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HBsAg致敏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方法104例CHB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治疗,51例)和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53例),比较患者肝功能、HBV DNA、HBeAg的变化。结果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组HBeAg阴转率(35.3%)、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4%)以及ALT复常率(84.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2.6%、17.0%及71.7%),治疗组治疗6个月时,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66.7%)、HBeAg转阴率(35.3%)、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4%)以及ALT复常率(84.3%)均显著高于治疗3个月时(分别为35.3%、19.6%、11.8%及6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较单用恩替卡韦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共培养的相互影响。方法将异基因成人来源的BMSC与PBMC在体外分别按1:10混合共培养,采用氚胸腺嘧啶核甙掺入方法检测PHA刺激PBMC增殖的活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分泌的IL-6、IL-8和PGE2水平。结果 BMSC与PBMC共培养组的PBMC增殖率明显减少(P〈0.01),抑制率均超过50%。加入PBMC共培养后,BMSC分泌IL-6、IL-8和PGE2显著增加(P〈0.01)。结论 BMSC可以抑制PHA刺激引起的PBMC增殖,PBMC可以促进BMSC分泌免疫活性因子,BMSC可能具有双向的免疫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体外分离方法获得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增殖能力和纯度。方法分别采用直接贴壁法和密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采用MTT法绘制第3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对数期倍增时间;将1×105个第3代细胞连续培养扩增至第30天并计数细胞总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细胞CD31、CD34、CD73、CD105和CD166等表型。结果两种方法获得的MMSCs均呈长梭状成纤维样细胞形态;直接贴壁法获得的细胞首次传代时间为10d,对数生长期倍增时间为30±5.6h,而密度离心法细胞首次传代时间为18d,对数生长期倍增时间为38±7.2h;连续培养至第30d时,直接贴壁法细胞总数约为密度离心法细胞的15倍;直接贴壁法第3代细胞表达CD73、CD105和CD166的阳性率均低于密度离心法(P〈0.05)。结论应用直接贴壁法和密度离心法均可有效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贴壁法分离的细胞增殖能力更强,而密度离心法分离的细胞纯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PTEN基因的关系。 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查询PD-L1 mRNA在浸润性乳腺癌数据集(包括115例TNBC和702例非TNBC)中的表达情况。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第180医院收治的182例浸润性乳腺癌术后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62例TNBC和120例非TNBC,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L1和PTEN的表达情况。用t检验比较TCGA数据库中2组的PD-L1 mRNA表达量,率的比较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石蜡标本中2组PD-L1表达强度,并用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PD-L1与PTEN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浸润性乳腺癌中3.8%(31/817)有PD-L1 mRNA上调,其中TNBC组的表达上调率为8.7%(10/115),高于非TNBC组的3.0%(21/702)(χ2=7.314,P=0.007),TNBC组的PD-L1 mRNA表达量为8.05±0.91,高于非TNBC组的7.38±0.73 (t=7.510,P<0.001)。石蜡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NBC组的PD-L1阳性表达率为14.5%(9/62),高于非TNBC组的5.0% (6/120)(χ2=4.895,P=0.027),而且PD-L1阳性表达强度也高于非TNBC组(Z=-2.291,P=0.022)。TNBC石蜡标本中PD-L1与PTE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χ2=6.913,P=0.009; r=-0.382,P=0.002)。 结论TNBC中PD-L1表达高于非TNBC,并与PTEN负相关,其可能成为TNBC患者的免疫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及Ⅳ型胶原(CⅣ)等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探讨其在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7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HA、LN、PⅢNP和CⅣ的含量,以肝组织活检作为“金标准”,评价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及其用于鉴别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的含量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由高至低分别为HA(r =0.687)、PⅢNP(r =0.490)、CⅣ(r =0.406)和LN(r =0.392);自S2期开始,以上4项指标的水平均显著升高,与S0、S1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轻度肝纤维化(S0~S1)和明显肝纤维化(S2~S4)两组间4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显示:单项指标预测明显肝纤维化时,AUC由高至低分别为HA(0.846)、PⅢNP(0.786)、CⅣ(0.747)和LN(0.638);敏感性分别为LN(Se =80.57%)、HA(Se =75.16%)、CⅣ(Se =73.38%)和PⅢNP(Se =69.54%),特异性分别为HA(Spe =90.25%)、PⅢNP(Spe =81.89%)、CⅣ(Spe =71.51%)和LN(Spe =65.50%),准确性分别为HA(83.18%)、PⅢNP(75.74%)、LN(68.46%)和CⅣ(62.53%)。4项指标联合检查,诊断的敏感性降低(Se =68.85%),特异性提高(Spe =92.96%),诊断准确率提高至86.44%。结论单个指标检查中,HA是诊断肝纤维化最有价值的一项,4项指标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前乙型肝炎病毒(HBV)RT区原发性耐药变异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61例未接受NA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HBV RT区序列测定,分析NA治疗前HBV RT区原发性耐药变异的发生率。结果通过HBV基因扩增、PCR产物直接测序后,共获得61个HBV RT区基因序列,采用HBV RT区基因进化树基因分型共分出B型42例(42/61,68.85%),C型19例(19/61,31.15%),未检出其他基因型。通过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对NA常见的10个耐药变异位点(rtI169T、rtV173L、rtL180M、rtA181V/T、rtT184G/S/A/I、rtA194T、rtS202I/G、rtM204I/V、rtN236T、rtM250V)进行比对后,61例患者中共检出HBV RT区变异3例(rtM204I 2例,rtM204I+L180M 1例),自然耐药变异的检出率为4.92%。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存在少量RT区原发性耐药变异位点,与原发性无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脾脏厚度、门静脉主干内径与肝脏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对4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脾脏厚度和门静脉主干内径。结果 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肝脏不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严重者脾脏厚度显著性地长于病变轻微者。结论 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学改变有显著性差异,门静脉主干内径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之间无显著性相关,而脾脏厚度与肝脏炎症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肝脏纤维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以"肝纤四项"为变量的诊断模型,并探讨该诊断模型对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48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324例和验证组161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建模组和验证组患者血清中HA、LN、PⅢNP、CⅣ的含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以肝组织活检作为"金标准",构建以"肝纤四项"为变量的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用独立的验证组检验该模型的诊断效率。结果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确定了3项与研究终点相关的独立预测指标(HA、PⅢNP和CIV),由这3个指标建立了诊断模型FSM,FSM=1.56 ln(HA)+0.92 ln(PⅢNP)+1.90 ln(CⅣ)-8.18。FSM用于预测明显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该模型应用于验证组,其诊断明显肝纤维化的AUC同样为0.85。根据ROC曲线,用于预测明显肝纤维化时,FSM取10.8为排除界值,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31%和69%;取12.6为诊断界值,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55%和95.3%。比较FSM模型与HA的诊断效能,FSM模型的约登指数、阳性似然比、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均高于HA,两者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P0.05)。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肝纤四项"联合检测FSM模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断效能。将该模型应用于预测明显肝纤维化,可使65%~70%无或轻度肝纤维化乙型肝炎患者避免"肝组织活检"。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手段,该模型可用于动态监测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