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2.
慢性骨关节疾病是社区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通过分析骨关节结核、肩骨关节炎、腰椎压缩骨折、手骨关节炎等老年误诊误治患者的诊治经过,总结老年骨病误诊原因,避免社区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按诊疗常规接诊老年骨病患者,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急症治疗Pilon骨折留置减张口与非急症治疗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Pilon骨折96例,采用急症手术留置减张口二期缝合减张口(急症治疗组)和非急症待消肿后手术(非急症治疗组)2种方法治疗。在血栓形成、手术及住院时间、皮肤坏死、伤口感染、骨折复位情况、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及踝关节功能等方面对2组进行比较。结果96例获随访,急症治疗组在术后并发症及踝关节功能方面与非急症治疗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在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明显少于非急症治疗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非急症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急症治疗Pilon骨折术后留置减张口与非急症治疗组比较,不会增加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踝关节功能的恢复也没有明显差异,但能够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降低手术的风险,还能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及住院费用。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拇外翻患者拇趾跖籽关节炎严重程度与拇外翻畸形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2007年1月~2009年5月期间治疗的162例(302足)拇外翻患者X线及临床检查,采用温建民等提出的分型标准进行拇外翻畸形分度,采用改良美国风湿病学会1995年的诊断标准制定跖籽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以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为基础的跖籽关节炎分度自拟标准,根据专家分别评价汇总结果判定法来分别确定拇外翻患者跖籽关节炎程度及拇外翻畸形程度,运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对二者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轻度拇外翻患者中:23.94%无跖籽关节炎,轻度跖籽关节炎占25.35%,中度跖籽关节炎占36.62%,重度跖籽关节炎占14.08%;在中度拇外翻患者中:15.44%无跖籽关节炎,轻度跖籽关节炎占23.49%,中度跖籽关节炎占49.00%,重度跖籽关节炎占12.08%;在重度拇外翻患者中:7.32%无跖籽关节炎,轻度跖籽关节炎占25.61%,中度跖籽关节炎占37.08%,重度跖籽关节炎占29.27%。经Kendall等级相关检验,轻、中、重度拇外翻与跖籽关节炎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拇外翻患者跖籽关节炎严重程度与拇外翻畸形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但中度拇外翻患者中跖籽关节炎所占比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拇外翻足负重位和非负重位X线测量指标分析,探讨拇外翻畸形时足弓塌陷程度与跖骨头下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120例(240足)拇外翻患者跖骨头下疼痛观察并摄患足负重位和非负重位下X线正侧位片,分别测量拇外翻角(HVA)、1-2跖间角(IM1-2)、1-5跖间角(IM1-5)、内弓顶角和前弓角,比较其负重与非负重位下的差异,并分析其(除HVA)差值与拇外翻畸形、跖骨头下疼痛的相关性.结果:120例拇外翻患者240足中148足存在跖骨头下疼痛,拇外翻足负重位IM1-2、IM 1-5、内弓顶角较非负重位均明显增加,而拇外翻角和前弓角则反之;负重与非负重位下IM1-2、IM1-5、内弓顶角的差值与拇外翻畸形程度及跖骨头下疼痛密切相关.结论:拇外翻足弓塌陷程度随拇外翻畸形的增加而加重,跖骨头下疼痛随着足弓塌陷程度加重而加重.通过足负重、非负重位下X线测量指标分析可评价拇外翻足弓塌陷程度,对防治跖骨头下疼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拇外翻足足弓的X线指标与足底压力指标的检测,分析拇趾外翻角的变化与足弓X线测量指标变化及足底压力变化的相关性,探讨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治疗的254例(477足)拇外翻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第2跖骨头下疼痛及年龄的情况,把所有拇外翻足按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有无分为两组(疼痛组和无痛组),分别测量各组负重位拇外翻足拇趾外翻角(hallux abductor valgus angle,HAVA),第1、2跖骨间角(the inter-metatarsal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metatarsals,IMA1-2),第1、5跖骨间角(the inter-metatarsal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fifth metatarsals,IMA1-5),内弓顶角、前弓顶角及第1、2跖骨头的相对长度,检测步态中第2跖骨头下峰压强、冲量、触地时间百分比等压力的情况。运用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HAVA分别与各测量指标的IMA1-2、IMA1-5、内弓顶角、前弓顶角、第2跖骨触地时间百分比呈相关性(P0.05,r=0.647、0.553、0.127、-0.165、0.15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影响因素为HAVA、第2跖骨相对长度、第2跖骨头触地时间百分比(P0.05,ORj=1.030,1.069,1.060)。结论:拇外翻角的增大导致了拇外翻足足弓塌陷,使步态中第2跖骨头负重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了第2跖头下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关于“桡骨头”及“桡骨小头”规范用词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志成  左建刚 《中国骨伤》2012,25(7):621-622
近年来,经常在查看肘部创伤的文献时,发现桡骨头与桡骨小头两名词混用的情况[1-2]。这两个名词到底有无区别?二者是指桡骨上的一个部位还是不同部位?若二者无区别,为什么严谨的科研写作,会用两个名词来表述同一种意思呢?于是笔者钩沉二者在文献中引用的进展。现行《系统解剖学》教材[3]中对桡骨头的定义是"上端膨大称桡骨头,头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周围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早期文献[4]定义桡骨头较明确,以"桡骨Theradius"条目下引出"上端分头颈粗隆三部分:头为圆柱形,上有凹关节面以接肱骨小头,四周有关节面,内份较阔以接尺骨之桡骨切迹,余份较窄,绕以环状韧带";而记载有"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