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第四磨牙(the fourth molar)是位于第三磨牙远中的额外牙齿,在现代人类中非常罕见.以往文献中偶见第四磨牙的报道,多为单侧牙列发生,同侧上、下颌或同颌左、右侧均有第四磨牙发生者极为罕见.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偶遇一例全口四个象限各有一颗第四磨牙存在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怀旭  沈嵩  石宁  刘国印  顿桓桓  许欣 《中国医药》2012,7(7):887-890
目的 探讨模拟失重对人体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分泌率的影响.方法 14名男性被试者以头低位倾斜(-6°)模拟失重30d,地面正常男性14名作为对照,分别在实验前3、3、15、30d及后恢复第3天对受试者采集10 min唾液,并进行SIgA含量的测定并计算出SIgA分泌率.结果 试验组在地面模拟失重条件第3天唾液流量为[(7.1±0.8)ml/10 min],较受试前[(8.5±1.0)ml/10 min]及对照组的流量[(7.7±1.3)ml/10 min]有明显减少(P<0.01),受试第15天唾液流量为(8.0±0.7)ml/10 min,也较受试前及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试验组受试者在受试的第3、15、30天口腔唾液SIgA浓度分别为(122±8j) ng/ml、(192±183)ng/ml和(168±183)ng/ml,SIgA的分泌率分别为(83±54) ng/min、( 14g±137) ng/min和( 135±144) ng/min,这两项指标均较受试前及对照组有明显增高(P<0.01或P<0.05),并以受试第3天的指标增高最为明显(P<0.01).恢复期第3天的SIgA浓度(129±151) ng/ml及分泌率(105±124) ng/min与受试前及对照组相似(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唾液分泌SIgA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30d的地面模拟失重环境测试中,受试者唾液流量表现出先下降再恢复的特点,唾液SIgA的浓度和分泌率明显增加,提示口腔局部黏膜免疫水平增强,受试结束后各指标恢复到受试前水平.  相似文献   
3.
根管细菌渗漏体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检测微细菌培养模型,以用于评价根管充填封闭情况。方法:牙根的冠根两端各连接一细菌培养储室,冠方储室置1mL无菌培养基并接种0.1mL菌液,根方储室起始为无菌培养基。每隔3d将冠方储室中菌液吸出1mL,并注入1mL新鲜BHI培养基,共90d。当根尖储室中培养基发生浑浊即为细菌渗漏发生,记录细菌渗漏发生时的天数。选择18个直根管前牙,其中牙胶充填组6个,用冷牙胶侧方加压充填技术充填;空管组6个,根管只预备不充填;根管密封组6个,根管充填并严密封闭根管口和根尖孔。用设计的模型检测密封状况。结果:全部空管组6个样本在1d内根方储室中出现浑浊;根管密封组6个样本的根方储室在90d内均未发生浑浊。牙胶充填组有2个样本分别在44d和46d发生浑浊。结论:此模型方法简单易行且实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相关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行以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多学科联合成立了龋病学课程融合教学课题组,2002~2004年在口腔医学专业1999级和2000级两班学生中研究并实践了龋病学课程的融合。通过研究、实践和对比,证实龋病学课程融合教学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避免了过去龋病学教学内容的重复,突出了龋病学课程的系统性,加强了龋病学的基础教学内容,学生比较深入和扎实地掌握了龋病学的基本知识。本研究为口腔医学院开设一门独立的龋病学课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行以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多学科联合成立了龋病学课程融合教学课题组,2002~2004年在口腔医学专业1999级和2000级两班学生中研究并实践了龋病学课程的融合。通过研究、实践和对比,证实龋病学课程融合教学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避免了过去龋病学教学内容的重复,突出了龋病学课程的系统性,加强了龋病学的基础教学内容,学生比较深入和扎实地掌握了龋病学的基本知识。本研究为口腔医学院开设一门独立的龋病学课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次氯酸钠对根管内粪肠球菌杀菌效果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次氯酸钠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杀菌效果。方法将45个离体前磨牙的感染根管标本分为6组,1、2组用5.25%及2.5%次氯酸钠冲洗,3组用0.9%NaCl冲洗,4、5组在根管预备时辅以5.25%及2.5%次氯酸钠冲洗,6组在根管预备时辅以0.9%Nacl冲洗。冲洗前、冲洗后即刻及冲洗后72h分别取样培养。结果6组根管内的细菌量均显著下降。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好于3组(P〈0.05)。4、5和6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管冲洗后培养72h均有细菌生长。结论2.5%次氯酸钠基本可达到更高浓度的灭菌效果,但是经过机械预备和次氯酸钠化学消毒后的根管内仍有细菌残留。  相似文献   
7.
罗蓉  解丽洁  沈嵩喻  张正怀 《安徽医学》2021,42(11):1240-1244
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F)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广元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2例新生HIE患儿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本院出生的11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血清GM-CSF、HMGB1水平;依据HIE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判定标准分为轻度组(49例)、中度组(37例)及重度组(26例),对比不同严重程度HIE患儿血清GM-CSF、HMGB1水平;依据HIE患儿出生后28 d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25例)和存活组(87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生HIE患儿死亡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联合检测血清GM-CSF、HMGB1对新生HIE患儿出生后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GM-CSF、HMGB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HIE患儿血清GM-CSF、HMGB1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中度组HIE患儿血清GM-CSF、HMGB1水平均高于轻度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始治疗日龄偏大、重度HIE、血清GM-CSF偏高及HMGB1偏高均为影响HIE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M-CSF、HMGB1两者联合预测HIE患儿出生后28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高于血清GM-CSF、HMGB1单独预测的AUC(P<0.05).结论 血清GM-CSF、HMGB1水平在新生HIE患儿中偏高,两者联合检测对新生HIE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预测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清洁方式对义齿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清除能力。方法制作并消毒树脂片,在其表面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分别以化学(浸泡)、机械(刷洗)和复合(浸泡与刷洗并用)等方式处理覆有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树脂片,再将其浸入新鲜培养液进行残留生物膜的恢复培养,分别在0、6、24h后利用菌落计数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机械清除效果与牙膏种类密切相关,单纯的化学处理没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保丽净义齿清洁片复合处理清除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效果最佳,其处理后的树脂片培养24h仍未检出白色假丝酵母菌。结论不同的义齿清洗方法对附着在义齿表面的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清除能力有差异。其中,以保丽净义齿清洁片复合效果最好且能够持续地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牙根外吸收是发生在有牙周附着的牙根外表面硬组织的病理性吸收,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检查手段局限,病变早期常难以发现,以致漏诊、误诊,延误了治疗时机.现将4例典型的牙根外吸收病例报告、分析如下,供同行借鉴,共同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复合树脂充填材料用于牙体修复已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随着科技的进步,粘接系统和复合树脂材料已达到既牢固又美观的临床使用要求,成为牙体直接修复中的首选技术。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技术的适应证包括修复各种原因造成的前牙牙体缺损及色泽、形态的异常等,修复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患牙的形态和美观。对于牙釉质的粘接需使用磷酸酸蚀粘接系统,对于牙本质的粘接则使用全酸蚀或自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修复材料则应选择复合树脂材料。修复中可根据患者的要求及患牙的条件选择单色、双色和多色树脂修复技术,以满足不同的美学修复目标。唇舌侧贯通的牙体组织缺损,应在舌侧充填具有遮色效果的树脂以减小口腔暗背景对修复体色泽的影响。唇面缺损的修复应体现牙体组织的细节和个性化解剖特征。对于外伤冠折牙齿的美学修复,可以用粘接系统将断离牙冠与剩余牙体组织对位粘接,必要时还可以用纤维桩增强固位。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技术有保守、隐形、快捷等优势,但不适用于牙体组织缺损过大、色泽等严重异常的患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