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中使用羟基喜树碱浸泡切口,以预防肿瘤切口种植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6例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尿路上皮细胞癌,其中男220例,女176例,中位年龄64岁。肿瘤病理分期为T1期27例,T2期163例,T3期144例,T4期62例。手术整块切除肿瘤及其周边膀胱壁组织后,用羟基喜树碱40nag溶于生理盐水40ml中,浸泡膀胱腔、膀胱前壁切口、耻骨后间隙及手术切口共5rain,吸出药液后用约500ml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3次。结果:本组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严重的尿路刺激症27例(6.8%),伤口感染或延期愈合12例(3.0%),尿瘘9例(2.3%).上尿路感染8例(2.0%),术后出血3例(0.8%)。377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8~117个月),仅1例患者肿瘤切口种植复发,发生率为0.27%。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中使用羟基喜树碱浸泡手术切口,能显著降低肿瘤切口种植复发的发生率,方法简单、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散发、无转移、同时性双侧肾细胞癌(BRC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10年本院收治的16例散发、无转移、同时性BRCC患者的资料。患者均接受分期手术,治疗方案包括先行一侧根治性肾切除再行对侧保留肾单位手术(RN+NSS)5例,先行一侧保留肾单位手术再行对侧根治性肾切除(NSS+RN)8例,双侧保留肾单位手术(NSS+NSS)3例。评估各组患者长期疗效及肾功能情况。结果 16例同时性BRCC患者共发现33枚肿瘤,其中T1a期19枚(57.6%), T1b期10枚(30.3%),T2a期3枚(9.0%)和T3a期1枚(3.0%)。RN+NSS组、NSS+RN组及NSS+NSS组急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的发生率分别为80.0%、25.0%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但均无需临时或长期透析。16例患者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8%和87.5%,3年、5年总生存率均为100.0%。结论 分期手术是治疗散发性、无转移、同时性双肾癌患者的有效手段,可获得良好的肾功能状况和疗效,通常可选择一期对条件较好的一侧肾脏肿瘤先行NSS,待肾功能恢复后二期针对手术难度相对较大的对侧肾脏肿瘤施行NSS或RN治疗,以降低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NMP22肿瘤标志物诊断尿路上皮癌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基质蛋白(NMP22)对尿路上皮癌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8例尿路上皮癌及4例非尿路上皮肿瘤术前尿液的NMP22的含量。结果:尿路上皮癌NMP22的阳性率为71.4%,其与病理分级、分期无明显相关性,而尿细胞学阳性率为32.1%,4例非尿路上皮癌患者尿NMP22含量检测结果的为阴性。结论:尿液NMP22含量的测定有助于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且快速方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68Ga标记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68Ga-PSMA)PET/CT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并探讨68Ga-PSMA PET/CT对术前制订保留血管神经束(NVB)和淋巴结清扫策略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68Ga-PSMA PET/CT检查的46例初诊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6.50(60.00,69.25)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15.97(8.58,33.10)ng/ml。46例中,41例68Ga-PSMA PET/CT检查诊断为肿瘤,6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5例诊断为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炎。46例中40例同期行mpMRI检查,33例诊断为肿瘤,6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46例中17例同期行^11C-胆碱PET/CT检查,12例诊断为肿瘤,4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41例PSMA-PET/CT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中,高危22例,中危19例;其中37例行mpMRI检查,15例行^11C-胆碱PET/CT检查。41例均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根据68Ga-PSMA PET/CT显示的肿瘤位置,术前制订NVB处理策略:若肿瘤邻近前列腺单侧包膜,则保留健侧的NVB;若肿瘤局限于前列腺内,则保留双侧NVB。共16例保留了NVB(单侧6例,双侧10例)。对中高危组患者常规行淋巴结清扫。采用配对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68Ga-PSMA PET/CT、mpMRI、^11C-胆碱PET/CT对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68Ga-PSMA PET/CT的SUVmax值与Gleason评分和治疗前PSA值的相关性。结果 41例行根治术患者术后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手术切缘均未见癌组织;中位Gleason评分8(7,9)分;病理分期20例≤pT2c期,21例≥pT3期;7例淋巴结阳性(11枚阳性淋巴结)。术后30 d内7例(17.1%)发生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均≤2级。41例术后随访中位时间16(12,20)个月,术后1、6、12个月分别有19例(46.3%)、39例(95.1%)、41例(100.0%)恢复控尿。5例未行手术的患者中,4例行抗生素治疗后PSA下降;1例PSA未下降者行穿刺活检,病理未见癌。68Ga-PSMA PET/CT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100.0%(41/41),显著优于^11C-胆碱PET/CT[80.0%(12/15),P=0.016]和mpMRI[83.7%(31/37),P=0.009];特异性为100.0%(5/5),与^11C-胆碱PET/CT[100.0%(2/2),P=1.000]和mpMRI [33.3%(1/3),P=0.10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1例中,68Ga-PSMA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71.4%(5/7)]与^11C-胆碱PET/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3/4),P=1.000],与mpMR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1/6),P=0.016]。Gleason评分≥8分与<8分患者68Ga-PSMA PET/CT的原发灶SUVmax值分别为19.60(9.58,24.38)与8.55(5.18,12.88);治疗前PSA值≥20 ng/ml与<20 ng/ml患者的SUVmax值分别为19.40(13.00,23.5)与8.40(5.35,13.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8Ga-PSMA PET/CT对前列腺癌原发病灶诊断的敏感性高、特异性高,术前可根据PSMA PET/CT显示的肿瘤位置,制订是否保留NVB的处理策略;但其对淋巴结转移灶诊断的敏感性还不足以指导术前制订淋巴结清扫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MAD3缺失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方法野生型雌性小鼠分别与基因敲除(实验组)及野生型(对照组)雄性小鼠配对;睾丸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并进行HE、TUNEL染色;对附睾精子进行形态、动力学分析等。结果实验组受孕率为92%,对照组受孕率100%;实验组每窝仔鼠数目为(5.45±0.78)只,存活率(87±19)%;对照组每窝仔鼠(6.01±1.03)只,存活率(97±15)%。不同发育阶段(7、18及90 d)基因敲除小鼠的睾丸与同龄野生型相比,组织学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生精细胞凋亡未见明显增加。其精子形态正常,数量及活力与野生型相比无显著下降。结论SMAD3敲除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无明显影响,提示SMAD3在睾丸中的功能是可以被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5至2004年6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术后病理均为嗜铬细胞瘤.4例术前未发现转移的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2例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1例行转移淋巴结切除术,术后行化疗,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另1例因转移的淋巴结与髂血管关系紧密,未能切除.术中放置银夹,术后行放疗,效果不佳.转移的淋巴结未见明显缩小,临床症状及体征也未见好转,2年后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结论 膀胱嗜铬细胞瘤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排尿时头痛、头晕、心悸、出汗,血尿和高血压等,可用B超、CT、膀胱镜行定位诊断,血尿儿茶酚胺(catechol amine,CA)测定行定性诊断.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最常转移的部位为髂血管旁淋巴结.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术后辅以化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术后监测临床症状及血尿儿茶酚胺,可以了解有无转移或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部分切除术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了以膀胱部分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通过术前评估,选择临床分期T2~3期、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瘤体位于膀胱顶部/侧壁/后壁/前壁、有安全外科切缘、切除肿瘤后有足够膀胱容量的患者接受治疗。男性78例、女性27例,中位年龄63岁。膀胱部分切除术中用羟基喜树碱浸泡膀胱及切口,11例同时行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肿瘤中位直径2.3cm,病理分期为T2期41例、T3期61例、T4期3例,病理分级为高级别67例、低级别38例。76例(72.3%)接受了综合治疗,其中20例肿瘤较大的患者行新辅助治疗,56例病理为T3~4期/脉管瘤栓/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接受了辅助治疗。结果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的患者,1例(1.0%)外科切缘阳性,未见切口种植。20例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总反应率50.0%。95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期34个月(9~70个月)。29例(30.5%)局部复发,其中16例行挽救性膀胱切除术。本组5年生存率53.5%。结论选择合适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以膀胱部分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较为满意,患者需严密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尿路肿瘤术后预防性膀胱内灌注化疗的价值。方法:选取诊断为单侧上尿路肿瘤、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不伴发膀胱肿瘤及无膀胱癌病史并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的患者82例,对其中41例术后接受膀胱内灌注化疗者(研究组)与41例未接受膀胱内灌注化疗者(对照组)进行1:1配对研究,配对条件为肿瘤的病理分期、单发/多发和所处器官一致,患者的性别相同。研究组术后行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化疗,每次40mg,每周1次,共6~8次;对照组随诊观察。结果:平均随访46(26~66)个月,研究组及对照组术后膀胱癌的发生率分别为22.0%(9例)及43.9%(18例)(P〈0.05),再发膀胱癌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3~59)个月及28(3~57)个月(P〈0.05)。结论:对不伴发膀胱癌及无膀胱癌病史的上尿路肿瘤患者,根治术后短疗程的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膀胱癌的再发比例,延长肿瘤的再发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或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鉴别诊断的作用,并分析标志物在前列癌不同恶性程度间的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126例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患者和34例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前列腺疾病患者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或多指标联合分析对前列腺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按照前列腺癌恶性程度分组对各指标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绘制各指标用于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ROC结果显示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和游离/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tPSA)及血小板/淋巴细胞(PLR)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tPSA和fPSA/tPSA联合分析诊断效能最佳(AUC为0.76),联合PLR不能提高tPSA和fPSA/tPSA对前列腺癌鉴别诊断效能.前列腺癌不同恶性程度组间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在126例前列癌患者中,外周血PLR和中性粒/淋巴细胞(NLR)在不同tPSA及临床分期间存在组间差异(P<0.05),乳酸脱氢酶(LDH)在前列腺癌不同恶性程度分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外周血生物标志物tPSA和fPSA/tPSA联合分析对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价值最大,外周血PLR和NLR可辅助tPSA、Gleason评分和临床分期评估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对前列腺癌恶性程度评判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