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以腰椎前凸角(LL)及胸腰椎转折椎间隙(IP)为基础对成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分型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7月至8月对223名志愿者进行脊柱全长正位X线检查,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11名,女性56名,男性55名.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值,包括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LL、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骨盆指数(PI)、各椎体间终板夹角、脊柱骶骨角(SSA)、矢状面垂轴(SVA)、IP.根据LL、IP将成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分为3型,Ⅰ型:LL>-40.,IP为L2~3以下;Ⅱ型:-60.≤LL≤-40.,IP为L1~2或T12 ~L1;Ⅲ型:LL<-60.,IP为T11~12以上.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Ⅰ~Ⅲ型组间各参数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 经测量LL为-49.±10.,TK为36.±7.,TLK为6.±7.,PT为11.±7.,SS为34.±8.,PI为45.±9°,SSA为127.±9.,SVA为(-2.7±22.8)mm.仅LL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与TK、PI、SS、SSA呈负相关(r=-0.387、-0.536、-0.858、-0.801,P<0.05),与TLK、SVA、PT呈正相关(r=0.319、0.296、0.262,P<0.05).入选志愿者均可纳入分型:Ⅰ型19例,Ⅱ型75例,Ⅲ型17例.各型间LL、TK、TLK、PT、SS、PI、SSA、S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4.559、7.431、14.099、4.217、53.856、6.252、35.995、8.626,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示LL、SS、SSA、PI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L是脊柱矢状面平衡的核心参数,以腰椎前凸角及胸腰椎转折椎间隙为基础可将成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分为3型.该分型系统可较好反映脊柱-骨盆矢状面的形态差异及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海藻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植入动物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 用18只3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模型.将每只兔子的左右前肢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兔桡骨缺损部位植入海藻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对照组为空白对照,骨缺损部位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采用X线和组织学方法检测缺损部位的成骨情况.结果 18只模型兔均进入结果分析.X线结果显示,4周时实验组桡骨缺损区可见明显的骨生成影像,呈云雾状分布,随时间的延长骨量增多,至12周时,植入体已与缺损处断端骨性愈合,皮质骨连续性较好.对照组12周时显示骨断端骨质硬化,骨缺损区尚未修复.组织学结果表明,4周时实验材料内部可见骨形成细胞集中,随时间的延长骨量增多,并相互连接成片,到12周时,材料内骨小梁成熟,网孔间新生骨小梁相互连接成板状.结论 海藻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常和退变腰椎间盘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近年来对于退变腰椎间盘组织蛋白质成分改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于正常和退变腰椎间盘整体蛋白质成分改变的分离和差异鉴定却鲜见报道.目的:建立正常和退变腰椎问盘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鉴定差异表达蛋白,探讨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6/2008-12在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由自愿者提供的正常和退变腰椎间盘组织各6例,年龄21~45岁,其中男9例,女3例;取材范围L3-L5.方法:氯化铯梯度离心去除正常和退变腰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通过崮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和梯度聚丙烯酰胺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质,分析电泳图像,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分析鉴定.主要观察指标:正常腰椎间盘及退变腰椎间盘组织IPG等电聚焦双向凝胶电泳结果.结果:双向电泳显示正常和退变腰椎间盘蛋白质图谱差异显著,从中选取16个差异明显的位点进行质谱仪分析,确定了6种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差异蛋白质.结论:双向电泳可有效地分离正常和退变腰椎问盘组织蛋白质,通过质谱仪鉴定可以确定其之间差异蛋白质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对于退变腰椎间盘组织蛋白质成分改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于正常和退变腰椎间盘整体蛋白质成分改变的分离和差异鉴定却鲜见报道。 目的:建立正常和退变腰椎间盘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鉴定差异表达蛋白,探讨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6/2008-12在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 材料:由自愿者提供的正常和退变腰椎间盘组织各6例,年龄21~45岁,其中男9例,女3例;取材范围L3~L5。 方法:氯化铯梯度离心去除正常和退变腰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通过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和梯度聚丙烯酰胺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质,分析电泳图像,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分析鉴定。 主要观察指标:正常腰椎间盘及退变腰椎间盘组织IPG等电聚焦双向凝胶电泳结果。 结果:双向电泳显示正常和退变腰椎间盘蛋白质图谱差异显著,从中选取16个差异明显的位点进行质谱仪分析,确定了6种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差异蛋白质。 结论:双向电泳可有效地分离正常和退变腰椎间盘组织蛋白质,通过质谱仪鉴定可以确定其之间差异蛋白质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信号蛋白Wnt-1的表达及其与脊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s)早期增殖的关系.方法:30只Wiste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5)和损伤组(B组,n=25).A组不损伤脊髓,B组在大鼠T10采用经典Allen′s 打击法(25g·cm)造成脊髓损伤,于造模后1d、3d、1周、2周、4周进行取材,对距离损伤中心5mm的脊髓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NSCs的增殖及Wnt-1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与A组比较,并统计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A组脊髓在中央管周围、外周软膜可见极少数BrdU/Nestin阳性细胞,白质中几乎没有.B组中BrdU/Nestin阳性细胞于损伤后24h表达于室管膜以及软膜,灰质和白质亦有少量表达,3d时明显增多,1周达到高峰(P<0.05),2周开始逐渐下降,4周时仍可见少量BrdU/Nestin阳性细胞.B组各时间点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大鼠各时间点均有Wnt-1蛋白的表达,损伤后第1天开始表达,3d达到高峰,一直至脊髓损伤后2周Wnt-1都维持在较高的表达水平.Wnt-1蛋白的表达与Nestin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893,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信号蛋白Wnt-1表达增加,其可能与大鼠ENSCs的早期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移植外源性神经干细胞仍面临着诸多难题,因此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补充治疗”策略成为近来研究热点。已发现氯化锂可以明显抑制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而促进其增殖,其效应与Wnt信号通路有关。 目的:探讨氯化锂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8在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 材料:Wistar成年雌性大鼠55只,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5只、单纯损伤组25只、氯化锂治疗组25只。氯化锂为广州光华化学试剂厂产品。 方法:单纯损伤组、氯化锂治疗组大鼠采用经典Allens重物坠落法在T10段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从造模后1 h开始,氯化锂治疗组经腹腔注射氯化锂3 mmol/(kg•d),直至取材;单纯损伤组同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各组取材前24 h腹腔注射Brdu溶液进行标记,每8 h注射1次,共3次。对距离损伤中心5 mm处的脊髓进行Brdu、连环蛋白免疫组化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BrdU阳性细胞数及连环蛋白阳性表达面积。 结果:正常对照组脊髓中央管周围及外膜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几乎无连环蛋白阳性表达。单纯损伤组造模后24 h即可见大量Brdu阳性细胞及微量连环蛋白表达,1周时两者达到高峰,主要分布于损伤脊髓周围的灰质和室管膜区,2周后开始明显减少,4周时仅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及连环蛋白阳性表达。与单纯损伤组比较,造模后24 h氯化锂治疗组Brdu阳性细胞及连环蛋白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1周时在中央管周围、外膜、灰质中Brdu阳性细胞数及连环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P < 0.05),至2周时仍处于较高水平,4周时仍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及连环蛋白表达。 结论:脊髓损伤后氯化锂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损伤脊髓组织内连环蛋白的表达,伴随着连环蛋白浓度的提高及持续表达,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与Wn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移植外源性神经干细胞仍面临着诸多难题,因此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补充治疗"策略成为近来研究热点.已发现氯化锂可以明显抑制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而促进其增殖,其效应与Wnt信号通路有关.目的:探讨氯化锂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8在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材料:Wistar成年雌性大鼠55只,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5只、单纯损伤组25只、氯化锂治疗组25只.氯化锂为广州光华化学试剂厂产品.方法:单纯损伤组、氯化锂治疗组大鼠采用经典Aliens重物坠落法在T10段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从造模后1 h开始,氯化锂治疗组经腹腔注射氯化锂3 mmol/(kg·d),直至取材:单纯损伤组同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各组取材前24 h腹腔注射Brdu溶液进行标记,每8 h注射1次,共3次.对距离损伤中心5mm处的脊髓进行Brdu、连环蛋白免疫组化检测.主要观察指标:BrdU阳性细胞数及连环蛋白阳性表达面积.结果:正常对照组脊髓中央管周围及外膜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几乎无连环蛋白阳性表达.单纯损伤组造模后24 h即可见大量Brdu阳性细胞及微量连环蛋白表达,1周时两者达高峰,主要分布于损伤脊髓周围的灰质和室管膜区,2周后开始明显减少,4周时仅见少鞋Brdu阳件细胞及连环蛋白阳性表达.与单纯损伤组比较,造模后24 h氯化锂治疗组Brdu阳性细胞及连环蛋白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1周时往中央管周围、外膜、灰质中Brdu阳性细胞数及连环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至2周时仍处于较高水平,4周时仍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及连环蛋白表达.结论:脊髓损伤后氯化锂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损伤脊髓组织内连环蛋白的表达,伴随着连环蛋白浓度的提高及持续表达,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与Wn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