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获得中国医改新闻人物这个奖,我非常激动,但是我深知做得还不够好,还要向同行多学习,继续为深化和推动医改工作而不懈努力。2009年新医改方案出台以来,国家在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公立医院改革这方面,  相似文献   
2.
2007年3月至2010年1月我们为22例Ⅱ型三尖瓣下移畸形病人运用隔瓣叶及后瓣叶组合法进行成形矫治,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4例,女8例.年龄5~38岁,平均(16.2±7.4)岁.体重平均(42.5±11.8)kg.全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及活动后心悸、胸闷和(或)呼吸困难.剑突部可闻及2~3/Ⅵ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19例有杵状指(趾).心功能(NYHA)Ⅳ级3例,Ⅲ级11例,Ⅱ级8例.血红蛋白含量175~263 g/L,平均(194.4±18.2)g/L.心电图提示9例合并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心房纤颤.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95例再次人工机械瓣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共行心脏瓣膜置换术3235例,其中95例行再次人工机械瓣置换术。本组95例第一次手术均是行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其中机械瓣功能障碍65例,瓣周漏19例,机械瓣心内膜炎11例,手术均在全麻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其中急诊手术35例,限期手术20例,择期手术40例。其中二尖瓣置换74例,主动脉瓣置换12例,双瓣置换9例,同期行三尖瓣置换13例,三尖瓣成形45例。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病死率7.37%,其中有3例是术中无法脱离体外循环机,2例因术后出现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死于术后心室颤动(室颤),1例死于术后脑出血、脑疝,其余88例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4年,晚期死亡4例,存活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掌握好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及术后处理,是再次机械瓣置换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 249例重症瓣膜病手术病人,其中二尖瓣置换(MVR)129例,主动脉瓣置换(AVR)39例,MVR+AVR 8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TVP)152例,左房折叠术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8例. 结果:手术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3.2%(8/249).在241例中,随访235例,随访率为97.5%,随访时间6个月至5.5年,死亡2例,随访病死率.8%(2/235),其余232例术后随诊复查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左心射血分数提高,心功能均提高1~2级,无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及心脏血栓形成,没有因瓣膜原因而再次手术的.结论:对外科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围术期处理,术前注重改善心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尽量保留瓣下结构,选择合适的瓣膜,同时处理三尖瓣病变和巨大左房,采用含血停跳液温冷温顺序灌注,加强术后处理,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院1990年至2000年施行食管癌切除术808例发生乳糜胸8例,发生率约1%。左侧7例,双侧1例。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6例经手术治疗痊愈,治愈率达100%。作者认为术前复习解剖、术中细心的操作是避免发生乳糜胸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开展护理星级服务的经验。方法:紧紧围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宗旨,进行服务理念创新,开展以“人性化”服务为重点的护理五星级服务。结果:营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及人性化温馨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服务满意度,满足了不同层次患的医疗保健需求。结论:护理星级服务给了患一个五星级家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特点,分析外科治疗对术后短、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8年4月期间6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外科治疗经验.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4例(6.6%),术后随访6月~13年.出院患者死亡5例,其他生存患者中心功能Ⅱ级43例,Ⅲ级9例.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内、外科综合治疗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刘盛华 《吉林医学》2009,30(11):1050-1052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对心肌的保护是迄今为止最强的内源性保护,1986年Murry等4次5min夹闭、5min开放狗冠状动脉的左旋支可以使心肌在随后40min延长缺血中得到保护,表现为心肌梗死面积较单纯缺血组下降75%,而局部血流量无明显变化,从而首次提出缺血预处理的概念——短暂缺血可以使心肌在后续的延长缺血中得到保护从而限制心肌梗死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钟焕清  叶观瑞 《广东医学》1995,16(9):595-596
甲亢术后抽搐92例分析高州市人民医院外二科(525200)钟焕清,叶观瑞,李运福,车斯尧外科手术是目前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治疗的主要手段,我院外科自1990年1月~1994年9月手术治疗甲亢病例932例,其中出现抽搐情况者92例,占98%,现分析...  相似文献   
10.
左旋精氨酸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朝  钟焕清  陈海生 《海南医学》2008,19(5):129-131
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是合成一氧化氮(NO)的底物,它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NO合成酶(NOS)而增加NO的合成和释放[1]。随着人们对NO的了解逐步深入,L-Arg在临床和基础的研究和应用更加广泛。本文对近年来L-Arg的心肌保护机制和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L-Arg的保护作用L-Arg的保护作用是通过产生和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