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多循证医学研究显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mplantation procedure,PCI)(包括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和裸金属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临床治疗上同时也发现两种支架的明显不足之处。如何选择支架,使得无保护左主干患者获得最大收益/风险比是值得仔细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白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3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纳入试验,登记所有患者临床特征并测定入院时血浆中IL-18、PTX3水平。继之,对所有患者行冠脉造影并使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评估。根据所有患者gensini评分结果将患者分成低gensini积分(low gensini score,LGS)组(gensini积分〈27分)、中gensini积分(medium gensini score,MGS)组(gensini积分27~38分)、高gensini积分(high gensini score,HGS)组(gensini积分〉38分),分析比较三组间患者的临床特征和IL-18、PTX3水平差异。结果:HGS组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比例显著高于MGS及LGS组,MGS组高血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LGS组。HGS组IL-18、PTX3水平显著高于MGS组及LGS组;MGS组IL-18、PTX3水平显著高于LGS组。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入院时血浆IL-18、PTX3水平能够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入院时循环中IL-18、PTX3水平越高,冠脉病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463例,伴急性应激障碍患者169例,单纯冠心病无急性应激障碍患者294例,采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尺(VAS)和和一般人口学资料对患者进行评测。结果 463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SASRQ得分为(45.74±23.674)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979,95%CI为1.184~3.309)、无配偶(OR=2.010,95%CI为1.042~3.877)、年龄18~44岁(OR=2.049,95%CI为1.189~3.532)、心功能III级(OR=5.925,95%CI为2.798~12.545)、心功能IV级(OR=10.081,95%CI为4.604~22.073)、重度胸痛(OR=15.791,95%CI为2.343~106.433)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急性应激障碍,心功能差、重度胸痛、年龄小、无配偶、女性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植入术后参数变化及起搏器安全性。方法:植入具有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患者40例,观察起搏器植入术中、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起搏阈值、阻抗、心腔内R波幅度、ER波振幅及心室极化电位、起搏阈值曲线、输出电压参数,并行动态心电图观察有无心室起搏失夺获。结果:心室起搏阈值于术后1周达最大值,由术中的(0.43±0.08)V到术后1周的(0.73±0.22)V,1周后阈值逐渐下降并稳定。术后起搏器的平均输出电压一般在0.73~1.06V,明显低于常规起搏器输出电压程控水平(约2.5~4.5V)。在患者程控随访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过程中,所有未夺获心室的脉冲后均有后备起搏脉冲出现,无失夺获现象。术中ER波幅值与R波幅度未有相关性。结论:具有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起搏器可根据阈值自动调整输出电压,可减少起搏器电池能量消耗,况且低输出电压状态下工作是安全可靠的。术中ER波振幅测试对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起搏器是必须的,因为术中ER波振幅与R波幅度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负荷量瑞舒伐他汀钙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发生率及PCI术后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 91例接受择期PCI的冠心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根据是否给予负荷量瑞舒伐他汀分为负荷量组和对照组,通过监测术后高敏肌钙蛋白水平,前瞻性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PCI术后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 负荷量组术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46.7%vs87.0%,P<0.001)和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11.1%vs 37.0%,P=0.006)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总MACE发生率在两组患者未有统计学差异(2.2% vs 8.7%,P=0.361).结论 PCI术前给予负荷量的瑞舒伐他汀可减少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但对PCI术后1年MACE事件的发生率未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Coronary embolism secondary to atrial fibrillation can lead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dependently of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arteries. We encountered a patient repeatedly tortur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 who presented with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s with normal coronary anatomy and ischemic stroke. We were frustrated by repeated failures because of some probably inappropriate decisions.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继发的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常见病因。然而,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正常冠状动脉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冠状动脉栓塞是导致这种特殊情况的较常见原因。多种心血管疾病(如房颤、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结构异常、人工瓣膜等)均可以导致冠状动脉栓塞,但对冠状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导致冠心病特殊疾病谱——急性冠状综合征的发生。炎症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证实前炎症因子白介素-18密切参与了此过程,并且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着极强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植入三腔起搏器进行cR王的32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 k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NYHA心功能Ⅲ级组和。科Y}骆心功能Ⅳ级组。其中NYHA心功能Ⅲ级组14例,NYHA心功能Ⅳ级组18例,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治疗,以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以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基础心脏病构成比、左心室射血分数(1础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植入时心律为窦性心律、术前心电图QRS波时限、术后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电极植入靶静脉、植入起搏器类型,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史等方面未有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发现,NYHA心功能Ⅳ级组治疗效果明显比例显著低于NYHA心功能Ⅲ级组(5仉O%t】s92.9%,P=0.019)。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明显与治疗效果不明显两组临床资料,发现治疗效果不明显组NYHA心功能Ⅳ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治疗效果明显组(90.O%铘40.9%,P=0.019),且术前LVEDD明显大于治疗效果明显组[(76.7±10.3)mmvs(68.0±7.6)mm,P=0.012)]。结论NYHA心功能Ⅳ级组CRT后效果不如NYHA心功能Ⅲ级组,较大的术前LVEDD是CRT术后疗效不佳的预测因素。但在药物治疗基础上,CRT仍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晚期再灌注后的心肌损伤现象及其与核因子(NF)-κB的关系。方法:32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组)、持续缺血组(I组)、晚期再灌注组(I/R组)、PDTC干预组(P组),建立体内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S组冠状动脉旷置6h,I组冠状动脉持续结扎6h,I/R组结扎冠状动脉3h后再灌注3h,P组结扎冠状动脉3h后再灌注3h,并于再灌注前10min静脉注入PDTC(200mg/kg)。6h后处死动物取心脏组织分别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还原酶(GR)含量,免疫组化指标NF-κB、IκBα,凋亡指数(AI)。结果:与S组相比,I/R组、P组和I组的SOD、GR降低,MDA、NF-κB、IκBα、AI升高;I/R组与I组相比,SOD、GR降低,MDA、NF-κB、IκBα、AI升高;P组与I/R组相比SOD、GR、IκBα升高,MDA、NF-κB、AI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缺血晚期再灌注可导致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凋亡增加,提示存在再灌注损伤现象。氧化应激增强、NF-κB的过度激活可能是导致晚期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