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利用MRI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胎儿体表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资料与方法选择3例有强烈自然分娩愿望并自愿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下腹盆腔MRI检查的足月孕妇,用二维稳态快速采集成像序列进行扫描,采集其原始Dicom数据集并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中行胎儿数字化三维重建。结果在二维图像上,胎儿体表组织呈低信号,羊水及肺、膀胱、脑脊液等含水多的器官呈高信号,胎盘及子宫壁呈中等偏低信号,胎儿体表边界清晰;成功构建出在体胎儿体表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该模型可以清晰、立体、直观地显示胎儿整体体表解剖结构,并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胎儿的形态及胎儿宫内姿势。结论基于MRI数据集可以构建在体胎儿体表数字化三维模型,具有立体感强、视野大、可任意角度观察等优点,为后期胎儿的形态学分析、生物测量及生长发育评估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女性泌尿系统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科就诊患者的MRI及CT影像数据,选取采用妇科常用扫描序列进行扫描的MRI及CT数据集各10套,利用Mimics19.0软件对不同数据集的女性泌尿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并联合工程学软件,探索对膀胱尿道可进行测量的指标。结果 10套MRI数据集均成功构建膀胱及尿道,而10套CT数据集成功构建双肾、输尿管及膀胱。联合工程学软件,诸多膀胱尿道相关的几何参数可被测量,本研究中膀胱尿道后角:151.1±17.9°、β角:137.3±14.0°、尿道耻骨角:47.8±12.1°、尿道倾斜角:21.5±7.3°、α角:83.8±13.8°、耻骨后间隙:15.3±3.0 mm、尿道横纹肌厚度:2.6±0.6 mm。结论 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能够直观再现人体泌尿系统三维解剖形态,提供女性泌尿系统精细解剖的三维研究的平台,通过多项径线和角度的测量,可为将来研究不同人群泌尿系统精细解剖及功能的差异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国大陆部分地区宫颈癌患者治疗前盆腔影像学资料缺失情况。方法收集2004—2016年中国大陆11个省市的34家医院经宫颈活检诊断为宫颈癌的27 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盆腔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及高级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的应用情况及缺失原因。结果 (1)宫颈癌患者治疗前未行任何盆腔影像学检查(简称未行检查)者占20.2%,仅行超声检查者占39.8%,行任何1项或联合2、3项高级影像学检查(简称高级影像学检查)者占40.0%。(2)不同FIGO分期高级影像学检查缺失病例中,Ⅰ期占51.3%,Ⅱ~Ⅳ期占41.6%,分期不详占7.1%。(3)不同城市中,一线城市的Ⅰ期、Ⅱ~Ⅳ期高级影像学检查缺失比例最高,分别为70.3%、58.4%;三线城市的最低,分别为41.5%、55.4%。(4)不同医院中,肿瘤医院的Ⅰ期、综合医院的Ⅱ~Ⅳ期患者的高级影像学检查缺失比例最高,分别为65.2%、60.3%;妇幼医院的最低,分别为48.1%、32.3%。结论 2004—2016年间,总体上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宫颈癌患者治疗前盆腔影像学检查缺失严重,高级影像学检查缺失病例中Ⅱ~Ⅳ期占41.6%,以一线城市、综合医院最为明显,这可能与部分医生凭经验诊治宫颈癌有关,因此引导临床医生认识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胸后壁第六至第九肋间隙肋间神经和肋间后血管的走行及位置关系,为临床在胸后壁行胸膜腔穿刺确定在肋间隙进针的安全区域。方法在32具成人尸体上,解剖胸后壁第六至第九肋间隙的肋间神经和肋间后血管,观察它们的走行及位置关系,测量肋间神经和肋间后动脉、静脉各自的分叉点及各自的下支与下位肋上缘交点距后正中线和肩胛线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肋间神经、血管在排列和分布上呈现一定的规律。结论根据肋间神经和肋间后血管在胸后壁的走行和位置状况可确定胸腔穿刺术的安全进针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盆腔器官静动态MRI三维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经POP-Q诊断为POPⅡ~Ⅳ度的患者30例(以前中盆腔脱垂为主,POP组);同期收集无POP症状的中年经产妇2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盆腔静动态MRI检查,利用Mimics 10.01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并测量两组骨盆参考线长度及静动态器官指示点(膀胱颈、宫颈内口、肛直肠连接处)分别至耻尾线(PCL)头尾侧、耻棘线(PIS)内外侧、坐骨棘连线(IS)腹背侧的投影距离,对比两组盆腔器官自身静动态位置变化及组间盆腔器官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移动度。结果 POP组26例与对照组20例成功重建。POP组动态(屏气用力)时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明显大于静息,且发现2例POP患者合并肠疝;对照组动态较静息盆腔器官下移约10 mm。两组动态较静息PCL线均增大,但两组间骨盆参考线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屏气用力前后两组间膀胱、子宫下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下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膀胱、子宫、直肠左右方向移动度均极小,约1~3mm;POP组膀胱未脱出阴道口时膀胱后移,膀胱脱出阴道口后膀胱前移;对照组膀胱均后移约10 mm,两组膀胱前后方向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直肠后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有无POP,屏气用力均使盆腔器官向下、向后移动。无POP时动态器官较静息平均下移、后移约10 mm;POP时器官下移度与其临床脱垂程度有关(平均下移度约30 mm),POP子宫、直肠后移度与对照组相当,膀胱脱垂为主时膀胱前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MRI检查图像患者骨盆倾斜的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因各种妇科疾病行MRI检查的患者,构建骨盆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模型的正前面观判定患者骨盆位置是否有倾斜,在二维图像上测量倾斜的角度。 结果 在461例研究对象中,106例(23%)存在骨盆位置的倾斜,主要是左右倾斜,其中向右倾斜28例,偏转(6.28±2.14)°,向左倾斜有78例,偏转(5.88±1.67)°。 结论 常规MRI平卧位检查时存在骨盆倾斜的情况,导致患者正中矢状面选取存在偏差,利用正中矢状面进行的测量就存在偏差,引起骨盆左右倾斜的原因可能与骨盆旋转有关,而利用三维模型测量可以有效避免因骨盆偏斜引起的偏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近30年中国南方地区女性骨盆入口形状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探讨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方法 收集844例行盆腔CT检查的汉族女性患者影像数据集,重建骨盆数字化三维模型并测量骨盆入口横径和入口前后径,以判断其入口形态并分类。将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第1组20~40岁,第2组41~50岁之间,第3组大于50岁,比较3组间骨盆入口形状大小及其与年龄的关系。 结果 ⑴ 844例女性骨盆入口形态分类,不同年龄组骨盆入口形态分布有显著差异(P<0.001);⑵不同年龄组间骨盆入口横径、入口前后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⑶入口前后径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2,P<0.001);⑷不同年龄组骨盆入口面积3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近30年中国南方女性骨盆入口形状分布中,骨盆入口横椭圆形逐渐减少,纵椭圆形逐渐增多。同时,骨盆入口面积逐渐增大,其变化趋势有利于经阴道分娩时胎头的衔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足月初产妇产前和产后磁共振(MRI)数据分析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关节间隙,探讨关节骨髓水肿与骨盆疼痛是否相关。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产检行盆腔MRI的97例足月初产妇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入组病例均做2~3次盆腔MRI检查,包括晚孕期、产后42d和(或)产后6~8个月。按照阴道分娩或者剖宫产将入组病例分为经阴道分娩组(72例)和剖宫产组(25例),分析比较MRI图像上晚孕及产后骶髂关节与耻骨联合是否存在骨髓水肿和耻骨联合骨折,然后电话随访入组病例,记录孕前、孕晚期及产后是否出现骨盆疼痛。同期收集120例年轻未分娩女性盆腔MRI图像作为对照。结果 (1)产后MRI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骨髓水肿经阴道分娩组高于剖宫产组。(2)分娩后6~8个月时,初产妇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骨髓水肿基本恢复。(3)初产妇骶髂关节痛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有关;然而耻骨联合痛与耻骨联合骨髓水肿无关,与耻骨联合骨折有关。结论初产妇出现的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是关节的一种炎性改变,可能与初产妇骶髂关节痛有关,经阴道分娩后产妇骨盆骨髓水肿风险增加,对于初产妇骶髂关节疼痛,在临床的诊疗中应关注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情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