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5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历史上最长的黄金周”刚过。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发布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上班族在过去一年内承受的压力为全球第一。其中上海、北京分别以80%、67%排在城市前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75岁高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7年6月间所有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PCI的老年患者,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115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且<75岁,294例),观察高龄组患者行PCI的临床特点及其住院期间和远期的预后.结果高龄组的平均年龄为(78.1±3.7)岁,显著高于老年组的(68.0±4.3)岁.平均随访时间为(964±254)d.与老年组相比,高龄组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构成比无明显增加(P值均>0.05),脑卒中、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构成比显著增加(P值均<0.05).高龄组在住院期间及远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老年组(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0、多支血管病变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而年龄≥75岁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尽管高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一般情况较差,远期临床预后较差,然而年龄≥75岁并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LVEF低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才是导致临床预后较差的主要因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联合多项生物学标志物检测是否可以有效筛选临床易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方法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03例,平均年龄(65±9)岁,其中68.5%为男性,60.6%的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2~18 h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和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 67例(33.0%)患者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围术期心肌梗死组术前BNP>100 pg/mL和hs-CRP>5.0 ng/mL的患者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无围术期心肌梗死组(32.8%vs 19.9%,P=0.042;25.4%vs 13.2%,P=0.031);但术后仅围术期心肌梗死组BNP>100 pg/mL的患者百分比高于围术期无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8%vs 27.2%,P=0.036)。两组术前、术后D-二聚体>0.5mg/L的患者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s-CRP>5.0 ng/mL是预测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45,95%CI:1.082~5.521,P=0.032)。结论 P...  相似文献   
5.
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手术的特点、手术成功率及院内后果。方法 本院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间的PCI手术病例登记资料 ,2个年龄组 (年龄≥ 70岁及 <70岁 )之间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 高龄组 91例患者 (116个病变 ) ,低龄组 16 0例患者 (191个病变 )施行了PCI。相对于低龄组 ,高龄组的女性构成比、多支病变及钙化弥漫性病变较多。高龄组病变的影像学成功率 93 1% ,与低龄组 (91 6 % )相当。而住院期间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 8% ,显著高于低龄组 (1 3% )。结论 尽管高龄组病变的影像成功率与低龄组相当 ,但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低龄组。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桡动脉内径及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 trans-radial artery coronary angiography, TRA/trans-radial artery coronary intervention, TRI) 因并发症少、痛苦小而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既往研究提示TRA对桡动脉内径和功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对于TRI对桡动脉功能的影响尚无类似研究。本研究旨在观察TRI对桡动脉内径和功能的近期和中期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CTO)有心肌梗死和无心肌梗死患者侧枝血管、室壁运动和射血分数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对256例诊断为CTO(堵塞时间≥3月)的患者,回顾性分析病史、心肌酶谱、心电图、冠状动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后将其分为心肌梗死组(n=138)和非心肌梗死组(n=11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堵塞血管的位置分布和支数、非堵塞血管病变位置分布和严重程度、侧枝血管Rentrop分级、心脏超声室壁节段运动及射血分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堵塞冠状动脉位置分布、堵塞血管支数、非堵塞冠状动脉病变位置分布、病变严重程度、侧枝血管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患者的室壁节段运动正常发生率和射血分数均低于非心肌梗死组,但运动消失和矛盾运动发生率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 冠状动脉完全堵塞3个月以上,不管堵塞血管支配区域是否发生心肌梗死,Rentrop侧枝血管分级已无差异。虽然冠状动脉完全堵塞时侧枝血管可以保护心肌完全避免心肌梗死发生,但对左心室室壁节段运动和整体功能的保护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肌桥Noble分级和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出的192例心肌桥患者,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表现,分析心肌桥Noble分级和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药物治疗效果.结果 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的检出率为10.2%,最常发生在左前降支中段;Noble 3级患者均出现胸闷或胸痛症状,43.8%出现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37.5%出现心脏超声室壁节段运动异常,Noble 1、2级患者不出现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和心脏超声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心肌桥近端冠状动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壁冠状动脉及其远端冠状动脉(P<0.05);随着心肌桥分级的增高,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P<0.000 1);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分别为80.0%、91.1%和62.2%,显著高于无症状者的11.4%、15.9%、4.5%(P<0.01).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Noble 3级患者大多出现胸闷或胸痛症状;心肌桥近端较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9.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接冠脉内支架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对其中95例病人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39例病人中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95.7%.在失败的6例病人(4.3%)中,2例为支架不能顺利到达目标病变,回收支架后经用球囊预扩张后顺利置入支架;4例为支架置入后不能完全覆盖病变或支架边缘部位出现夹层,需置入第2个支架.最后所有病变均取得残余狭窄率<20%,TIMI3级血流,且无重大心脏事件.对其中95例(68%)进行为期1~23个月,平均4.7个月的临床随访,其中7例(7.4%)病人因目标病变再狭窄,再次行PTCA术.结论直接支架术在选择性病人中应用具有满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方法 12490例各种年龄发病在6h内有溶栓指征的急性心梗病人进入初选。所有病人在入院时,溶栓后4h及出院时行标准12导联和V_(3R)、V_(4R)导联ECG检查;连续检测血清CK水平;住院期间记录病人的一般资料、过去史及包括左心衰和严重心律失常的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