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46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3种清创方式对牙周炎患牙根面结构的影响,为牙周维护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3颗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患牙标记出66个方形的体外研究区域(4 mm×4 mm),分别完成根面刮治后,随机分成超声处理组、手工刮治组和喷砂抛光组,模拟牙周炎维护期阶段进行清创。记录每组治疗前、治疗1、20、50、100次维护后的根面粗糙度Ra值;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1)牙根表面菌斑、牙石残留;(2)划痕、凹槽等损伤情况;(3)牙骨质剥脱、牙本质暴露。结果:3组均随着清创次数的增加Ra值减小,提示根面逐渐趋于光滑。其中手工组对根面粗糙度的改变最大,在完成1次治疗后,Ra即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根面抛光的效果明显,在完成20次治疗时,Ra已趋于稳定。扫描电镜观察手工组根面损伤最严重;超声次之;喷砂组损伤最小,保留根面牙骨质效果最好。结论:龈下喷砂在根面抛光的同时对根面的损伤最小,超声次之,手工刮治器械损伤最大。在维护治疗阶段清洁菌斑生物膜推荐使用喷砂器械以尽量保存根面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全身应用不同抗生素辅助牙周基础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的临床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查找全身应用抗生素辅助治疗AgP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通过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的变化,评价牙周治疗的临床疗效;采用RevMan5.3和ADDIS v1.16.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1项RCT,7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身应用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辅助治疗AgP相比于单纯牙周基础治疗的PD和CAL改善更多[ΔPD:MD = 0.49,95%CI(0.42,0.55),P < 0.05;ΔCAL:MD = 0.46,95%CI(0.38,0.53),P < 0.05]。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身应用不同抗生素辅助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效果较佳的药物为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阿奇霉素和多西环素;治疗后6个月效果较佳的药物为克林霉素、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和阿奇霉素。结论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全身应用抗生素辅助牙周基础治疗的方式对AgP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2维有限元模型分析3种不同底层冠材料的3单位固定桥中界面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建立近远中向的2维下颌第一磨牙缺失3单位固定桥有限元模型,在有限元软件中设计3种不同底层冠材料和桥体咬合面饰瓷厚度。使用有限元分析计算底层冠与饰瓷界面的应力分布.结果:氧化锆底层冠表现出较金合金和二硅酸锂加强玻璃陶瓷更高的界面应力。咬合面饰瓷厚度增加时,交界面的压应力峰值趋向于减小。结论:总体上看,氧化锆底层冠在连接体和桥体底部比金合金和二硅酸锂加强玻璃陶瓷出现更高的应力集中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矿化诱导培养能否促进冻存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裸鼠体内形成Ⅰ型胶原,为牙周组织工程中选择适宜的种子细胞的保存和培养条件提供参考。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eagle犬BMSCs,经冻存12个月后,在矿化诱导培养液(矿化诱导组)或基础培养液(非矿化诱导组)中形成BMSCs-胶原膜支架复合物,将矿化诱导培养液处理的单纯胶原膜支架(空白对照组)、2种BMSCs-胶原膜复合物分别植入裸鼠背部皮下组织中,术后第4周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分析各组标本中的Ⅰ型胶原形成量。结果空白对照组植入胶原膜后,新生胶原分布很少;非矿化诱导组胶原分布明显增多;矿化诱导组中见大量新生的胶原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光密度测量显示,矿化诱导组(0.1963±0.0126)〉非矿化诱导组(0.1489±0.0037)〉空白对照组(0.0775±0.0058)(P〈0.05)。结论矿化诱导培养能够促进冻存的BMSCs在裸鼠体内形成Ⅰ型胶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的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2013~2015年同一医师治疗完成的74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临床资料,按牙齿存留与否分为A、B两组,根据年龄、性别、随访次数、基线及治疗后5年时牙周临床检查指数等分析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采用Kap-lan-Mei...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IL-12)预刺激在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ingivalis LPS)促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将人THP-1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诱导48h形成泡沫细胞。在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IL-12作用2h后,巨噬细胞培养液中加入oxLDL和P.gingivalisLPS,泡沫细胞培养液中加入P.gingivalis LPS。使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内IL-1β、IL-10、IL-12和IL-18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在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IL-12预刺激可以降低培养液上清内TNF-α水平。降低细胞内IL-10和IL-12mRNA转录水平;泡沫细胞受P.gingivalisLPS刺激过程中,IL-12预刺激可以增加培养液上清IL—1β水平。减少细胞内IL-18mRNA的转录水平,增加IL-10mRNA的转录水平。结论IL-12预刺激影响P.gingivalisLPS促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炎症细胞因子的转录和分泌。  相似文献   
7.
不同冻存方法对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冻存方法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Beagle犬股骨抽取骨髓,培养,传代,至第4代时将其以不同细胞浓度(1×107/L、1×108/L、1×109/L)、不同浓度冻存保护剂DMSO(5%、10%、15%)、不同降温方式以及消化或原位等方法进行冻存,细胞复苏后传至第7代,观察冻存对其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各种方法冻存的BMSc均保持了较高的增殖、分化能力。高细胞浓度、10%DMSO的冻存保护剂有利于细胞活性的保存(P<0.05),3种降温方式对BMSc的生物特性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80℃原位冻存时BMSc仍保存了较高的增殖、分化能力。结论:较高的冻存细胞浓度、选用含10%DMSO的冻存保护剂、适宜的降温方式有利于冻存。-80℃原位冻存可作为BMSc短期的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伴上颌切牙病理性扇形移位错牙合畸形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经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伴有上颌切牙扇形移位的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18例,其中扇形移位的切牙31颗。回顾性分析患者正畸治疗前及正畸治疗后的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位点百分比;采用锥形束CT评价扇形移位切牙的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切牙倾斜度及牙根吸收比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正畸治疗前相比,正畸治疗后PD显著降低(P < 0.05);正畸治疗后,扇形移位的切牙腭侧及近中RBH显著增加(均P < 0.05),切牙倾斜度显著减少(P < 0.001);正畸治疗后唇侧、腭侧及远中上颌中切牙RBH的变化程度大于上颌侧切牙(均P < 0.05),上颌切牙总体牙根吸收比为0.08 ± 0.01。结论    在完善的牙周治疗基础上,正畸治疗有助于扇形移位切牙的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9.
Zimmermann-Laband综合征(Zimmermann-Laband syndrome,ZLS)是以发病早期口内弥漫性牙龈纤维增生为特征的一种罕见的颅颌面部畸形,伴有指甲、远节或中节趾骨发育不良或缺失。文章通过文献回顾,就ZLS的可能基因突变位点做一分析,归纳整理ZLS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ZLS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无切口不翻瓣再生技术(non-incisional technique,NIT)治疗牙槽骨角型吸收的效果。方法:选择13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的13颗患牙,均存在邻面牙槽骨角型吸收,在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接受NIT治疗。NIT治疗过程为在内镜下完成清创后填入骨再生材料,记录NIT治疗前及术后2年术区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及影像学指标变化。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IT术后2年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CAL降低(3.65±2.10) mm(P<0.001),PD降低(4.42±1.66) mm(P<0.001),GR为(0.38±0.87)mm (P=0.25),影像学骨下袋深度降低显著(P<0.001)。结论 :对于牙槽骨角型吸收位点,NIT治疗可以在不翻瓣情况下获得良好的牙周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