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胰腺炎的CT评价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疾病,发病急,病情重,CT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对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胸膜病变(恶性79例,良性40例)患者的CT检查资料, 评价CT对良恶性胸膜病变尤其是MPM与其他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胸膜病变侵犯纵隔内结构、膈肌及胸壁等CT征象仅见于MPM与其他恶性胸膜病变(OMPD).环绕形胸膜增厚在MPM、OMPD的发生率分别为52%、20.4%,良性胸膜病变(BPD)则无一例出现此征象.纵隔胸膜受累增厚在MPM组占92%,而OMPD和BPD分别为37%和5%,不同组别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节状胸膜增厚、胸膜增厚大于1 cm在MPM与BPD之间及OMPD与BPD之间的出现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MPM与OMPD之间的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叶间胸膜不规则增厚在MPM与OMPD之间以及MPM与BPD之间的出现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OMPD与BPD之间的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胸膜病变的形态特点及其与纵隔的关系,有助于MPM与OMPD及BPD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TI在诊断兔急性缺血性骨骼肌溶解中的价值。方法将26只新西兰大白兔一侧后肢供血动脉及侧支血管结扎,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骨骼肌溶解组);以对侧作为对照组。于术后8h对两侧后肢进行T2WI及DTI,测量外侧肌肉ADC值及FA值,留取相应部位肌肉组织进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于26只兔均成功建立后肢骨骼肌缺血模型。血管结扎后8h骨骼肌溶解组肌肉T2WI信号增高;ADC值为(1.26±0.25)×10-9 m2/s,高于对照组[(0.98±0.38)×10-9 m2/s,P<0.05],FA值为0.16±0.03,低于对照组(0.28±0.05,P<0.05);透射电镜示骨骼肌溶解组骨骼肌出现溶解。结论 DTI可诊断骨骼肌缺血后坏死和溶解,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1.5T MR 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增强扫描评价前列腺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1.5T MR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LAVA)增强扫描对判断前列腺癌的内部浸润分级、强化类型、周围组织浸润的价值及其检出部位与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的MRI资料,并分析前列腺癌的内部浸润分级与MR LAVA强化类型的关系及MR LAVA增强扫描对外周带前列腺癌部位显示的结果与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双侧活检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前列腺癌的内部浸润分级与MR LAVA强化类型有关;随着内部浸润分级增加,肿瘤浸润周围结构的几率增加;MR LAVA增强扫描对外周带前列腺癌部位显示的结果与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双侧活检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03).结论 LAVA增强扫描可以提供更多的直接征象和强化特征,有助于准确判断前列腺癌周围浸润的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DWI)技术对新型血管破坏剂A64治疗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的超早期改变进行监测,探讨A64治疗后肿瘤超早期的病理生理改变与IVIM参数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建立22只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影像检查组及平行病理组,一次性在裸鼠尾静脉注射A64(2μmol/kg)。影像检查组10只,分别于基线、给药后1 h、2 h、4 h、24 h 5个时间点进行IVIMDWI,动态测量D~*值、f值、D值,于24 h时间点全部处死获取肿瘤标本。平行病理组12只,取基线、给药后1 h、2 h、4 h和24 h 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分别处死3只获取相应时间点的肿瘤标本,其中24 h的3只从影像检查组24 h扫描结束后处死的动物中随机选取。将所得肿瘤标本进行常规HE及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A64给药后D值于1 h、2 h持续下降,4 h开始回升,24 h上升恢复至基态水平;D~*值和f值在给药后4 h内持续性下降,24 h回升,但f值的变化不如D~*值显著。1~2 h肿瘤血管即出现形态失常,管腔狭窄、闭塞、破坏和肿瘤坏死,导致肿瘤血管数量减少,CD31平均累积光密度(integrated option density,IOD)下降,之后肿瘤新生血管开始增生,4 h时CD31-IOD值回升至基态水平之上。D~*值和f值变化趋势与CD31相似。各时间点的D值、D~*值、f值以及CD31-IOD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5、0.000)。结论 IVIM-DWI相关参数中的D值、D~*值和f值可以对A64治疗裸鼠肝癌移植瘤的超早期疗效进行动态监测与定量评估;IVIM的相关参数D值、D~*值和f值变化与病理学和CD31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肝癌中SUMO-1 mRNA表达水平及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RT-PCR检测外科切除的肝癌、癌旁肝组织、肝血管瘤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标本中SUMO-1 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肝癌与癌旁肝组织,甲胎蛋白(AFP)阴性与阳性的肝细胞性肝癌,肝良、恶性肿瘤之间SUMO-1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SUMO-1 mRNA在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在不同AFP水平的肝细胞性肝癌中SUMO-1 mRNA均高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肝血管瘤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中SUMO-1 mRNA也有表达,但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肝癌.结论 在不同AFP水平的肝细胞性肝癌中SUMO-1 mRNA均高表达,而在癌旁肝组织及肝良性肿瘤中表达较低,SUMO-1 mRNA可作为诊断肝癌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及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活体肾供体术前对供肾肾功能和血管情况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拟行亲属活体供肾者术前完成了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并定量测定分肾肾小球滤过率(GFR),其中26例进行了同期64排螺旋CT检查,并做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以观察肾实质、肾动脉、肾静脉情况,测量肾动脉主干长度.结果 左、右肾GFR分别是(55.14±3.42) mL/min和(51.32±3.97) mL/min (P>0.05),GFR<35 mL/min者有3例(11.5%)3个分肾(2个左肾,1个右肾).CTA显示17例(65.4%)双肾动脉单支型,6例(23.1%)双支型,肾内结石1例,左、右肾动脉主干长分别为(2.9±1.0) cm 和(4.2±1.1) cm (P>0.05),肾动脉主干长度小于2.0 cm者有3例(11.5%)4个分肾(1例左肾、1例右肾、1例双肾).结论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结合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全面、准确、客观、非创伤性地评价亲属活体供肾血供、功能和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改进研究生的教学方法,为向各教学医院推广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前强化培训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2012级90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按专业分为四组,同期进行54学时的临床前强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患沟通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理论知识4个模块,由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在实施强化培训前后,由固定的教学专职人员对研究生各项技能与知识进行考核;相关数据将分别行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结果 各组学生医患沟通及病史采集、全身体格检查、完整病历书写及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在培训后均有所提高(P<0.05),其中医患沟通及病史采集的培训效果最显著。不同组别研究生的医患沟通及病史采集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集中进行临床前强化培训,能够使学生更好、更规范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相应培训方法在各附属医院可尝试推广。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肋软骨成像及在诊断肋软骨损伤中的价值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肋软骨成像方法及其在肋软骨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西门子Sensation 4多层螺旋CT机按照胸部常规扫描条件对胸部外伤组36例和对照组100例患者进行容积扫描,然后进行薄层低对比及高对比图像重组,并将重组图像导人CT三维(3D)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法成像(SSD)及容积成像技术(VRT)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由2名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所有受检者的MSCT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肋软骨。正常肋软骨表现为周围密度均匀、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肋软骨损伤6例10处,表现为肋软骨密度不均匀或者其中有裂隙,2例呈粉碎状。MIP、SSD、VRT3种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56,P=0.716),MIP、SSD、VRT成像模式与MPR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MIP:MPR=12.981,USSD:MPR=12.652,UVRT:MPR=12.937,P值均=0.000)。结论 MSCT是1种无创伤性显示肋软骨形态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其相关CT表现可望成为临床诊断肋软骨损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