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60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在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培养模型 ,ELISA法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 MC)活化后培养上清IL 6、IL 1β、TNF α、IL 10等细胞因子的含量 ;AnnexinV/PI双染色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培养上清所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率。结果 ①过敏性紫癜组PBMC体外刺激活化后IL 6、IL 1β、TNF α、IL 10等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其培养上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率 (34 7± 10 3) %明显高于对照组 (3 6± 0 9) %。②抗IL 6、IL 1β、TNF α单克隆抗体联合阻断可明显降低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培养上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率 (2 2 6±5 9) % ,而抗IL 10单克隆抗体阻断则明显增加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培养上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率 (5 6 9± 16 5 ) %。③于过敏性紫癜患儿PBMC培养上清加入外源性IL 10 ,可明显降低IL 6、IL 1β、INF 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并明显降低内皮细胞凋亡率 (11 8± 3 1) %。结论 IL 10作为机体炎症反应负反馈调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在过敏性紫癜炎症因子所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中起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创伤的发生特点及其临床表现、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03例胃肠道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7例(74.9%)合并腹部其他脏器或血管损伤。行破裂口缝合修补术213例(70.3%)、空腔脏器部分切除吻合术35例(11.6%),余保守治疗,对合并伤均作相应处理。结果本组男女伤员比例为9.6∶1;平均年龄28.2岁;以工人为主。主要致伤原因为锐器切割、交通事故及钝性击打,合计占67%。治愈294例(97%),余9例死于失血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准确全面的早期诊断、正确处理胃肠道破裂、重要脏器合并伤以及MODS是腹部创伤诊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男性青壮年工人是胃肠道创伤的高危人群,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基层医院诊治水平有望降低此病的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2002年急诊住院死亡病例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查找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降低急救死亡率和伤残率 ,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急救网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照 2 0 0 2年全市 6 0个急救网络医院急诊入院急救的 14 4 6份死亡病历填写调查表 ,用Profox6 0建立数据库 ,用SPSS 11 0统计分析。结果 各项急救处置用时中位数 :下达首次医嘱、执行首次医嘱和上级医师到场均为 5min ,二线医师到场 10min ;病情讨论和院内会诊时间分别为入院后 12 0min和 180min ;开始输血时间为入院后 6 0min。调查中发现一些医师对急救技术和程序掌握不到位 ,医疗文书时间因素记录不详细 ,存在制度不落实的现象 ;急诊住院死亡和院前死亡的死因谱有差别。结论 急诊住院急救在时间因素、技术因素和质量因素等方面需进一步提高 ,要提高对急救工作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4.
“世界危重医学之父”Max Harry Weil曾说过,没有急诊部门能力的提升和积极参与,医院救治重症水平将难以根本性迈进与提高[1].急诊科是医院最为开放、最多界面和最为重要的学科,他全天候、全病种开放,不仅是医院预防、监测、救治的前哨,更应具备“兜底”救治的能力.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一站式诊察救治能力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于2002年11月最早发生在广东省,短时间内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国,病死率达11%(7%~27%)。我们对2003年2月至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确诊的44例sARs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X线随访调查,观察重型和普通型SARS患者并发肺纤维化以及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深圳市致死性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深圳市交通管理局提供的2002年12月21日至2004年12月20日致死性交通事故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年共发生致死性交通事故2 049起,死亡2 279人,男女性别比为2.36∶1,伤1 065人。致死性交通事故高发年龄段为21~40岁,占59.2%;流动人口占35.8%;工人占20.7%,不在业占11.7%。致死性交通事故的事故原因以机动车驾驶员因素为主,占致死性交通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64.0%、62.2%;其次为行人乘车人因素分别占17.3%、15.6%。致死性交通事故的机动车驾驶员责任中不按规定让行占致死性交通事故总数和死亡总数的23.4%、22.2%;各种违章行为分别占19.0%、19.0%;行人因素中违章穿行车行道分别占15.7%、14.2%。身体部位损伤统计,有效统计1 160人,头部、多部位分别占49.3%、44.4%。天气状况以晴天最多。日时间段以6-7时及19-24时为高发时段,周时间段以星期日为高发日。地段以平直路为主。结论深圳市致死性交通事故危害性大,主要伤害青壮年流动人口,机动车驾驶员责任是致死性交通事故的主要事故原因,行人违章穿行车道是危险行为。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等,是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深圳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利用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6个区4 688名15~74岁居民,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深圳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78.3‰,慢性病患病率为165.2‰,两周就诊率为150.0‰,住院率为2.7%.因素分析表明,居民门诊服务利用主要受病情严重程度影响,住院服务利用主要受医疗保险、经济能力影响.结论 深圳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优于全国大城市平均水平,但仍有一半有效需求被转移或抑制,可通过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控制医疗费用等措施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深圳市居民就医流向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影响及其程度,为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问卷调查,了解深圳市居民的门诊就医流向、就诊时间成本和费用负担,以及居民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感受,分析就医流向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系。结果调查对象两周内患病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但有28.6%的患者门诊就医在区级/市级医院,16.7%在街道医院,社康中心就诊的比例为37.9%,低级别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康中心卫生资源闲置。患者在区/市级医院的门诊就诊费用和住院费用高于其他级别医疗机构。结论深圳市居民就医流向过于向高级别医疗机构集中,加剧了卫生资源的紧张和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1994~2003年颅脑损伤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颅脑损伤住院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抽样调查深圳市1994~2003年颅脑损伤住院病例资料。结果等概率抽取39家医院创伤住院病历35万份中的7万份,60026份有效,颅脑损伤占10607份。主要年龄段20~40岁(63.56%);男女比2.79∶1.00;生产工人占(74.64%)。伤因车祸和打击伤各占(53.39%)、(18.67%),车祸时的交通工具主要为步行和摩托车。损伤地点为普通公路和公共场所。颅脑损伤病死率为4.26%。结论住院患者主要是40岁以下的男性工人,死亡率高,伤因主要为车祸和打击伤,多发生在普通公路和公共场所。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和提高人员素质以降低颅脑损伤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张洪  江捍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9):1412-1413,1416
目的研究中药多糖双氯芬酸体外抗肿瘤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存活实验(MTT法)来计算出中药多糖双氯芬酸作用于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研究其抗Hep-G2的时间-效应关系,探讨肝癌细胞(Hep-G2)对中药多糖双氯芬酸的药物敏感性。结果中药多糖双氯芬酸作用2、3、4、5和6d时,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20%、36%、78%、75%和70%,于第4天达到最大。中药多糖双氯芬酸作用于Hep-G2细胞的IC50值为(2.50±0.12)×10-2μg/mL,而阳性物5-氟脲嘧啶作用于Hep-G2细胞的IC50值为(1.42±0.05)×10-2μg/mL,中药多糖双氯芬酸杀伤细胞的作用较弱于5-氟脲嘧啶(P<0.01)。结论Hep-G2细胞对中药多糖双氯芬酸敏感,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