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3D打印教学模具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组采用3D打印教学模具联合PPT授课完成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PPT方式授课,利用理论考试、手绘影像解剖图像及教学质量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 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绘图测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影像解剖空间理解能力均对照组明显提高。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医学生对3D打印教学模具质量、新教学方法认同,课堂气氛活跃,授课满意度有提高。 结论3D打印教学模具联合PPT教学授课可改善医学生空间解剖结构理解能力,提高教学质量。3D打印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本科教学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腹壁浅动脉(superficial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SIEA)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舌癌、颊癌、口底癌的患者各1例,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对双侧下腹部血管条件进行评估,明确腹壁浅动、静脉的起始管径和走行,并完成体表定位。根据病灶部位和缺损大小、形态,设计血管蒂的长度和皮瓣的大小、位置。术中解剖血管蒂,制备皮瓣,转移至受区,完成缺损修复。评价患者的受区重建效果及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2~14个月。结果 3例患者的腹壁浅动、静脉血管条件良好。根据术区缺损大小,制取的SIEA穿支皮瓣分别为9 cm×6 cm、8 cm×5 cm、10 cm×6 cm,血管蒂长度8~10 cm,血管蒂动脉管径0.7~1.0 mm,静脉管径1.8~2.0 mm,血管分别与受区的甲状腺上动脉、面总静脉吻合。术后皮瓣成活,受区软组织缺损修复效果良好,下腹部供区无并发症。结论 SIEA穿支皮瓣的血管蒂位置比较表浅,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体表定位,降低了皮瓣制备的难度;同时,皮瓣制备过程中不损伤腹直肌鞘及腹部肌肉,术后供区并发症少,且瘢痕隐蔽。SIEA穿支皮瓣可望成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较好的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磁共振1H-MRS、DWI和DCE对舌鳞状细胞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0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舌鳞状细胞癌患者45例(实验组)和无症状志愿者25例,2组均行常规MR、1H-MRS、DWI和DCE检查。比较实验组肿瘤实体区与对照组1H-MRS代谢产物(Cho、Cr、Cho/Cr比值、LL)的区别;实验组肿瘤实体区与近肿瘤区、远肿瘤区域带内ADC值均数、DCE最大斜率均数的差别以及不同区域带内TIC曲线类型的差异;实验组肿瘤实体区同一部位LL信号强度与ADC值、DCE最大斜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比较三者在肿瘤边界诊断中的价值。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舌鳞状细胞癌肿瘤实体区内1H-MRS代谢产物Cho、LL信号强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肿瘤实体区、近肿瘤区、远肿瘤区内ADC值、DCE最大斜率均数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区域间TIC曲线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肿瘤实体区内LL信号分布与ADC值呈线性负相关,与DCE最大斜率呈线性正相关(P<0.01)。多体素1H-MRS联合DWI、DCE成像能获取近肿瘤区较高的诊断准确率。结论: MRI多体素1H-MRS成像可以无创在体反映肿瘤代谢产物;结合DWI、DCE成像,能为手术判定舌癌边界区域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背景: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均属于脂肪族聚酯,是一种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和良好成型性能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在体内无毒,不聚积,且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应用CAD、CAM、快速成型和激光扫描技术等组成的数字医学系统制作聚羟基乙酸/聚乳酸三维仿真的下颌支髁突形态模型,并检测其细胞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CT扫描获得犬头颅骨影像信息,以CAD和CAM实现下颌骨髁突形态的三维重建影像,快速成型技术获得下颌骨髁突的树脂阳模。阴阳模转换获得相应石膏阴模,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在阴模内成型。抽取犬髂骨骨髓获得骨髓基质细胞,与定制型聚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在体外复合培养,检测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与结论:定制型聚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和影像原型比较,当测试点误差小于1.0mm时,复合率大于95%。通过CAD、CAM、快速成型技术、预压成型技术和激光扫描技术等组成的数字医学系统可实现颅颌面下颌骨髁突形态结构聚羟基乙酸/聚乳酸生物材料的三维仿真。体外复合培养结果表明,定制型聚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和骨髓基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艾松涛  朱文静  余强   《放射学实践》2011,26(2):159-163
目的:评价正常舌组织和其他颌面颈部组织的动态增强MRI(DCE-MRI)表现,比较正常和异常舌组织的TIC曲线类型和最大斜率值之间的差异.方法:对15例健康成人和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舌肿块性病变患者(良性19例,恶性46例)行DCE-MRI检查.分别获取正常颌面颈部肌肉和腮腺组织的TIC曲线类型和最大斜率值,以及舌病...  相似文献   
7.
穿支皮瓣由皮肤穿支血管供血,是常用的组织缺损修复形式,但头颈部解剖复杂、缺损形式多样以及穿支血管解剖变异等,阻碍了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进一步应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临床应用缺少相关治疗指南,穿支血管的术前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穿支皮瓣的应用设计缺乏科学的规范,穿支皮瓣修复术后缺少客观的监测和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提高重建效果,本共识总结全国多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团队的实践经验,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8.
舌和口底鳞状细胞癌和脉管畸形的MR-DWI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文静  艾松涛  余强  王平仲  孙琦   《放射学实践》2009,24(9):998-1001
目的:评价舌和口底鳞状细胞癌(SCC)和脉管畸形的MR扩散加权成像(MR-DWI)特点。方法:对治疗前行常规MRI和MR-DWI检查的65例舌和口底SCC和11例脉管畸形(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进行回顾性分析。MR-DWI上,分别于b值为500 s/mm2和1000 s/mm2时获取其ADC均值,并进行t检验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b值分别为500 s/mm2和1000 s/mm2时,SCC的ADC均值分别为1.23×10^-3mm^2/s和0.904×10^-3mm^2/s;脉管畸形的ADC均值分别为1.79×10-3mm^2/s和1.17×10-3mm^2/s。统计分析显示两组b值情况下的ADC均值在SCC和脉管畸形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舌和口底SCC和脉管畸形之间具有不同MR-DWI特点,两者之间的差异能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显示脑微出血(CMBs)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前后脑灌注的改善、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和出血转化(H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收治的发病24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SWI判断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CMBs阳性组和CMBs阴性组。采用Mann Whitney U秩和检验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灌注最大峰值时间(Tmax)延迟的脑容积及其变化程度、NIHSS评分及其变化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患者出现HT的比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00位符合标准的患者,其中男7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8.17±9.06)岁,CMBs阳性患者54例,CMBs阴性患者46例。CMBs阳性组治疗后Tmax>4 s脑容积中位数为61(165.75)mL,Tmax>6s脑容积中位数为6(48)mL,NIHSS评分中位数为2(5),CMBs阴性组治疗后Tmax>4s脑容积中位数为12(36)mL,Tmax>6s脑容积中位数为0(3)mL,NIHSS评分中位数为1(3),Tmax>4s脑容积、Tmax>6s脑容积、NIHSS评分及各项数据的变化程度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s阳性组和阴性组的HT发生率分别为13%和15.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Bs阴性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内灌注恢复及NIHSS评分恢复均要好于CMBs阳性的患者,CMBs阳性与治疗后是否发生HT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4例腹主动脉瘤病人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其中17例经DSA证实,7例经手术证实,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曲面重建(CPR)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结果:所有行CT血管造影的病人,都能清晰显示瘤体,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附壁血栓,能准确测量动脉瘤的相应数据,其中Ⅰ型5例(20.8%),ⅡA型7例(29.2%),ⅡB型2例(8.3%),ⅡC型5例(20.8%),Ⅲ型5例(20.8%)。7例腹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能清晰显示支架的位置、范围和管腔通畅情况,4例手术后复查均清晰显示桥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作为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已可取代D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