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脱位的原因,以期防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方法:选择2002-01/2007-0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共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48例(406髋),在治疗和随访中,共有15例(15髋)患者发生脱位(占3.7%),男6例,女9例;年龄35~76岁,平均58岁.原发病包括股骨颈骨折3例(其中1例为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翻修病例),股骨头坏死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5 例,骨性关节炎2例.髋关节置换手术采用外侧入路8例,后外侧入路7例.首次脱位时间:2周以内2例,2~4周3例,4~6周6例,6~12周3例,12周以后1例.发生脱位时的动作主要为:搬动患者2例,翻身2例,转身4例,由坐位试图站立3例,穿袜2例,拾物2例.根据临床分析和手术切开发现,前脱位6例,后脱位9例.根据双髋关节正位X射线片,发现假体位置安放正常5例,假体位置安放不当10例.发现假体脱位后,立即行闭合复位,其中11例成功复位,4例闭合复位失败行切开复位手术,并限制肢体活动.7例再次发生脱位,4例延长佩戴外展支架固定时间,另外3例行翻修术.结果:随访10~60个月,8例首次复位即获得成功,关节稳定性好,以后未再脱位.4例再次发生脱位患者,复位后延长支架固定时间,未再脱位.3例翻修者未再发生脱位.Harris评分为 (87±5)分.随访中未发现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结论:髋关节置换早期脱位应强调以预防为主,复位后外固定时间要足够.  相似文献   
2.
髋臼骨折是负重关节内骨折,以往采用的牵引治疗多因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而较难达到解剖复位及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常因处理不当并发创伤性关节炎.随着内固定技术及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学者主张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尤其是复合型髋臼骨折.笔者1998-2003年共收治24例复合型髋臼骨折患者,现就手术治疗和随访结果进行总结,以探索其治疗方法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跟骨关节内骨折即骨折涉及距下关节约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0%,常遗有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而严重影响患肢功能。随着对其损伤机制和骨折病理解剖的深入研究,CT分类的应用,外科技术及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得到进一步重视和认可。本科自2000-2003年共手术治疗13例17个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人.疗效优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庆峰  付小杯 《中国骨伤》2000,13(4):214-21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 ,然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即脱出的髓核组织破出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 ,常伴有马尾神经损伤 ,临床上并不多见 ,我院自 1992~ 1995年 ,经手术证实 17例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1例 ,女 6例 ;年龄 2 5~ 47岁 ;以往皆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腰腿痛病史或有反复腰扭伤史。病程1 5~ 18年。病情加重及出现马尾神经损伤诱因 :10例均有急性腰扭伤史 ,3例在推拿按摩中 ,2例在腰椎牵引中出现 ,2例无明显诱因。急性发作至手术时间 :2~ 7天 9例 ,7~ 14天5例 ,2周至 4个月 3例。1 2 临床表现 :除…  相似文献   
5.
合并有下胫腓分离的踝部骨折脱位属非稳定性骨折 ,传统的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及强调内踝复位稳定作用的治疗手段已被淘汰 ,而解剖复位内固定尤其是强调整复固定外踝及恢复腓骨长度 ,从而恢复下胫腓完整性日益受到重视〔1〕。本院 1987~1995年共收治伴有下胫腓分离的踝部骨折共 5 4例 ,现就其中资料完整的 4 8例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4 8例中 ,男 2 9例 ,女 19例 ;年龄 17~ 65岁 ,平均 3 8岁 ;左侧 3 1例 ,右侧 17例。损伤原因 :高处坠伤 8例 ,跌伤 11例 ,体育运动伤 3例 ,车祸伤 17例 ,直接压砸伤 9例。其中开放性损伤 8例 ,闭合性损伤 4 0…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1992年7月~1998年7月,对13例未出现典型腰腿痛症状的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进行康复治疗,疗效基本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17~54岁,平均31.2岁。腰背酸痛13例,伴有臀部间歇性酸痛5例。体检:单侧L4...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髋臼骨折属骨盆骨折的一种类型,常系骨盆骨折时构成髋臼的耻、坐骨及髂骨骨折波及髋臼所致,而更多的是因髋关节脱位时股骨头撞击髋臼所致。本类骨折脱位,尤其是严重粉碎移位者,处理上较困难,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及疼痛,预后差[1]。本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 MP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完成初次TKA的69例病人资料(年龄均超过60岁),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SVA组和MPA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术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病人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评价病人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SVA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1.48±1.35) cm,与MPA组的(15.24±1.41) 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1,P<0.001);两组间手术总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09,P=0.835;t=1.003,P=0.320);SVA组病人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为(1.52±0.62) d,MPA组为(2.61±0.97)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2,P<0.001)。术后第3、7天SVA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优于MPA组,两组间比较,除外术后第7天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其他时间及状态下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7天,MPA组病人的膝关节ROM(89.09°±5.51°、93.03°±7.06°)均小于SVA组(96.36°±4.55°、96.36°±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2,P<0.001;t=1.991,P=0.049)。术后2周,MPA组病人的KSS评分为(72.42±4.35)分,小于SVA组病人的(78.79±3.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4,P<0.001)。术后第1、3、6、9个月,两组间KSS评分和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SVA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快速恢复,减少疼痛,提高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行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60例,其中20例采用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手术(改良组),40例实施常规后外侧入路手术(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VAS评分及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首次下地时间。 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较早、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较小、术后2周髋关节Harris评分较高、术后24 h 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传统组1例患者出现术后假体后脱位,予手法复位外展支具固定1月后未再发生脱位。术后半年随访,两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发生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具有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评估股骨近端形态与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是否相关,本文研究了股骨髓腔闪烁指数(CF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LLD)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9年间进行单侧无骨水泥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单侧手术;无神经功能症状;使用生物型假体;初次手术;术侧无存在髋关节病变。排除标准:患侧或对侧存在髋臼发育不良及髋关节间隙破坏;患侧或对侧存在股骨近端畸形;术前下肢不等长大于2 cm;骨折的患者;患侧旋转中心距对侧距离大于3 mm,最后纳入研究23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疾病和影像学资料和术后下肢不等长情况;根据患者髓腔形态将患者分为3组,并对比这3组患者下肢不等长性。计量数据满足方差齐性的多组资料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事后检验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项有序分类变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比较。 结果总共纳入患者235例,所有患者CFI的平均值为(4.3±1.2);根据股骨髓腔形态进行分组后各组对比结果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术前诊断、假体股骨头颈长类型、髋臼旋转中心与泪滴连线距离、股骨头中心至假体远端的垂直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香槟型髓腔的患者年龄较其他两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香槟型髓腔的患者LLD差异较其他两组明显大(P<0.05);烟囱型髓腔的患者股骨柄假体打入深度较香槟型组更深(P<0.05);烟囱型髓腔的股骨头中心至小转子上缘的垂直距离较香槟型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比较3组患者的LLD情况,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香槟型的LLD大于烟囱型(P<0.05),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香槟型髓腔(CFI高)的患者术后患侧肢体过长的可能性较大,烟囱型髓腔(CFI低)患者术后患侧肢体短缩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