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基于倾向评分匹配(PSM)比较挽救性肝移植(sLT)及再次肝切除(RR)的疗效,同时探讨影响复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124例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再手术的患者,按照再次所行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sLT组(46例)和RR组(78例),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PSM),筛选出34例患者用于数据分析,比较匹配前后两组的临床基本资料、总生存期(OS)及无瘤生存期(DFS)来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匹配前sLT组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多发肿瘤的比例、术前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比例及符合米兰标准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P<0.05),最大肿瘤直径sLT组要小于RR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微血管侵犯(MVI)阳性率及术后ClavienⅢ级以上的并发症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P<0.05)。匹配后sLT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ClavienⅢ以上的比例均高于RR组(P<0.05);sLT组的1、3、5年OS与R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T组的1、3、5年DFS与RR组相比较优(P<0.05);甲胎蛋白(AFP)≥100μg/L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方式、AFP≥100μg/L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LT组术前病情更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率高于RR组;sLT组较RR组可取得更长的DFS,但对OS来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肝癌破裂出血行TACE后二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1例小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先行TACE治疗,并于1~2个月后行手术切除(联合治疗组);同时以18例小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手术切除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止血成功率、围手术期输血量、住院病死率、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率和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均为100%,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围手术期输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天数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病死率和生存率无差异(P>0.05).结论 TACE治疗后二期手术治疗小肝癌破裂出血虽然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更具安全性,是临床值得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1个月)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肝移植中心200例同种异体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集181例受者的人口学数据、临床资料和病原菌检测结果,根据术后早期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96)和非感染组(n=85)。分析受者术后早期感染菌群分布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评价其拟合度、区分度和临床实用性。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R语言(4.1.2)软件rms包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通过Bootstrap自抽样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一致性指数(C指数)及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来评价列线图的校准度、区分度及临床实用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纳入研究的181例受者中,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发生率为53.0%(96/181),96例感染组受者共检出病原菌132株,以革兰阴性菌最为常见(42.4%)。受者术后2周内感染发生率最高(70.8%,68/96),感染常见部位为肺部和血行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者女性(OR=4.235,95%CI:1.577~11.370)、MELD评分≥20(OR=3.742,95%CI:1.296~10.805)、Chlid-Pugh分级C级(OR=3.346,95%CI:1.263~8.862)、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OR=1.036,95%CI:1.009~1.063)是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经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Hosmer-Lemeshow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7.236,P>0.05),校正曲线贴近于理想曲线,预测模型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拟合度。C指数和ROC曲线下面积均为0.800(95%CI:0.735~0.865),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模型临床决策曲线在较广的阈值概率范围内(0.2~1.0),高于采用单一危险因素预测,显示该模型具有临床实用性。 结论肝移植受者性别、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和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是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对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在适当的细胞培养条件下,干细胞有分化为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能力,如果在体内能繁殖出同样的结果,那么对于急、慢性心肌损伤病人,利用干细胞阻断心力衰竭进行性恶化,甚至恢复心功能成为可能,现综述干细胞治疗理论基础的基本观点,并回顾支持其潜在价值的当前实验室证据,同时描述干细胞治疗心肌损伤的临床选择和可能的不足,这些还需要随机化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和胰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胰腺和壶腹周围恶性肿瘤及部分胰腺良性疾病的主要术式.胰漏是上述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PD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胰空肠吻合是最常用的胰消化道重建方式,但胰胃吻合作为另外一种重建方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现有胰胃吻合术式进行改良,设计了一种新的胰胃吻合术式-胃壁内嵌入式胰胃吻合术(inserting pancreaticogastrostomy,IPG),现将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合理胆肠内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的危害及其处理,以期临床能更合理地应用胆肠内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12月共55例不合理胆肠内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合理的原因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55例患者中,肝内胆管结石未处理23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16例,胆总管空肠侧侧或侧端吻合(不离断胆总管)5例,胆肠吻合技术不恰当2例,输入襻肠段过短3例,不合理的胆道支架植入6例.本组患者均通过再次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疗效满意.结论 对于肝胆管结石患者,不合理的胆肠内引流技术常常导致治疗失败,加重患者的痛苦,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因此,应该严格把握胆肠内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术的指征,必须注意手术的彻底性及手术操作的规范化,减少胆道再次手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可以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包括骨、软骨、骨骼肌、心肌、皮肤、脂肪、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等[1]。利用MSCs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特点,可以为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开辟出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大鼠肝脏隔离灌注化疗模型;探讨在大剂量化疗药物肝脏隔离灌注过程中,HTK液经肝静脉逆行灌注对肝脏的保护及减少全身泄漏作用。方法:将75只体重300~35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只;手术建立大鼠隔离灌注化疗模型。A组经肝动脉灌注含30mg/L三氧化二砷的林格液,门静脉灌注林格液,肝静脉为流出道。B组经肝静脉灌注林格液,门静脉为流出道,余同A组。C组经肝静脉灌注4℃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HTK)液,余同B组。各组于术后1、2、3、7d各随机处死大鼠5只,进行血清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A组和B组大鼠术中检测体循环和肝循环中的血药浓度。结果:各组动物血清ALT和AST峰值均出现在术后第1天,其后开始下降,至术后7d恢复正常。术后第1、2、3d,3组间的血清ALT、AST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肝组织,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A组与B组间体循环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肝循环血药浓度相类似;表明逆行隔离灌注的体循环泄漏率较顺行隔离灌注组为低。结论:低温HTK液逆行灌注可显著减轻肝脏隔离化疗对大鼠的损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结果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08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9例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发现,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 .结果 本组9例中男2例,女7例,中位年龄5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右上腹痛及黄疸等胆管炎征象,8例合并胆道结石或既往有胆道结石手术史,CEA和CA19-9大多正常.B超和CT/MRCP发现有病变部位肝内胆管局限性囊状扩张和肝萎缩,黏液分泌者胆总管扩张尤其明显.全部病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9例病变均位于左叶,其中7例为黏液分泌型.剖检标本肝内胆管呈囊状改变,病变多发,分布在肝内各级胆管,呈乳头状隆起,直径在2~5 mm,很少超过10 mm,质脆易出血,镜下见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和上皮瘤变,其中2例有恶变.术后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 本组资料表明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好发于有胆道结石病史的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影像学表现为肝内外胆管的显著扩张,尤以病变部位为甚,MRCP和ERCP对本病诊断价值较大.临床和病理显示本病是具有很高恶变潜能的交界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术中胆道镜检查和切缘的快速切片有助于提高本病的根治切除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PLS)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P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共施行手术19次,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7年。术后标本病理:分化型脂肪肉瘤共8例,包括脂肪瘤样脂肪肉瘤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2例,多形性脂肪肉瘤2例;去分化性脂肪肉瘤3例;混合型8例,有2种甚至3种以上病理分类,其中1例含骨肉瘤分化。18例患者分为首次手术组及复发手术组,两组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0)。结论绝大部分PRPLS可凭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无论是原发还是复发患者,手术切除仍是标准治疗手段,完整切除肿瘤(必要时联合多脏器切除)可显著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