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分析布鲁氏菌病的表现特点和诊疗状况,为疾病预防和控制给予指导性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诊断为布鲁氏菌病的55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对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体征、症状、辅助检查、诊断和转归等情况进行收集和整理。结果根据患者所处地区分析,郊区较城区发病率高;根据发病时间的统计,高发期在每年4至9月份的春夏之际;患者大多有与牛羊等牲畜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史;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以发热、关节炎的特征为主。结论根据患者的接触史、职业和居住地可以及时准确地确诊;摸清楚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以及早地进行治疗,但在此病的预防方面还需要加大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5例CHB患者(CHB组)和33例查体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分析Th17细胞比例与血清ALT水平的相关性;采用ABI7500核酸定量检测仪测定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采用SYSME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XE-500对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进行绝对计数检测.结果:CHB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却低于健康组.Th17细胞比例与血清ALT水平、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绝对计数呈正相关,单核细胞绝对计数和血清ALT正相关.结论:Th17细胞诱导中性粒细胞的定向分化、迁移、趋化、以及抗微生物肽的释放,促进炎症反.激活的单核细胞促进TH17细胞分化增殖,在炎症条件下TH17细胞分泌的IL-17能有效地促进单核细胞的活化.三种细胞在慢乙肝感染免疫中紧密联系,并且与CHB肝脏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变化.方法 纳入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5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12个月,对照组未接受核苷类似物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通过流式细胞术动态分析两组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和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型和频率变化.结果 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其CD4 T细胞、CD4/CD8逐渐增高和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逐渐显著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其调节性T细胞的下降幅度与血清HBV DNA的下降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1).结论 恩替卡韦在有效抗病毒治疗同时具有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等运动强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2h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65例,按照入院就诊日期的单双数分成Ⅰ组32例和Ⅱ组33例,Ⅰ组患者进行户外快步走20min;Ⅱ组患者进行户外快步走30min,两组步行速度控制在120步/min。分别监测两组对照日餐后2h血糖及运动后2h血糖并记录两组患者耗氧量水平。结果运动后组间比较显示,Ⅱ组餐后2h血糖(6.29±1.2)mmol/L明显低于Ⅰ组(7.8±1.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Ⅰ组运动后餐后2h血糖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运动干预后餐后2h血糖低于运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餐后1h户外快速步行30min,速度控制在120步/min,能够很好的控制餐后2h血糖水平,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能够水解百药煎原料中鞣质并生成没食子酸的最佳混菌发酵组合。方法:以百药煎传统炮制过程中分离纯化获得具有降解鞣质能力的微生物作为筛选出发菌种库,分别进行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以HPLC方法检测发酵液中没食子酸或鞣质的含量,筛选发现单菌最强菌株及具有协同增强降解鞣质生成没食子酸能力的最佳混菌组合。结果:发现4个菌(HMB5、HMB2、HMY1、HMY2)形成的组合为协同降解百药煎中鞣质并生成没食子酸的最佳组合,该组合固态发酵后样品中没食子酸的量为0.59 g·g~(-1)样品,而百药煎传统炮制样品中没食子酸含量为0.52 g·g~(-1)样品,增加了11%;该混菌组合发酵样品的抗菌活性优于百药煎传统炮制品。结论:筛选得到的最优混菌组合工艺优于百药煎传统自然发酵工艺,为实现百药煎的现代工业化生产提供了菌群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文报道卵形疟原虫合并新型冠状病毒共感染病例1例,在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抗病毒和抗疟疾治疗的策略下成功治愈出院,为卵形疟原虫合并新型冠状病毒共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患者有疟疾、新冠疫区旅行史,入院后反复发热,伴头痛、疲乏、咽喉不适...  相似文献   
7.
桡动脉穿刺是临床医疗诊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操作之一,也是被广泛应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因桡动脉解剖部位位置表浅,易于固定、按压,可防止血肿的形成,且动静脉分开,不易误采静脉血,暴露部位小,故临床选用较多[1],尤其近年来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动脉血的采集等方面被广泛选择,但术后止血不当会出现穿刺部位出血、血肿、麻木、青紫、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所以桡动脉穿刺后止血问题也倍受关注,故现将目前动脉穿刺、止血方面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感染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8月医院收治的53例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2016年7月—2018年8月共2 019例住院艾滋病患者,旱季(10月至次年4月)1 135例中合并TM感染16例,阳性率1.4%;雨季(5—9月)住院艾滋病患者884例,合并TM感染37例,阳性率4.18%;53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脐凹样皮疹对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有诊断意义。结论 TM是深圳地区艾滋病患者条件致病菌之一;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PSM)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住院率有明显季节性,在雨季对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10个/μL且合并贫血、血小板数量减少的艾滋病患者要重点考虑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可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