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临床医学   26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女,51岁.因发现左小腿肿物2年余就诊.骨科检查:左小腿下段近外踝部可见约4 cm×3 cm大小肿物,表面无红肿,质软,活动度差,无压痛及波动感,表面光滑,界限尚清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灰阶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处肌肉形态及组织学特性的价值。方法 以28例MPS患者(36个MTrPs)为病例组,33名健康志愿者(33个正常肌肉点)为对照组。由2名检查者分别测量病例组MTrPs (上斜方肌)厚度、剪切波传播速度(SWV)及杨氏模量值(E),1名检查者测量对照组上述参数,1周后2组均重复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2名检查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以Pearson检验分析MPS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上斜方肌厚度、SWV及E的相关性。结果 2名检查者重复测量一致性、时间一致性及检查者间一致性均好或优(ICC 0.73~0.98)。病例组MPS患者上斜方肌厚度、SWV及E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PS患者VAS评分与上斜方肌厚度无相关性(r=0.016,P=0.945),与SWV (r=0.709,P<0.001)、E (r=0.653,P=0.002)均呈正相关。结论 灰阶超声联合SWE可定量评估MPS患者MTrPs处肌肉形态及组织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正疼痛医学是与所有疼痛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医学学科[1],其覆盖领域广泛,现已成为多学科的亚专业,包括麻醉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等。其中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患者呈年轻化趋势。此类疾病患者人数庞大,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传统方法根据患者主诉及症状体征进行诊断,缺乏精确的诊断标准、治疗盲目,并且没有较为客观可信的评估指标,主要依赖患者的主观感受,因此实现此类疾病的精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开门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15例,均行单开门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JOA、Frankel分级及影像学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2年5个月,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为35.83%,Frankel分级B→C1例,C→C2例,C→D7例,D→D2例,D→E3例。影像学检查示15例颈椎生理屈度正常,未发现有再“关门”及不稳定现象。结论 单开门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由于重建了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于改善和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选择有椎体成形术单侧入路适应证的患者45例,借助CT平扫、二维重建与三维重建方法测量其椎弓根与水平面前中1/3点的夹角及皮肤进针点与棘突在水平面上的距离,测量椎弓根与椎体矢状面的下倾角,并还原椎体正位三维透视图像确定入针点.测量结果显示内倾角T4~5变化较大,T4~8为23.75°~25.34°,T9~L1为25.74°~26.83°,L2~5为27.45°~41.57°;矢状面下倾角变化不大,为19.17°~25.24°;水平位的棘突旁开距从胸椎至腰椎逐渐递增,T4~8为2.56°~2.87°,T9~L1为3.05°~3.61°,L2~5为3.89°~8.23°;最佳穿刺点三维重建还原落在椎体正位透视象限左侧在9~11点,有侧在1~3点位置.提示基于影像学所测量的内倾角、下倾角度、进针点与棘突在水平面上的距离等数据是进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操作时的重要依据,根据不同阶段椎弓根形态学特点、夹角及确定穿刺点、穿刺路径和穿刺深度可以准确、安全进行操作,减少了损伤,也为设计一种三维立体穿刺导向器提供了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6.
三维穿刺定位导向器设计与椎体成形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椎弓根的解剖特点,基于影像学测量皮肤进针点与棘突在水平面上的距离及进针内倾、下倾角度,设计了一种三维穿刺导向器.于2006-12/2008-12共实施椎体成形术83例.其中应用三维穿刺定位导向器操作者43例,36例在透视下确定穿刺点后,按照术前CT测量的数据在导向器导引进行穿刺,不使用透视监测;7例使用了透视监测,全部穿刺成功,穿刺针到达理想部位.应用原来二维穿刺定位导向器40例,全部在透视监测下进行.应用二维穿刺定位导向器者平均穿刺时间1.9 min,应用三维穿刺定位导向器者平均1.5 min.结果提示三维穿刺定位导向器设计合理,符合人体解剖学结构,操作简便,减少了施术者接触放射线时间,穿刺安全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per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3年11月至2008年3月对80岁以上高龄骨质疏松性锥体压缩骨折患者23例(29个惟体)行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前CT检查明确病椎椎体后壁的完整性。用自行研制椎体定位器定位,术中应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经单侧椎弓根手术入路,平均骨水泥注射量2—5ml。术前术后应用VAS评分,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X线、CT检查了解骨水泥填充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1周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前和术后1h、48h、1周VAS平分分别为(8.81±1.5)分、(4.04±1.21)分、(2.0±1.1)分、(1.6±0.9)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填充满意。经过6~30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除1例发生其他椎体骨折再次行椎体成形术外,患者完全满意16例,满意5例,较满意1例。结论单侧入路PVP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费用低、疗效好等优点,能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CT介入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最常见的一种腰褪痛疾病。患在治疗上,太多数不愿接受手术。因此,应寻求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途径。我院自1997年8月~1999年3月,应用CT介入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单侧入路胸椎椎体成形术治疗胸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安全实施胸椎椎体成形术的方法。方法: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283例。将全部胸椎骨折分为三段:上段(T1~T4)、中段(T5~T8)、下段(T9~T12),其中中段胸椎骨折77例,下段胸椎骨折206例,无上段胸椎骨折术病例。患者全部行伤椎CT扫描,根据伤椎CT扫描图像选择和测量标定穿刺路径,穿刺路径采用经左侧椎弓根或经左肋颈与椎弓根之间间隙进针,应用椎体成形穿刺导向器导引穿刺实施PVP,并观察各段胸椎骨折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1 2个月,中段胸椎骨折7 7例中:疼痛完全缓解(CR)7 4例,CR率为96.10%;部分缓解(PR)3例,PR率3.40%,有效率100.00%(有效率=CR率+PR率)。下段胸椎骨折206例中:CR185例,CR率89.81%;PR 21例,PR率10.19%,有效率100.00%。4例术后出现胸背疼痛,2周后症状消失。结论:PVP治疗胸椎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侧经椎弓根穿刺退针法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2年12月至2010年8月,我院采用单侧经椎弓根穿刺退针法注射椎体成形术198例.术前先行CT定位,确定进针层面、最佳内倾斜、下倾斜角度、穿刺点距离棘突的体表距离、穿刺路径以及穿刺点.术中按照手术前CT测定的进针点和路径,C型臂透视下监测确定入针点,经单侧椎弓根穿刺,采用退针法注射骨水泥.观察术前及术后疼痛有效率,手术中穿刺到位率、骨水泥分布优良率、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0.5~7.0年,椎体穿刺到位率97.4%(193/198),手术时间每个节段平均(17±6)min,术中注射骨水泥量平均为(4.0±0.5)ml,骨水泥分布优良率为95.6%(190/198),疼痛缓解有效率94.6%(187/198).平均住院费用3780元.1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椎间盘外漏,2节椎旁静脉丛外漏,5节椎体周围软组织外漏,上述病例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应用单侧入路经椎弓根穿刺退针法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穿刺创伤小、穿刺到位率高、骨水泥分布满意、痛疼缓解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