是内镜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开放组(P<0.05)。术后并发症内镜组早期并发症为1/32(3.1%),开放组为8/32(2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64例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ODI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内镜组的ODI评分和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影像方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