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9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患者,男性,5 2岁,因反复气促、下肢浮肿七年余,加重一年入院。患者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七年前开始出现进行性劳力性气促,腹胀,双下肢浮肿,经休息多能缓解。一年前症状加剧,伴心悸,夜间端坐,时有咳泡沫痰。入院查体:BP 90 60mmHg ( 12 8kPa)。神萎,中等身材,端坐位,颈静脉怒张。双中下肺可及湿口罗音。心界左下扩大,心尖搏动弥散,心率60次 min ,房颤律,胸骨左缘三、四肋间可及2~3 6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粗糙,向心底部传导。三尖瓣区可及2 6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未及周围血管征。肝肋下刚及,肝颈返流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浮肿至膝关节。…  相似文献   
2.
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手术的特点、手术成功率及院内后果。方法 本院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间的PCI手术病例登记资料 ,2个年龄组 (年龄≥ 70岁及 <70岁 )之间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 高龄组 91例患者 (116个病变 ) ,低龄组 16 0例患者 (191个病变 )施行了PCI。相对于低龄组 ,高龄组的女性构成比、多支病变及钙化弥漫性病变较多。高龄组病变的影像学成功率 93 1% ,与低龄组 (91 6 % )相当。而住院期间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 8% ,显著高于低龄组 (1 3% )。结论 尽管高龄组病变的影像成功率与低龄组相当 ,但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低龄组。  相似文献   
3.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接冠脉内支架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对其中95例病人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39例病人中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95.7%.在失败的6例病人(4.3%)中,2例为支架不能顺利到达目标病变,回收支架后经用球囊预扩张后顺利置入支架;4例为支架置入后不能完全覆盖病变或支架边缘部位出现夹层,需置入第2个支架.最后所有病变均取得残余狭窄率<20%,TIMI3级血流,且无重大心脏事件.对其中95例(68%)进行为期1~23个月,平均4.7个月的临床随访,其中7例(7.4%)病人因目标病变再狭窄,再次行PTCA术.结论直接支架术在选择性病人中应用具有满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5.
病例介绍霍××,男,51岁,干部,住院号23793.患者因心悸、气急2年,于1972年9月20日第一次住院.自诉2年前因心慌、气急,偶有心前区疼痛,至某医院就诊,诊断为“风心病伴房颤”。1971年3月出现端坐呼吸、下肢浮肿,曾用地高辛、氨茶碱、中药等治疗,休息一年后病情好转,仍可坚持上班。1972年9月因过度劳累后再度出现气急、乏力、浮肿、咯血、心前区疼痛,来沪就诊后入我院。既往有吸烟嗜好,每日20支.每日饮白酒3~4两,有24年之久。体检:体温37℃,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0/80毫米汞柱,发育尚佳,无紫绀,体型肥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60例慢性非缺血性心脏病心衰患者,常规标准治疗稳定1月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组(n=28例)。安慰剂组(n=32例)。测量基线水平的NYHA分级、血浆脑利钠肽(BNP)、超声心动图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分别于治疗12周和24周后重复测量上述相关参数。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20mg组NYHA分级、BNP以及6min步行距离均显著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24周后阿托伐他汀20mg组LVEDD、LVEF显著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他汀类短期治疗能改善慢性非缺血性心脏病心衰患者的心功能、BNP及6分钟步行距离;中长期治疗有望提高LVEF、缩小LVEDD,所以他汀类有益于慢性心脏病心衰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8.
两项多中心研究——冠脉成形术对斑块切除术试验(CAVEAT)和加拿大冠脉斑块切除术试验(CCAT)比较定向冠脉粥样斑块切除术(DCA)和传统冠脉成形术(PTCA)的手术即期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结果。CAVEAT治疗1020例,DCA512例,PTCA500例,病变累及任何冠脉支段;其中前降支近端病变组DCA288例,PTCA267例。CCAT治疗274例,DCAl38例和PTCAl36例,病灶均位于距前降支近端离开口>5mm的部位。 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DCA成功(残余狭窄<50%)率明显优于PTCA(CAVEAT89%对80%,P<0.001;CCAT98%对91%,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单中心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PTS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即刻疗效以及随访结果。方法2001年4月至2008年3月连续30例HOCM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4±17)岁]接受IYFSMA治疗并在随后接受随访。结果1例患者术后3d死于心源性休克,另1例患者因术后Ⅲ°房室传导阻滞(AVB)接受双腔起搏器治疗。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从(80±23)mmHg降至(27±19)mmHg(P〈0.01);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MB亚型(CK—MB)峰值分别为(1517±926)U/L和(172±95)ng/ml。在平均(30±25)个月的随访期中,有3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6个月和68个月猝死,1例在术后6个月死于脑卒中。大部分存活患者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心功能分级从术前2.6±0.8降至1.9±0.6(P〈0.01)。结论PTSMA能有效降低HOCM患者的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GT)并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放射性32P支架对边缘部位血管内膜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放射性支架"边缘效应"(edge effeet)的机制. 方法12只不锈钢支架(直径3.0mm,长度16mm),其中6只以复合镀法使其载带放射性32P(平均放射活度0.37±0.15μCi),另外6只同法镀无放射性31P作为对照,一一配对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