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6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4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肤癣菌的药的敏感试验新方法。方法:建立反向扩散法,将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稀释成不同浓度加入固体培养基中,用定量取材器从沙保罗琼脂上切取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的菌落,种子药物培养基中,并采用抑制率行回归分析。结果:药的培养基药物浓度越高,受试菌株生长菌落越小。接种标本的大小与菌落直径的大小呈正相关。接种标本取靠近菌落中央或边缘部位,对菌落大小基本没有影响。结论:反向扩散法具有可靠、迅速和重复性较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6岁。因右上臂红斑伴瘙痒1年就诊。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受累组织器官中真菌的分离培养,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该病例诊断为淡紫拟青霉皮肤感染。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对特比萘芬敏感,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口服特比萘芬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这是卫生部委托江苏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举办的十一省、区头癣防治学习班在开门办学中举办的一次临床病例讨论会,除原学习班的同志都参加外,还邀请江苏省泰县桥头公社西沙大队赤脚医生李俊亮同志和原江苏省邗江县施桥公社横东大队赤脚医生沈永年同志等参加,这里将讨论结果,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4.
毛囊虫皮炎、疥疮及虱病等均为皮肤科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前两者主要侵犯皮肤,后者主要侵犯头发、阴毛和腋毛。我们发现并诊治眼睑部位的阴虱、毛囊虫感染的2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皮肤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并分析6例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47.67岁(37 ~ 67岁),平均病程10个月(6 ~ 18个月)。皮损特点为红斑、结节、溃疡,分布于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组织病理表现为感染性肉芽肿模式,组织标本中均可找到组织细胞胞质内嗜碱性小体。6例患者均具有疫区工作或旅行史。结论 皮肤利什曼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资料、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卢立康唑等7种咪唑类药物对临床分离常见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微量稀释法M27-A3方案,检测5种共183株临床分离念珠菌对卢立康唑、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舍他康唑、联苯苄唑7种咪唑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舍他康唑和联苯苄唑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几何均数)分别为0.03 ~ 8(0.067)、0.03 ~ 16(0.071)、0.03 ~ 8(0.207)、0.03 ~ 8(0.061)、0.03 ~ 16(0.187)和0.03 ~ > 16(1.050) mg/L。卢立康唑对5种念珠菌均有较好的体外敏感性,MIC范围0.03 ~ 8 mg/L ,几何均数为0.087 mg/L,MIC50和MIC90分别为0.06 mg/L和0.5 mg/L。包括卢立康唑在内,各受试药物均有部分相对不敏感菌株。结论 除联苯苄唑外,其他6种咪唑类药物均对念珠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但存在少数相对不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菌落PCR在检测病原性丝状真菌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初步建立用于丝状真菌的菌落PCR检测技术,用19种丝状真菌标准株进行验证,所有菌落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选取8种菌株的菌落PCR产物和酶切结果与常规PCR进行比较,检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 19株菌中有16株(84.2%)菌落PCR成功扩增内转录间隔(ITS)区,ITS区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种正确,与NCBI数据库中相同菌种的相似度为96% ~ 100%;与常规PCR进行比较的8株菌中,除构巢曲霉菌落PCR扩增结果为阴性外,其他菌种菌落PCR产物及酶切条带与常规PCR基本一致。结论 与常规PCR相比,菌落PCR检测丝状真菌操作简单,省时省力,鉴定菌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用于丝状真菌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R5A1基因突变导致的46,XY性发育障碍(DSD)的临床表现和分子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例社会性别为女性的46,XY DS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社会性别为女性的11.5岁患儿,因偶然发现阴蒂肥大半个月就诊;初步系列实验室检查诊断考虑支持46,XY DSD,高促性腺激素性发育不良。全基因组外显子组DNA测序提示NR5A1基因,c.937 CT,p.Arg313Cys杂合突变;母亲为杂合突变携带者,父亲无异常。结论临床表现为46,XY DSD,性腺发育不良、外生殖器女性化合并肾上腺功能不足;提示存在SF1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全基因组外显子基因测序可帮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体外构建须癣毛癣菌的组织工程皮肤感染模型。 方法 用牛Ⅰ型胶原溶液复合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3 d后,在其表面利用气液界面培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12 d得到组织工程皮肤,取新鲜的须癣毛癣菌悬液5 μl对其进行感染,分别在12、24、48、72 h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 结果 成纤维细胞复合胶原构建结构致密均匀的组织工程真皮,其上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形成了层次清晰、结构良好的组织工程表皮。须癣毛癣菌感染该组织工程皮肤后,随时间延长,HE染色和PAS染色显示须癣毛癣菌对组织工程皮肤结构的破坏逐渐加重,至48 h,表皮破坏最明显,至72 h,组织工程皮肤的整体结构被菌丝和孢子所替代。 结论 初步建立了须癣毛癣菌的组织工程皮肤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临床罕见的1号染色体片段缺失的临床特征以及基因特点。方法回顾1例1号染色体片段缺失伴重度矮小以及生长发育落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3岁。宫内发育迟滞,出生后匀称性矮小并有特殊面容,伴多发畸形(短指、宽指、小头畸形等)、隐睾、小阴茎、语言发育迟缓。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Y,染色体结构未见异常。基因芯片检测显示1号染色体q24.3~q25.3区域存在一段大小为14 615kb的杂合缺失。结论患儿致病原因为1号染色体q24.3~q25.3区域存在的大小为14 615kb的杂合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