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背景:脊柱下胸段疾患较为多见,但其解剖结构较为复杂,节段血管走行尚缺乏系统研究。 目的:通过三维数字化重建测量分析下胸段节段血管结构关系。 方法:选择2010至2011年无胸腰椎骨折病者32例。采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注射碘海醇后24-30 s后采用CT机对其进行连续水平扫描,扫描后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三维重建下胸段节段血管结构并测量节段血管间距,比较左右侧别、性别、身高的差异和关系。 结果与结论:下胸段节段血管位置分布较为恒定,且随着脊柱节段增加距离逐渐增加,相同节段左右血管对称分布,男性节段血管间距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节段血管间距与身高成正相关。提示临床选择侧前方置钉点时及钉棒或钢板时,随着脊髓节段的增加,要加长钉棒和钢板的长度,以避免其损伤。身高高的男性患者要选择更长的钉棒和钢板,以合理避开节段性血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一家系中血管脂肪瘤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该家系成员共102人,逐个进行临床体检,对9名病人手术切取其中1~2枚肿瘤行病理检查.结果:9名病人具有非常相似的临床特征,即成年后发病,病变为四肢躯干体表对称分布,多个质中等偏软、界清、无痛的圆形,椭圆形或扁块状软组织肿块,活动度好,有明显的遗传特性,病理诊断均为血管脂肪瘤.结论:血管脂肪瘤是一种具有遗传特性的疾病,成年后发病,表现为四肢、躯干对性分布的多个大小不等的皮下软组织肿块,质中等偏软、无痛、界清、活动度良好,其病理特征为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和增生的毛细血管构成,有包膜,可见纤维蛋白性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背景:钩椎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结构,其发生、发展和发育直接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也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深入了解钩椎关节的发育特点对颈椎病的发病类型、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的:利用影像学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不同年龄段的颈椎钩突相关夹角进行大样本测量和观察,旨在揭示其随年龄和椎骨增长变化的特点,以及与颈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设计,将收集到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447例完整颈椎节段CT影像学资料的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后处理,并进行钩突夹角、钩突矢状位角测量,按照性别、年龄、侧别分组。结果与结论:①钩突夹角随椎序的增加呈V字形增长,其最低峰值位于C5处;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尖峰状,其峰值多介于30-39岁年龄范围内;②钩突矢状位角随椎序的增加呈鱼钩样增长、总体随年龄的递增也呈尖峰状,其峰值多介于20-29岁年龄范围内;钩突夹角与钩突矢状位角在侧别和性别间仅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提示钩突夹角随椎序递增呈V字形增长;钩突矢状位角随椎序递增鱼钩样增长,而2个夹角随年龄的增长总体呈尖峰状,钩突夹角在131°左右,可能与颈椎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而钩突矢状位角在14°左右,可能对限制颈椎过度旋转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脊柱下胸段疾患较为多见,但其解剖结构较为复杂,节段血管走行尚缺乏系统研究。目的:通过三维数字化重建测量分析下胸段节段血管结构关系。方法:选择2010至2011年无胸腰椎骨折病者32例。采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注射碘海醇后24-30s后采用CT机对其进行连续水平扫描,扫描后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三维重建下胸段节段血管结构并测量节段血管间距,比较左右侧别、性别、身高的差异和关系。结果与结论:下胸段节段血管位置分布较为恒定,且随着脊柱节段增加距离逐渐增加,相同节段左右血管对称分布,男性节段血管间距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节段血管间距与身高成正相关。提示临床选择侧前方置钉点时及钉棒或钢板时,随着脊髓节段的增加,要加长钉棒和钢板的长度,以避免其损伤。身高高的男性患者要选择更长的钉棒和钢板,以合理避开节段性血管。  相似文献   
5.
在15例尸体解剖中,有一具青年男性尸体(身高168cm,外伤致死时19岁),观察其心脏及周围血管,见左、右头臂静脉及半奇静脉走行与位置明显异常,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汉族成年人体重指数与脂肪厚度年龄变化与性别差异。方法:对1077名汉族男女的体重、身高、皮褶厚度进行测量。结果:(1)男女体重指数随年龄增长呈增长趋势,45岁之前男性体重指数大于女性,之后女性大于男性;(2)男女皮褶厚度随年龄增长变化趋势为男性在30岁之前增长呈上升趋势,30岁之后进入相对平台期;女性在20~25之间为平台期,25岁之后快速增长,35岁达到第一个高峰,然后下降40岁进入第一个低谷,之后又持续升高。结论:各年龄段的男女平均体重指数绝大部分有显著性差异,只有在45岁组无差异;皮褶厚度男女各个年龄段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的体型特征。方法:随机抽取呼和浩特市各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初诊病例293例(男153例,女140例),运用Heath-Carter体型法进行体型研究,按性别和年龄分组,分别计算内、中、外三因子值,根据其划分出体型类型并与国内已有体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病人平均体型男性为5.7-4.1-1.4,属偏中胚型的内胚型,体型分布以偏中胚型的内胚型居多(60.78%);女性为6.5-4.1-0.9,属偏中胚型的内胚型,体型分布以偏中胚型的内胚型居多(84.29%)。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体型以偏中胚型的内胚型为主,说明该人群皮下脂肪丰富、肌肉发达、骨骼粗壮且外形偏胖。与国内其他人群体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钩椎关节是颈椎所特有的关节,并作为从无到有的脊柱力学产物,与颈椎的稳定性、旋转运动等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骨赘形成、钩突骨折等诸多变化导致压迫周围神经血管而出现相应的颈椎病症状,在临床治疗中往往需要围绕钩突进行相应治疗。如何探寻针对钩椎关节预防、治疗的最佳方案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钩椎关节并不是所有动物均具备的。经文献查阅和基础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中猕猴具备该结构,并且和人类颈椎最具有高度同源性。现拟围绕猕猴颈椎从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生理学、免疫学、伦理学等方面予以综述,以探究猕猴颈椎钩椎关节能否成为人类颈椎钩椎关节的最佳替代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