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研究证实电磁场刺激能够促进多种骨生长因子的合成与分泌,而某些生长因子具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骨的作用。目的:分析工频电磁场对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单一样本、区组设计,观察对比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材料:实验于2005-02/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昆明种小鼠20只,作为实验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②电磁场发生器由武汉市海军工程大学研制,能生成场强为0~100mT的连续可调的50Hz正弦波电磁场。③引物均由北京赛百胜生物工程公司合成。方法:①小鼠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取双侧股骨和胫骨,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②不同强度电磁场刺激实验:设立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电磁场0.4,0.8,1.6mT刺激组,每组均取5瓶第2代细胞。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均不给予电磁场刺激,但阳性对照组于传代时加入含成骨性诱导剂(含10-8mol/L地塞米松,10mmol/Lβ-甘油磷酸钠,50mg/LVitaminC)的培养基;电磁场0.4,0.8,1.6mT刺激组在细胞贴壁后分别于0.4,0.8,1.6mT场强中进行电磁场刺激,每天均连续刺激1h,5d后进行指标检测。③相同场强不同作用时间电磁场刺激实验:设立阴性对照组、电磁场1.6mT刺激15,30,60min组,每组均取5瓶第2代细胞。阴性对照组不进行电磁场刺激;电磁场1.6mT刺激15,30,60min组在1.6mT场强条件下每天分别给予15,30,60min的连续电磁场刺激,5d后进行指标检测。④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强度电磁场刺激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②相同场强不同作用时间电磁场刺激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电磁场刺激5d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及电磁场0.4,0.8,1.6mT刺激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均<0.01);且电磁场1.6mT刺激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mRNA的表达达到最大值(57.74±0.23)%,电磁场0.4mT刺激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达到最大值(126.20±0.21)%。②电磁场刺激5d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电磁场1.6mT刺激15,30,60min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均<0.01);且电磁场1.6mT刺激60min组两种因子mRNA的表达分别达到最大值(28.06±0.11)%和(75.20±0.16)%。结论:适当强度及作用时间的工频电磁场刺激,能够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在50Hz、0.8mT的电磁场条件下,维拉帕米(verapamil)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作用,以推断Ca^2+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内流变化情况。方法 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4代细胞,应用工频电磁场及维拉帕米干预,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其增殖活性,按照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检测ALP活性,并用改良Gomori钙钻法染色定性观察。结果 50Hz、0.8mT的电磁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明显的促增殖(P〈0.01)、抑分化(P〈0.01)作用,但在加入维拉帕米后,这种增殖效应消失而抑分化效应减弱(P〈0.01)。结论 在50Hz、0.8mT的电磁场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a^2+内流发生变化,且该变化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过程中起部分抑制作用,而在促其增殖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健康志愿者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用贴壁筛选法纯化获得MSC。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及细胞周期。结果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呈梭形,具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细胞表面CD90、CD105表达阳性,CD34、CD11b阴性。第1、3、5代MSC生长曲线呈S形,均经历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第3代MSC中,G0/G1期细胞约占77.42%,S+G2/M期细胞约占22.58%。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培养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MSC,且该细胞增殖活性较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培养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纯化MSC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修改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在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12例按AO分类为A型的桡骨远端骨折患儿,应用修改斜"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级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9±5.8)个月,按改良M e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0例,良2例,所有病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无愈合畸形等并发症。结论修改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符合小儿桡骨远端背侧解剖结构,是治疗小儿桡骨远端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我科于2010年8月收治小儿左膝体温计扎伤后汞残留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4岁,因"左膝体温计扎伤1天"入院.患儿玩耍时导致体温计破裂,其尖端刺入左膝关节皮下软组织内,于当地医院摄X线片示"皮下水银残留"(图1),给予清创治疗.清创后复查X线片示"水银范围扩大"(图2).1天后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左膝关节皮肤无红肿,左膝髌前可见一长约1.5 cm的手术切口,已缝合,皮缘无坏死,余肢体运动、感觉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微创囊肿切除手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2年6月对11例患者行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随访3~9个月,平均(6±3.5)个月.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和手术后疗效评定的Glasgow评定法对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交叉韧带囊肿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11例患者均未复发,手术前Lysholm评分为(72.8±5.6)分,手术后评分为(93.7±3.5)分(=7.52,P<0.01).Giasgow疗效:11例患者全部评估为优.结论 膝关节镜微创囊肿切除手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安全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APOFIX系统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例因创伤引起寰枢椎不稳患者行颈1、2后路融合+自体髂骨植入+APOFIX系统内固定,其中齿状突骨折4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2例,术后行颈椎X线检查。结果 随访3-16个月,6例全部获骨性愈合。结论 寰枢椎后路融合加APOFIX系统内固定提高了融合阶段颈椎的稳定性,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应用颈椎螺旋融合器前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严重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及不稳的脊髓型颈椎患者应用颈椎螺旋融合器前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并进行分析,方法:对7例哈 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及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或颈椎 切除减压术,然后前路行颈椎间盘,骨赘切除减压颈椎螺旋融合器植入术,术后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标准17分法进行测评,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7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皮肤感觉改善和四肢肌力提高,其中2例大小便障碍者括约肌功能恢复,脊髓功能的平均改善率为76.2%,结论:本手术方法减压彻底,具有安全性,颈椎螺旋融合器的应用解决了颈椎间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TSRH内固定后环脊髓减压治疗外伤性截瘫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外伤性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行TRSH内固定后用“环钻”作椎管行减压和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2例病例经平均18个月随访,全部病例椎体高度恢复良好,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TSRH内固定后行环脊髓减压既保证了脊柱的稳定性,有效的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同时,从后路解除了脊髓前方的压迫,简化了手术操作,为截瘫的恢复提供了有利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特征,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7例(男14例,女13例)骶尾椎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Advantage Workstation 4.2后处理工作站软件测量以第2骶后孔上缘上方5mm为进钉点的经骶1-2侧块螺钉(the sacral 1-2 translateral mass screw,STMS)固定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包括:外倾角(从进钉点到骶骨翼最前上角的连线在水平面上与骶骨正中线的夹角)、上倾角(从进钉点到骶骨翼最前上角的连线与S1椎体上终板在矢状位上的夹角)及钉道长度(从进钉点到骶骨翼最前上角的距离)。对不同性别间及左右侧别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在三维图形上观察钉道轨迹,并根据上述测量数据在15例骶骨标本上置入STMS,观察螺钉与椎管、骶前后孔及耳状面关系。结果:平均外倾角男性为30.39°±5.01°,女性为35.81°±4.45°,男性左侧为31.14°±5.25°,右侧为29.64°±4.86°;女性左侧为36.46°±4.94°,右侧为35.15°±4.00°,性别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的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上倾角男性为26.71°±16.50°,女性为19.48°±9.09°;左侧为23.67°±14.81°,右侧为22.22°±12.89°;平均钉道长度男性为54.48±3.01mm,女性为53.02±2.89mm;左侧为53.99±2.78mm,右侧为53.56±3.28mm。上倾角及钉道长度在性别及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维重建图形上观察钉道位于侧块内,置钉实验中STMS均未穿透至椎管、骶前后孔及耳状面。结论:在S1椎弓根螺钉不能提供有效固定的情况下,术前行CT三维测量以获得进钉参数,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可以安全的应用于骶骨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