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33篇
  1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的脑膜脊膜病变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GFAP-A)的认识与诊治。方法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出阳性的GFAP-IgG 55例,其中28例患者完成头颅MRI的平扫和增强(25例同时完成脊髓MRI平扫和增强)。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27例AQP4-IgG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均完成头颅和脊髓MRI平扫和增强。结果纳入28例GFAP-A,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464%,13/28)、发热(571%,16/28)、脊髓炎(429%,12/28)、视觉异常(393%,11/28)、行为异常(286%,8/28)、共济失调(250%,7/28)、意识障碍(143%,4/28)、癫痫发作(107%, 3/28)、运动障碍(71%,2/28)、认知障碍(107%,3/28)和其他症状(25%,7/28)。MRI增强下15例(536%)出现脑膜和(或)脊膜的异常信号,其中脑膜异常8例(286%),脊膜异常3例(107%),脑膜与脊膜同时异常4例(143%)。两例病理资料显示脑膜增厚,慢性炎症改变。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对比显示性别比例、发热、头痛、行为异常、视觉异常、MRI放射性血管样强化、脊髓异常、长节段脊髓炎、脑膜和(或)脊膜异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膜/脊膜异常在GFAP-A比较常见,但临床或者放射学医生可能容易忽视,需提高对GFAP-A影像学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MastQuadrantTM可扩张管通道系统下单侧固定加Cag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Quadrant微创下单侧固定加Cage椎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34~76岁。术前、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背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分,根据X线片评价椎间隙高度变化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31例患者经14~36个月随访。本组患者腰部及下肢症状完全缓解,术后3 d下地行走,椎间高度无丢失,影像学上椎间融合率100%,临床疗效据日本JOA评分,由术前(7.6±2.5)分上升至末次随访时(25.7±1.4)分,治疗改善率末次为84.46%,ODI评分由术前(55.5±5.2)分下降至末次随访的(10.9±3.0)分。结论 Quadrant微创下单侧固定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解郁丸及其拆方对抑郁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差异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解郁丸及其拆方对抑郁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差异比较。方法:实验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系神经精神药理实验室进行。实验采用ICR雄性小鼠,体质量18~25g,随机分成8组:对照组(5g/L羧甲基纤维素钠)、氟西汀组(20mg/kg)、解郁丸低剂量组(65.75mg/kg)、解郁丸中剂量组(131.5mg/kg)、解郁丸高剂量组(263mg/kg)、逍遥散组(52.34mg/kg)、郁百合方组(14mg/kg)、甘麦大枣方组(21.6mg/kg)。采用小鼠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两个行为绝望实验观察解郁丸及其拆方的抗抑郁作用,为了鉴别上述各药是否具有中枢兴奋性的作用,又同时测定小鼠的自主活动,以确定解郁丸等抗抑郁药的可靠性。结果: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显示氟西汀组及解郁丸中、高剂量组、郁百合方、逍遥散、甘麦大枣方各组均可显著缩短小鼠不动时间(P&;lt;0.01)。解郁丸中、高剂量组、郁百合方、逍遥散、甘麦大枣方各组与氟西汀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gt;0.05)。解郁丸中、高剂量组与郁百合方、逍遥散、甘麦大枣方各拆方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gt;0.05)。小鼠的自主活动显示解郁丸低、中、高剂量组和郁百合方、逍遥散、甘麦大枣方各拆方组对小鼠自主活动均无显著影响(P&;gt;0.05)。结论:解郁丸及其拆方各组均可以改善小鼠抑郁状态行为,具有抗抑郁作用,且无中枢兴奋性作用,解郁丸的抗抑郁作用与其拆方比较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单独应用河豚毒素和单独应用阿司匹林及与两者合用的镇痛效应。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3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完成。选用昆明健康小鼠230只。随机分为单用河豚毒素组、单用阿司匹林组和小剂量河豚鼠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组三大组,共23个亚组,每亚组均为10只。采用小鼠醋酸扭体致痛实验观察合用后是否具有镇痛增强或协同效应。结果:2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用河豚毒素组的镇痛作用:河豚毒素组(0.5~4.0)×10-3mg/kg时,小鼠扭体半数抑制量为2.1×10-3mg/kg;当河豚毒素的剂量用到4.0×10-3mg/kg时,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抑制率为65.2%;②单用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阿司匹林组(12.5~200)×103mg/kg的镇痛半数抑制量为64.0mg/kg,相应的镇痛抑制百分率为15.8%到93.2%。③小剂量河豚毒素(即0.79×10-3mg/kg,0.39×10-3mg/kg)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时,镇痛作用明显增强,此时阿司匹林的半数抑制量下降至5.8mg/kg和12.6mg/kg。结论:小剂量河豚毒素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时能明显提高镇痛疗效。  相似文献   
6.
河豚毒素单用及与indoxacarb联合应用的镇痛抗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河豚毒素单用及河豚毒素与indoxacarb联合应用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精神药理实验室完成。选择ICR小鼠2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4组,每组10只。①醋酸扭体实验:110只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吗啡,5mg/kg)、单用河豚毒素组(0.79,0.39,0.19μg/kg)、联合给药组[河豚毒素(0.19μg/kg)+indoxacarb(1.4,2.8,28mg/kg),河豚毒素(0.19,0.39,0.79μg/kg)+indoxacarb(5.6mg/kg)]。给药40min后,腹腔注射致痛剂6g/L冰醋酸溶液(0.01mL/g)。观察并记录15min内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扭体抑制率(%):(阴性对照组平均扭体次数-给药组平均扭体次数)/阴性对照组平均扭体次数&;#215;100%。②甲醛实验:50只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吗啡,5mg/kg)、单用河豚毒素组(0.19μg/kg)、联合给药组[河豚毒素(0.19μg/kg)+indoxacarb(1.4,2.8mg/kg)]。给药40min后,小鼠右后足背皮下注射致痛剂9.2g/L甲醛(生理盐水配制)20μL/只。将小鼠舔、咬右爪的时间长度作为疼痛反应的指标。观察并记录0~5min,15~30min反应时间。抑制率(%)=(阴性对照组平均反应时间-给药组平均反应时间)/阴性对照组平均反应时间&;#215;100%。注射甲醛4h后,将小鼠断头处死,之后自膝关节切脚,称重,比较左右足差异,以此代表炎症程度。③坐骨神经慢性轻度结扎损伤实验:80只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吗啡,5mg/kg)、单用河豚毒素组(0.19,0.39,0.79μg/kg)、联合给药组[河豚毒素(0.19μg/kg)+indoxacarb(1.4,2.8.5.6mg/kg)]。75mg/kg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小鼠。用细铜丝在坐骨神经上结扎2次。在术前及术后第1,3,5,7,9,11,13天测定热板潜伏期。第15天给药后15,30,45,60min测定小鼠热板潜伏期。结果:纳入动物2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独使用河豚毒素(0.19,0.39,0.79μg/kg),扭体抑制率分别为22.2%,3113%,39.2%,其抑制率与浓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将河豚毒素(0.19μg/ks)与不同浓度的indoxacarb联合给药发现,扭体抑制率均显示升高趋势,达到38.6%,46.1%,50.6%,65.3%。②在早期(0~5min),单独使用河豚毒素(0.19μg/kg)能够减少小鼠舔脚时间,河豚毒素与indoxcarb(1.4,2.8mg/kg)两者联合给药显著减少小鼠舔脚时间,抑制率达到49.3%,50.2%,与吗啡的镇痛强度相差不多(抑制率为57.5%)。在晚期(15~30min),单独使用河豚毒素(0.19μg/kg)能够显著减少小鼠舔脚时间,将河豚毒素与indoxacarb(1.4,2.8mg/kg)两者联合给药,其作用极其显著,抑制率高达97.2%,92.4%,远远超过吗啡的镇痛强度(抑制率为79.7%)。③单独使用河豚毒素(0.19μg/kg)能够显著增强抗炎活性,抑制率为66.3%;将河豚毒素(0.19μg/kg)+indoxacarb(1.4,2.8mg/kg)两者联合用药,其作用极其显著,抑制率高达75_2%,124.2%,远远超过吗啡的抗炎活性(抑制率仅为28.7%),而吗啡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单独使用河豚毒素(0.19μg/kg)能够显著增强热板潜伏期的变化率(P〈0.05),能显著缓解结扎坐骨神经引起的小鼠痛觉过敏现象。将河豚毒素(0.19μg/kg)+indoxacarb(1.4,2.8,5.6mg/kg)两者联合用药,未看到显著的热板潜伏期的变化。结论:河豚毒素具有一定镇痛作用,能够抑制甲醛引起炎症性疼痛和水肿;河豚毒素联合小剂量indoxacarb具有协同镇痛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采用呼吸功能锻炼及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心胸外科2012-01~2014-01间收治进行手术的96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护理,研究组则给予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及呼吸功能锻炼。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检验情况及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监测情况无统计差异性(P>0.05);干预后两周,研究组患者的肺功能监测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采用呼吸功能锻炼及护理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从而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获得更多患者的满意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统计分析截至2017年9月30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上发表的有关炎症性肠病护理相关文献情况及现存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炎症性肠病护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CNKI为例,检索截至2017年9月30日在CNKI上刊载的炎症性肠病护理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法对此次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1 360篇文献,经排除后纳入1 268篇文献。文献类型多样,主题丰富,数量大体呈上升趋势。但发文作者及机构较分散,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扩展。结论应进一步加强炎症性肠病护理相关文献的研究,加强机构合作,扩展研究深度,拓宽研究广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对全院上报的护理安全事件中一线临床护士主动报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不良事例,找出管理中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方法:采用护理人员自愿报告法,对我院2009年和2010年发生的护理相关安全事件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事件的类型、后果、原因、可预防性等.结果:护理人员自愿报告了191起与护理相关的安全事件,分为15类.结论:鼓励护士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能改进临床环节质量管理,强化细节管理;能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防范与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团队文化建设的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01-12月参加常规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案进行培训的24名就职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作为对照组,对培训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培训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分析。选取2015年1-12月参加团队文化建设融入在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案培训的24名就职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培训后,观察组在护士核心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三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团队文化建设的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模式更有利于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护士自身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的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