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应用氩氦刀及介入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治疗颅内血供丰富脑膜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肿瘤供血动脉介入栓塞后于术中予以氩氦刀辅助手术治疗26例血供丰富的脑膜瘤。结果: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26例患者术中均能予以完全切除病灶;术后复查头颅CT和(或)MRI提示肿瘤完全消失,未见明显肿瘤残留。术后随访:恢复良好24例,轻度致残2例,植物生存0例,无死亡病例。随访结果:未见复发。结论:术前应用介入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术中氩氦刀辅助手术处理颅内血供丰富的脑膜瘤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风险,有助于肿瘤组织的完全切除并降低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是受伤当时由于外力作用发生颅骨骨折,或颅骨变形瞬间撕破了位于骨沟内的硬膜动脉或静脉窦,或骨折断端板障出血而引起颅内出血所致。好发于幕上,以额颞部和颞顶部最多,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脊髓顿挫伤(SCC)后的干预效果并探讨相应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用Allen’s法复制大鼠T9脊髓钝挫伤模型。实验组用神经电刺激干预。定期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及蛋白质印记技术检测神经生长因子和巢蛋白的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运动功能迅速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逐渐升高,第7天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神经生长因子和巢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电刺激可能创造有利于神经元存活和可塑性的微环境,有利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聚醚醚酮及钛网在颅骨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行颅骨成形术的25例颅骨缺损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采用聚醚醚酮,20例采用传统钛网。结果 聚醚醚酮人工颅骨成形术5例中,2例术后3 d拔除引流管;3例术后6 d拔除引流管,其中2例发生硬膜下积液,但积液量较术后3 d拔管少且于2周内吸收完全,另1例住院期间恢复良好未有明显不良反应。术后随访1年,5例均无不良反应发生。钛网颅骨成形术20例中,3例术后发生皮下积液,余无明显不良反应;术后随访1年,1例发生顶部钛网外露,感染严重取出钛网;2例术后1年内癫痫发作。结论 聚醚醚酮材料,具有强度高、质量轻、稳定性强等特点,手术简单易行,术后影像学检查干扰较小,远期并发症少,术后并发皮下伴硬膜外积液比率较高。钛网材料质量轻,强度较高,塑形较为容易,但受外力后凹陷、受温度影响较大,远期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脑出血后出现颅内压(ICP)增高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降低颅内压是减轻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害的主要措施,降颅内压药物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是临床治疗的首要问题。通过运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对我科自2011年6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颅内压的检测,根据不同个体颅内压的波动情况及时调节脱水剂的用时用量,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冯鲁乾  刘健  杨华  向欣  吕莹 《贵州医药》2011,35(8):751-752
随着影像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发展,两者相结合应用于脑部肿瘤的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某些位于特殊解剖部位的颅内肿瘤常常与其周围的血管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术前了解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于手术的成功及患者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白介素-1β(IL-1β)小干扰RNA(si RNA)对脊髓钝挫伤(spinal cord contusion,SCC)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9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单纯SCC组(SCC组)、空载体组(Vector组)和慢病毒干扰组(IL-1βSH组)。IL-1βSH组和空载体组术前48h在拟损伤脊髓节段局部注射IL-1βsi RNA或空载体。Sham组大鼠只剥离椎板不实施SCC,其余3组大鼠均造成T10SCC。每组各取大鼠5只,于术前当天以及术后1d、3d、5d、7d、14d采用Basso 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功功能。Sham组术后28d处死大鼠,取T10段脊髓,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qRT-PCR)检测IL-1β和γ-突触核蛋白(SNCG)mRNA相对表达水平。SCC组于术后6h、12h、1d、3d、5d、7d、14d取损伤段脊髓,检测IL-β和SNCG mRNA相对表达水平。Vector组和IL-1βSH组在术后7d取损伤段脊髓检测SNCG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术后3d、7d、28d行心脏灌注、固定损伤脊髓,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SNCG的免疫阳性细胞计数,并测定平均积分光密度(IOD)值。应用GeneMANIA分析IL-1β和SNCG的理论关系。结果:Sham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分,SCC后,SCC组评分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Sham组(P0.05),IL-1βSH组评分在3d、5d、7d、14d时均显著高于Vector组(P0.05)。SCC组术后6h、12h、7d时IL-1βmRNA表达量较Sham组显著性上调(P0.05),SNCG mRNA表达量较Sham组显著性下调(P0.05)。术后7d,IL-1βSH组SNCG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Vector组(P0.05)。IL-1βSH组损伤脊髓前角SNCG免疫阳性细胞数和IOD值在术后3d、7d、28d均优于Vecto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eneMANIA分析发现IL-1β和SNCG通过Cfd存在亚细胞定位关系。结论:IL-1βsi RNA可改善SCC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上调SNCG蛋白和mRNA的表达,这可能与调节神经元可塑性、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
颅内表皮样囊肿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肿瘤,其发病率仅占颅内肿瘤的0.2%~1.0%,最好发部位为桥小脑角.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多见,以继发癫痫为临床表现的较少,且当囊内容物发生变化时其影像学表现可不典型,术前诊断往往具有误导性.现报道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额顶叶表皮样囊肿继发癫痫 1 例,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加深临床医生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认识,降低临床误诊率.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