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比较呋喃唑酮与替硝唑分别联合奥美拉唑、左氧氟三联对老年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方法选取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老年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替硝唑+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三联方案,研究组予以呋喃唑酮+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三联方案。采血测定胃功能、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指标,同时比较临床疗效及Hp根除率。结果 2组治疗后症状学积分和病理学积分显著降低,G-17、PG-Ⅰ含量显著升高,PG-Ⅱ含量显著降低,血清IL-6、TNF-α、s IL-2R含量显著降低,CD_4+、CD_4~+/CD_8~+含量升高,CD8+含量显著降低(P0.05)。2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有效率、Hp转阴率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呋喃唑酮联合奥美拉唑、左氧氟三联方案能提高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Hp根除率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RUNX3、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胃癌进展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RT-PCR和MSP检测62例胃癌标本及5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RUNX3、RASSF1A基因mRNA表达及甲基化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在RUNX3、RASSF1A甲基化与非甲基化胃癌组织及20例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RUNX3、RASSF1A甲基化与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RUNX3与RASSF1A表达较正常组织均明显降低(0.629±0.461 vs 0.893±0.543,0.653±0.476 vs 0.858±0.581,均P<0.05),且RUNX3与RASSF1A甲基化率均高于正常组织(69.4%VS 26.8%,66.1%vs 23.2%.均P<0.01).胃癌组织中RUNX3、RASSF1A甲基化组mRNA表达量较非甲基化组明显降低(0.545±0.299 vs 0.736±0.291,0.562±0.208 vs 0.674±0.185,均P<0.05).RASSF1A甲基化与肿瘤TNM分期及浸润深度相走RUNX3甲基化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及TNM分期相关(P<0.05).RUNX3甲基化组胃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高于非甲基化组(86.0%vs57.9%),RUNX3甲基化与VEGF表达相关(P<0.05).结论:RUNX3、RASSF1A启动子高甲基化可能是导致其表达降低的原因,并与胃癌进展演变相关.RUNX3甲基化可能参与胃癌血管、淋巴管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常规内镜检查提示消化道病变的302例患者行MPS检查,包括内镜发现的隆起性病变、溃疡以及糜烂怀疑癌变、内镜诊断肿瘤而病检不支持的患者,了解病变的性质及来源。结果超声微探头检查的302例患者中,食管病变76例,胃部病变178例,十二指肠病变48例。对于病变位于黏膜层至黏膜下层的患者均行病理活检或由外科术后确定病变性质及范围。结论 MPS可清晰地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起源定位准确,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质子泵抑制剂提高人胃腺癌细胞化学治疗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泮托拉唑(PPZ)是否通过抑制空泡型质子泵来逆转细胞内外pH梯度,从而增加肿瘤细胞化学治疗敏感性,并探讨PPZ最佳预处理时间、剂量及机制.方法 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法比较PPZ处理前、后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株SGC7901空泡型质子泵的表达及胞内分布变化.用BCECF-AM荧光探针检测不同浓度PPZ作用不同时间对细胞内pH值的影响.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试剂盒检测化学治疗药物联合PPZ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凋亡变化.用阿霉素检测PPZ对细胞内药物蓄积和潴留量的影响.结果 10和100μg/ml PPZ作用24 h后,空泡型质子泵表达的相对吸光度值(1.19±0.03和0.70±0.03)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1.53±0.05),而1μg/ml PPZ可促进其表达(2.29±0.06).在10μg/ml PPZ作用第6和12小时,可见其对空泡型质子泵表达的抑制作用(相对吸光度值分别为0.32±0.02和0.13±0.02),在作用24 h后可改变空泡型质子泵的细胞内分布.10和100 ttg/ml PPZ作用24 h可使细胞内pH值(7.44±0.09和7.31±0.06)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7.51±0.05),10μg/ml及以上浓度的PPZ可逆转细胞内外pH梯度.PPZ预处理24 h后予化学药物治疗的细胞存活率(58.71%±1.18%)低于单用化学治疗药物(74.33%±1.77%,P<0.05),其总凋亡率(80.81%±1.16%)和早期凋亡率(77.52%±1.13%)显著高于单用化学治疗药物(26.42%±1.19%和23.18%±0.92%,P值均<0.01).20、50和100 μg/ml PPZ作用24 h后的阿霉素释放指数(0.164±0.013、0.162±0.015、0.152±0.012)低于空白对照组(0.277±0.011,P值均<0.01).结论 PPZ预处理可提高人胃腺癌细胞的化学治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负载胰腺癌细胞株PANC1裂解产物(tumor lysate,TL)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经卡介苗(CGB)活化后诱导的自体淋巴细胞体外抗胰腺癌效应.方法 应用rhGM-CSF和rhIL-4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DC,用TL负载DC,并用CGB促其成熟.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CD1a、CD83、CD86及HLA-DR表型,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12p70含量.CCK-8检测DC诱导自体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率以及活化淋巴细胞对PANCl、PaTu8988及SCG7901细胞的杀伤率.结果 CGB活化负载TL的DC后,CD83和CD86阳性率分别从(3.7±0.3)%和(38.6±5.0)%显著增加至(16.5±0.6)%和(76.5±2.5)%(P<0.05);DC分泌的IL-12p70和TNF-α量分别从(20.18±2.06)pg/ml和(61.38±1.19)pg/ml显著增加至(62.48±3.80)pg/ml和(592.53±17.96)pg/ml(P<0.01);DC与自体混合淋巴细胞以1∶100、1∶50、1∶10、1∶5的比例共培养,淋巴细胞增殖率分别从(3.90±1.41)%、(4.07±0.40)%、(3.39±1.05)%、(2.82±0.39)%显著增加至(55.38±3.58)%、(75.00±2.54)%、(77.07±3.40)%、(99.07±2.40)%(P<0.01);DC活化淋巴细胞对PANC1细胞的杀伤率在效靶比为1∶5、1∶10、1∶20、1∶50时分别可达(71.73±0.46)%、(49.44±0.98)%、(31.76±2.77)%、(19.03±3.04)%,但对PaTu8988和SCG7901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降低.结论经CGB活化的胰腺癌DC疫苗成熟度增加,体外表现出高效特异的抗胰腺癌细胞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背景:甲基化所致的抑癌基因RUNX3表达沉默是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以脱甲基化制剂恢复其表达可起到抗肿瘤作用。目的:研究脱甲基化制剂肼屈嗪对人胃癌细胞株RUNX3基因甲基化及其表达的调节作用,观察肼屈嗪对胃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以RT-PCR和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肼屈嗪和5-Aza-dC处理前后SGC7901、MKN28和MGC803细胞的RUNX3 mRNA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以MTT法检测MKN28细胞增殖活性,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MKN28细胞存在甲基化所致的RUNX3基因表达沉默。40μmol/L肼屈嗪作用72 h后,MKN28细胞可扩增出 RUNX3非甲基化条带,呈部分脱甲基化,RUNX3 mRNA恢复表达,但相对表达量低于5-Aza-dC组(P0.05)。10μmol/L以上浓度的肼屈嗪对MKN28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P0.05)。结论:肼屈嗪可通过脱甲基化恢复RUNX3基因表达并能抑制MKN28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有必要对肼屈嗪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背景: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一种与肿瘤的增殖、代谢、转移、耐药等密切相关的蛋白,以其为靶点进行干预对肿瘤治疗可能有效。研究显示泮托拉唑具有化疗增敏作用,关于其对HIF-1的影响,国内外鲜有相关报道。目的:观察泮托拉唑对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 HIF-1α表达和分布的影响,探讨其化疗增敏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泮托拉唑(0~160μg/m1)处理SGC-7901细胞24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IF-1α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观察HIF-1α蛋白的胞内分布。结果:泮托拉唑能显著抑制SGC-7901细胞的HIF-1α蛋白表达,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且存在最适浓度(10μg/ml);在一定浓度下(20μg/ml),泮托拉唑还能抑制HIF-1α蛋白的核周浓集。结论:泮托拉唑能显著抑制SGC-7901细胞的HIF-1α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胞内分布,这可能是其化疗增敏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的血清学检测联合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宝鸡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505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ⅠSA)检测患者的血清PG Ⅰ、PG Ⅱ及G-17水平,计算PG Ⅰ/PG Ⅱ比值(PGR),并对患者进行胃镜、活检及幽门螺杆菌检查。根据血清PG Ⅰ、PGR、G-17将受检者分为A[G-17(-)PG(-)]、B[G-17(+)PG(-)]、C[G-17(-)PG(+)]及D[G-17(+)PG(+)]4组,根据胃镜检查将受检者分为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包括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结合内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受检者血清PG和G-17与胃癌的关系。再将D组分为Hp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之间胃癌检出率的差别。结果受检者中早期及进展期胃癌共17例(3.4%),浅表性胃炎112例(22.2%),萎缩性胃炎376例(74.5%),胃癌检出率为3.4%(17/505)。A、B、C及D 4组分别为295例(58.4%)、21例(4.2%)、151例(29.9%)和38例(7.5%),4组胃癌检出率分别为1.0%(3/295)、4.8%(1/21)、2.6%(4/151)和23.7%(9/38);D组胃癌检出率明显高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 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PGR水平低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萎缩性胃炎组G-17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PG、G-17可以作为胃癌筛查的指标,联合Hp检测对于筛查阳性的患者行胃镜及病理检查,可提高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