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咯地尔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眩晕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进红 《山东医药》2011,51(1):12-12
2009年1月~2010年8月,我们应用丁咯地尔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眩晕患者4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除高血压、高血糖外,脂类代谢紊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群的血脂代谢紊乱具有其自身特点:大部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正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甘油三酯(TG)水平增高。合并脑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究竟是怎样的血脂特点,一直是临床医生们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比较单纯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单项血脂和血脂比值,探讨合并脑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群的血脂特点,以利于临床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发生率,探讨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方面的重要性。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入院的3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缺血性心脏病组(214例)和非缺血性心脏病组(106例)。年龄42~86岁,在入院时记录所有患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与急性脑梗死后一年内死亡危险的关系。结果196例(61.2%)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一项或多项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其构成为ST段压低91例(28.4%),T波倒置100例(31.3%),异常Q波38例(11.9%)和ST段抬高14例(4.4%)。106例(33.1%)既往无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组的死亡率34例(15.9%)与无缺血性心脏组的死亡率(4.7%)相比显著增高。死亡组与生存组相比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发生率显著增高,包括异常Q波、ST段压低、T波倒置。结论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存在,这些变化倾向由于既往缺血性心脏病而不是急性脑梗死状态本身引起。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后死亡的一个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脑与心的联系早在20世纪就已经被描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新陈代谢影响心血管的机能,后来又发现下丘脑有控制心脏节律的作用,特别是控制窦房结的节律,在实验室刺激下丘脑或脑的其他部分时,可出现心电图复极的改变叫,1947年第一个脑血管病之后的心电图改变临床研究公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脉通片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4例,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47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冠脉通片,1.8g/次,3次/d。两组患者均经4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及血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白细胞三烯E4(LTB4)、髓过氧化物酶(MPO)、脂联素(APN)、血小板黏附率(PAR)、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黏度(WBV)、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酶同工酶(CK-MB)、乳酸肌氢酶(LDH)和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心绞痛和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80.65%和82.98%,均分别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74%和97.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MP-140、sICAM-1、PAI-1、LTB4、MPO、PV、WBV、PAR、FIB、CK、CK-MB、LDH、HBDH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而APN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这些血清学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的同时口服冠脉通片可促进心绞痛症状改善,有利于心肌酶谱及血清GMP-140、sICAM-1、PAI-1、LTB4、MPO、APN水平改善,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析蓝芩口服液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治疗儿童急性扁桃体炎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7月北京市石景山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急性扁桃体炎患儿1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1组(n=63)、对照2组(n=64)和观察组(n=65)。对照1组患儿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3~7岁患儿1片/次;8~12岁患儿1.5片/次;>12岁患儿2片/次,3次/d。治疗7 d为1个疗程。对照2组患儿给予蓝芩口服液,3~7岁患儿1支/次;8~12岁患儿,1.5支/次;>12岁患儿2支/次,3次/d,治疗7 d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方案为蓝芩口服液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服用方案与对照组相同。治疗7 d为1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退热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及复发率,同时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IL-2、IL-6及sIL-2R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38%,明显高于对照1组的84.13%和对照2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在症状改善时间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儿血清IL-2、IL-6以及sIL-2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IL-2、IL-6以及SIL-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芩口服液联合芩口服液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可有效促进疾病恢复,改善机体免疫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卒中已成为全球的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因素。尽管新药物、新治疗方法、新治疗手段不断涌现,但卒中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什么对卒中预后最有效?循证医学研究告诉我们,卒中医疗的根本出路不是探索具体的治疗方法,而是研究和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卒中单元(stroke unit)概念的提出和完善为卒中病人的管理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付进红  哈森 《哈尔滨医药》2009,29(6):17-17,19
研究证实,除年龄、吸烟、高血压病史等以外,血脂代谢紊乱与脑梗死有密切关系,糖尿病人群具有其自身特点,单独对糖尿病人群进行合并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不多,合并脑梗死的糖尿病患者究竟是怎样的临床特点,一直是临床医生们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比较单纯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各项临床、实验室指标,探讨合并脑梗死的糖尿病人群的临床特点,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卒中对心脏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与心的联系早在20世纪就已经被描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新陈代谢影响心血管的机能,后来又发现下丘脑有控制心脏节律的作用,特别是控制窦房结的节律[1],在实验室刺激下丘脑或脑的其他部分时,可出现心电图复极的改变[2],1947年第一个脑血管病之后的心电图改变临床研究公布[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出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的研究报道[4,5],认为急性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复极异常、节律的变化是儿茶酚胺释放入循环[6]、中枢神经损害直接影响心脏神经末梢[6]或共存的缺血性心脏病引起[7].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控制率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料[1] 表明 ,糖尿病患病率正在急剧增高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给社会和医疗带来沉重负担 ,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1993年美国“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的前瞻性研究报道证明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为了解影响糖尿病控制率的因素及问题所在 ,我们对一组糖尿病病人进行了有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和分析 ,以便更好地开展糖尿病防治工作。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样本与内容  1997年 4月至 2 0 0 0年 2月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 2 18例。调查内容用表格登记 ,并随时补充 ,直至进行统计时 ,资料齐全的计 10 8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