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经前方入路微创内固定技术(MIPO)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骨科采用LCP经前方入路MIPO治疗的12例闭合性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8~38岁,平均21.8岁。按AO/OTA骨折分型:12-A1.2型5例,12-A1.3型2例,12-B1.2型2例,12-B1.3型2例,12-C1.1型1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43~130 min,平均63 min;术中出血量为60~280 mL,平均139 mL。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及医源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患者术后获10~21个月(平均13.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20周,平均15.8周。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为31~35分,平均34.5分;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为90~100分,平均99分。结论采用LCP经前方入路MIPO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具有创伤小、神经损伤风险低、临床疗效满意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肱骨微创内固定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撬拨复位法在腰椎滑脱手术中解剖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不同程度的腰椎滑脱,按照症状、复位情况、术前、后X线比对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5年,平均(27±3)月。术前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间歇性跛行21例消失,2例减轻,下肢皮肤感觉迟钝大部恢复。1年融合率94.6%(35例),2年融合率97.3%(36例)。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25例,良9例,可3例,无钉棒断裂并发症。根据JOA评分法测定,术后明显优于术前。结论内固定系统结合撬拨复位法在腰椎滑脱手术中能够获得解剖复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电磁引导的超声导航技术在腰椎等离子髓核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9月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超声导航下行侧后路腰椎间盘穿刺,观察术中情况及手术耐受性,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以穿刺点与C型臂透视预设点间的距离<5 mm为穿刺成功标准,穿刺到位率为91.3%(95/104);以穿刺点与C型臂透视预设点间的距离<4 mm为穿刺成功标准,穿刺到位率为89.4%(93/104)。超声导航的平均时间为(16.3±3.2)min。术后腰痛VAS评分从术前的(7.83±1.12)分下降到术后第1天的(2.41±0.84)分,末次随访时为(1.27±0.5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1,P=0.023)。ODI评分由术前的(56.32±9.41)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8.61±3.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8,P=0.016)。在末次随访时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中,优45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4.64%(53/56)。结论基于电磁引导的超声导航技术在腰椎等离子髓核成形术中的应用到位率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减少了射线接触,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以腰椎前凸角(LL)及胸腰椎转折椎间隙(IP)为基础对成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分型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7月至8月对223名志愿者进行脊柱全长正位X线检查,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11名,女性56名,男性55名.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值,包括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LL、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骨盆指数(PI)、各椎体间终板夹角、脊柱骶骨角(SSA)、矢状面垂轴(SVA)、IP.根据LL、IP将成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分为3型,Ⅰ型:LL>-40.,IP为L2~3以下;Ⅱ型:-60.≤LL≤-40.,IP为L1~2或T12 ~L1;Ⅲ型:LL<-60.,IP为T11~12以上.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Ⅰ~Ⅲ型组间各参数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 经测量LL为-49.±10.,TK为36.±7.,TLK为6.±7.,PT为11.±7.,SS为34.±8.,PI为45.±9°,SSA为127.±9.,SVA为(-2.7±22.8)mm.仅LL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与TK、PI、SS、SSA呈负相关(r=-0.387、-0.536、-0.858、-0.801,P<0.05),与TLK、SVA、PT呈正相关(r=0.319、0.296、0.262,P<0.05).入选志愿者均可纳入分型:Ⅰ型19例,Ⅱ型75例,Ⅲ型17例.各型间LL、TK、TLK、PT、SS、PI、SSA、S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4.559、7.431、14.099、4.217、53.856、6.252、35.995、8.626,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示LL、SS、SSA、PI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L是脊柱矢状面平衡的核心参数,以腰椎前凸角及胸腰椎转折椎间隙为基础可将成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分为3型.该分型系统可较好反映脊柱-骨盆矢状面的形态差异及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CT分析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徒手螺钉置入的精确性。方法:选择1996年6月至2006年12月有完整术后CT资料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0例。术前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82°~142°(96.3°±14.3°),主弯后凸角66.2°±12.4°。术中采用徒手直视下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根据轴位CT扫描评价螺钉置入椎弓根的精确性。结果:共置入174枚胸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密扫157枚螺钉(90.2%)完全在椎弓根皮质骨内,9例17枚螺钉(9.8%)发生错置:11枚螺钉(6.3%)偏外侧,其中9枚穿破皮质≤2 mm,2枚穿破皮质在2~4 mm;6枚螺钉(3.5%)偏内侧,其中3枚穿破皮质≤ 2 mm,3枚穿破皮质在2~4 mm。凸侧共置入椎弓根螺钉94枚,其中错置6枚,准确率为93.6%,凹侧共置入80枚,其中错置11枚,准确率为86.3%,凹侧与凸侧螺钉置入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未发生神经并发症。结论:应用徒手法行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精确度较高,但有一定的误置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诊断为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共65例,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ESSYS)组31例采用标准TESSYS技术行椎间孔成形,可视化组34例采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椎间孔成形,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术中C臂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临床效果,利用术前及术后各时段随访时患者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利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视化组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明显低于TESSY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腰痛、腿痛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与标准TESSYS椎间孔成形技术相当,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具有术中透视次数少、操作程序简化、手术时间短、安全、对腰椎关节稳定性干扰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 15例多节段(≥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或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均接受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或钛网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固定术。男9例,女6例;年龄51~80岁,平均56岁。术中对C4、C6椎体行次全切,在保留C5椎体基础上切除其后缘增生骨赘、突出的椎间盘和(或)骨化的后纵韧带,在C3~5和C5~7进行结构性植骨,以C5椎体为中间固定椎体行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摄X线片和三维CT重建评估融合程度;同时行MR检查,以观察脊髓减压程度和脊髓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9~42个月随访,平均26.7个月。15例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3.44±2.81)分改善至术后(16.16±2.19)分。颈椎序列由术前1.16°±11.74°改善至术后即刻14.36°±7.85°,末次随访时为12.92°±6.17°。术后声嘶2例,吞咽困难1例。结论 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结合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可靠。保留C5椎体提供了额外的把持力、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避免跨多节段植骨内固定而导致的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9.
龚灏  陈瑞松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2):3798-3798
患者男,24岁,因发现右髌前包块伴局部疼痛2年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未闻异常.右膝部未见明显肿胀,皮肤温度正常,未见皮肤瘘道等;右髌骨中部可触及一包块,局部明显压痛、质地坚硬.  相似文献   
10.
目的跟腱开放性断裂原因的分析,探讨预防方案;方法通过对1997年-2008年6月跟腱开放性断裂的原因回顾分析:结果浴室地砖过于光滑是导致摔倒跟腱割伤的主要原因;结论浴室装饰防滑程度是预防滑倒后跟腱开放性外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