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单肺通气(OLV)食管癌患者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行外科手术单肺通气食管癌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F)和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 策略组(DF),每组20例。F group在麻醉过程中单纯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DFgroup于麻醉诱导前10 min 开始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定0.3 μg/kg/h,并维持至手术结束,同时术中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于术前双肺通气时(T0),OLV开始30 min(T1)、OLV后90 min(T2)和术毕(T3)四个时间点采集患者的桡动脉血5 mL,比较两组各时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表达水平,以及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指标。结果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白介素6在两组间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T1、T2和T3时间点,DF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高于F group,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F grou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氧分压、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在两组间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T1、T2和T3时间点,DF组的PaO2、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水平均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通过抗炎与抗氧化应激反应减少单肺通气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的肺脏损伤,改善患者的肺脏功能,降低了外科治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去细胞牛颈静脉带瓣管道( BJVC)重建猪右心室流出道后的细胞生长特性、抗钙化性能及血流动力学性能.方法 应用经去细胞、鞣制、改性(B组,n=8)及未去细胞(A组,n=8)的BJVC分别进行猪肺动脉与右心室连接,行光镜及电镜观察宿主内皮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生长特点,原子火焰法检测组织钙含量,超声心动图检测 BJVC 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术前A组BJVC试片表面无内皮细胞,术后12个月内膜表面50%~60%的表面覆盖卵圆形内皮细胞,基质层未见宿主成纤维细胞迁入;术前B组去细胞后BJVC已基本无细胞成分,术后12个月内皮细胞覆盖率约80% ~90%,宿主肌成纤维细胞已爬行迁移至基质层的1/3.术后A组近端及远端吻合口管壁、瓣膜组织钙含量显著大于B组(P<0.05),B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大于新鲜BJVC(P <0.05).术后当天A组及B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当天及术后12月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A组远端吻合口口径显著小于B组(P<0.05),远端吻合口压差、跨瓣压差、牛颈静脉返流量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 去细胞化后鞣制、改性的牛颈静脉是一种更好的重建右室流道材料,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部分体外循环胸骨旁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 2007-10~2012-03将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需行二尖瓣置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40例。A组采用经右前胸小切口(6~8 cm)第四肋间进胸,行右股动、静脉插管建立部分体外循环,无须显露和阻断升主动脉。B组采用常规经右胸前外侧切口(12~18 cm)第四肋间进胸,显露并插升主动脉灌注管和上、下腔静脉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两组均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二尖瓣置换手术。结果切口长度:A组(6.7±0.61)cm,B组(16.51±1.52)cm(P0.05);心脏血管手术时间:A组(74±12.00)min,B组(71±11.00)min(P0.05);体外循环时间:A组(58±13.30)min,B组(56±11.60)min(P0.05);出血量:A组(183±56)ml,B组(196±43)ml(P0.05);ICU停留时间:A组(36±8.5)h,B组(37±7.8)h(P0.05);术后住院时间:A组(12±2.3)d,B组(13±2.9)d(P0.05)。全组元伤口感染,元气栓栓塞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无主动脉、股动脉和静脉损伤并发症,均恢复顺利。心功能恢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体外循环胸骨旁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能进一步缩小胸部切口的长度、减少创伤、减轻疼痛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达到恢复快和切口美观的效果,为临床多提供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而且容易推广。  相似文献   
4.
康医生: 我爷爷今年66岁,近三年来走路稍快时就觉心慌、呼吸困难,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说我爷爷患了“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吃了很多药症状好像还加重了。请问手术能治好我爷爷的病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需要急诊搭桥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处理经验,为类似患者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需要急诊搭桥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结果第1例患者需要二次插管,第2例恢复顺利,无死亡。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必须注意两种病需要同时治疗,以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围手术期治疗的中心环节是避免低氧、避免二氧化碳潴留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创通气的运用可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及东茛菪碱可能增加患者对无创通气治疗的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部分体外循环胸骨旁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2007—10—2012-03将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需行二尖瓣置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40例。A组采用经右前胸小切口(6—8cm)第四肋间进胸,行右股动、静脉插管建立部分体外循环,无须显露和阻断升主动脉。B组采用常规经右胸前外侧切口(12~18cm)第四肋间进胸,显露并插升主动脉灌注管和上、下腔静脉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两组均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二尖瓣置换手术。结果切口长度:A组(6.7±0.61)cm,B组(16.51±1.52)cm(P〈0.05);心脏血管手术时间:A组(74±12.00)min,B组(71±11.00)min(P〉0.05);体外循环时间:A组(58±13.30)min,B组(56±11.60)min(P〉0.05);出血量:A组(183±56)ml,B组(196±43)ml(P〉0.05);ICU停留时间:A组(36±8.5)h,B组(37±7.8)h(P〉0.05);术后住院时间:A组(12±2.3)d,B组(13±2.9)d(P〉0.05)。全组无伤口感染,无气栓栓塞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无主动脉、股动脉和静脉损伤并发症,均恢复顺利。心功能恢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体外循环胸骨旁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能进一步缩小胸部切口的长度、减少创伤、减轻疼痛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达到恢复快和切口美观的效果,为临床多提供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而且容易推广。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典的"切与缝"考克斯迷宫Ⅲ手术是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金标准,但因其操作复杂而未能被广泛推广。21世纪以来,外科射频消融手术极大促进了房颤的外科治疗,但适应证仍以合并器质性心脏疾患的房颤患者为主,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施行消融治疗。随着微创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外科治疗房颤的范围正突破原有的适应证,向孤立性房颤的治疗领域扩展。  相似文献   
8.
我们将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的8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先吻合桥血管近端"顺行序贯式"吻合法与常规方法的利与弊. 一、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在心胸外科危重病人救治中的用法、用量及安全性。方法对24例胸心外科ICU接受山莨菪碱治疗的危重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危重患者抢救中,山莨菪碱对体温和心率无明显影响,抢救无效死亡1例,其余患者治愈出院。结论在心胸外科多种危重症救治中,山莨菪碱是一种有效、安全、廉价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属外科最为凶险的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易误诊漏诊,死亡率极高.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创伤大,死亡率、并发症都较高.自1991年Parodi首次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成功隔绝腹主动脉瘤和1994年Dake等用直型带膜支架治疗降主动脉瘤成功后[1],应用人造血管覆膜支架进行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成为一种较新的治疗手段.我院在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用带膜支架血管内植人治疗主动脉瘤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