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血管CT成像中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与图像质量及剂量间的关系,以确定最优管电压和迭代重建的参数。方法:利用ATOM 701-D型成年男性仿真人头颅模型,配置碘水混合造影剂自制脑血管。采用320排容积CT以80、100、120 k V管电压分别联合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IDR 3D)迭代重建4个等级(off、mild、standard、strong)共12种方案,按管电流等其他参数不变进行颅脑单圈扫描,记录辐射剂量。获得横断面血管CT值及噪声、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及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管电压扫描及不同迭代算法水平重建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管电压100k V时较120 k V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分别降低39.29%、39.52%和39.42%;管电压80 k V时较120 k V时CTDIvol、DLP及E分别降低66.88%、67.02%和67.31%。管电压一定,不同迭代水平重建时:血管噪声、血管周边脑组织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CT值及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迭代重建水平一定,不同管电压扫描时:血管CT值、血管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周边脑组织噪声在AIDR 3D off和mild水平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tandard和strong水平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 k V管电压扫描联合standard或strong水平的迭代重建算法会获得较高质量的脑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80 kV管电压联合个体化对比剂低剂量注射方案行颈动脉CT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需要行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136名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区段法分成A、B、C、D 4组,A组为100 kV 15 s团注常规组,53例;其他3组为80 kV 10 s团注对照组,根据≤50 kg、50~70 kg、70~90 kg体重分为B、C、D组,分别给予20、25和30 ml对比剂,B组20例,C组38例,D组25例。比较4组的有效剂量(E)、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和客观指标。结果 B、C、D 3组的E分别为(1.85±0.91)、(1.89±1.08)和(2.14±1.27) mSv,显著低于A组的(5.66±0.56) mSv,差异有统计意义(F=169.34,P<0.05),B、C、D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图像的主观评价和诊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颈总动脉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F=14.90、12.94、14.43,P<0.05),但所有颈动脉靶血管内CT值均在250 HU以上,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80 kV管电压10 s团注方案,可有效降低颈部CTA检查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而并不影响诊断效果。因此,该扫描方案可行且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00 kV低管电压脑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0 kV低管电压CTA(L-CTA)和120 kV常规管电压CTA(C-CTA)两组中经3D-DSA或手术证实瘤体最大径≤3 mm微小动脉瘤,就两组CTA对微小动脉瘤的显现及其血管密度、形态、边缘、小动脉显示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价,并对辐射剂量和相关图像噪声进行评价.结果 与C-CTA组相比,L-CTA组CTDIvol降低了35.65%,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也明显下降.虽然L-CTA组图像噪声显著增加,但L-CTA、C-CTA两组各血管间CNR、SNR差异及主观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A、L-CTA诊断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3.88%和92.16%,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TA扫描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其图像质量和对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并不受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低剂量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4.
杜鸣  王镇章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2826-2827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颅脑出血性病变,通常是由于动脉瘤、血管畸形破裂导致的,但也有外伤或是颅内血肿血液下行进入蛛网膜下腔形成[1].多层螺旋CT检查,是无创伤检查,对于颅脑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笔者回顾性分析52例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20排CT血管造影(CTA)图像上支气管动脉(BA)与食管和主支气管的解剖位置关系。方法观察142例BA CTA原始图像和后处理图像,记录BA的类型、起源、开口方向及其与食管的伴行关系,并将BA与支气管树图像融合,记录BA与主支气管的位置关系。结果122例患者共检测到BA 273支,其中右侧146支,左侧127支。右侧 BA多走行于食管右后缘,左侧BA多背离食管左侧行走,分别占49.3%和82.7%;左、右侧BA伴多行于食管胸中段,分别占58.3%和42.5%。右侧 BA多在右主支气管后缘与之交叉行走,左侧BA则多走行于左主支气管后上缘,分别占45.2%和60.6%。胸主动脉起源的 BA多开口于9~12点方向,占74.2%。结论320排CTA能个体化、可视化地显示BA在纵隔内与食管的伴行情况及其与主支气管的位置关系,为肺部和纵隔手术提供相关信息与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能谱CT脊髓前动脉造影在颈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脊髓前动脉血流量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对30例颈髓损伤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3~59(46.4±9.7)岁;均在伤后2周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其中开门减压3节段8例,4节段18例,5节段4例。术前3 d内及术后5 d进行能谱CT检查,重建脊髓前动脉并评估其术后血流量改善情况;术前1 d,术后5 d及1、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颈椎JOA评分,并计算相应随访点术后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17.4±7.6)个月。术前术后脊髓前动脉碘含量比值(ASA/VA)分别为0.75±0.20、0.89±0.02,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术后平均ASA/VA改善率为(21.05±12.45)%,且血流改善程度与术后1、6、12个月JOA评分改善程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结论 :能谱CT脊髓前动脉造影安全可行,成像满意,可定量评价脊髓前动脉血流量的改善程度;脊髓前动脉血流改善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术后早期的脊髓前动脉血流改善程度或可作为预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高流量对比剂注射流速下320排CT血管成像(CTA)对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咯血的术前指导价值。方法纳入95例咯血患者,通过分析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和起源,以及血管形态学等特征来评估行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并根据CTA提供的相关血管解剖路径图,行选择性血管造影,一旦证实为异常即行栓塞治疗,评估BAE术后临床成功率及技术成功率。结果在95例咯血患者中,320排CTA检测到297根支气管动脉,其中右侧155根,左侧142根,根据CTA提供的支气管动脉解剖学信息,228根支气管动脉成功进行了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支气管动脉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为高度一致性,其中90例患者中的132根支气管动脉经DSA证实为责任血管,5例患者中因5根异常的支气管动脉未能成功插管,故未进行BAE,其余异常血管均成功栓塞。4例患者BAE术后仍有少量咯血。临床成功率为95.6%(86/90),技术成功率为96.2%(127/132)。结论高流量对比剂注射速率下,320排CTA可以清晰的显示咯血的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信息,可为介入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从而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患者90例,通过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根据比值不同分为一度、二度、三度。采用不同干预手段,综合分析治疗后效果。结果治疗后一度改善指数明显高于二度〔(6.8±2.6)vs(2.4±1.2),P<0.05〕和三度〔(6.8±2.6)vs(1.8±0.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二度改善指数高于三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1.2)vs(1.8±0.6),P>0.05〕;此外,治疗后一度有效改善率明显高于二度〔96.7%vs 70.0%,P<0.05)〕和三度〔96.7%vs(2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二度有效改善率明显高于三度有效改善率〔70.0%vs2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可以为患者接受各种治疗提供很好的参考,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20排CT容积扫描对支气管动脉解剖的研究价值。方法:对144例支气管动脉CTA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层面重组及容积再现等三维后处理,观察并记录支气管动脉的分支类型、起源及开口位置等解剖信息,并将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树图像融合,更加直观、立体显示支气管动脉的三维空间结构。结果:144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393支,其中右侧支气管动脉177支,左侧支气管动脉216支,支气管动脉分支类型以R_1L_1型最多,占45.8%;右侧支气管动脉多与肋间动脉共干,占54.2%,左侧支气管动脉多起自胸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占87.5%;右侧支气管动脉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右侧壁和前壁,左侧支气管动脉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前壁;气管隆突定位时,左右支气管动脉多开口于气管隆突上2 cm至隆突下1 cm区间内,分别占88.1%和84.7%。结论:320排CT容积扫描可以在满足低剂量的同时,很好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起始、分支数目、开口位置等情况,为经支气管动脉开展的介入治疗提供详尽的三维影像解剖信息,具有很好的解剖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性化10 s团注结合双流技术行左侧腋动、静脉CT血管成像(CTA)同步成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83例行左侧腋动、静脉CTA同步成像检查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对比剂注射方式不同分成A、B组。A组采用双侧肘静脉注射,经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左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稀释液;B组采用单侧肘静脉多期双流注射方案,并根据体质量设置个性化的注射流速及管电压,经左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持续10 s,再采用对比剂双流技术稀释对比剂持续注射15 s。分别比较两组的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客观评价指标[腋动静脉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分。结果:B组的对比剂用量仅为(28.81±5.56)mL,显著低于A组的6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9.620,P <0.05);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为(2.39±1.12)mSv,低于A组的(3.88±0.48)mSv,差异有统计意义(t =8.330,P <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和B组的腋动脉CT值分别为(376.35±72.49)Hu、( 348.35±67.65)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腋动脉的SNR及CNR分别为(25.51±13.65)、( 19.34±10.95),较A组的(39.19±14.24)、( 29.59±11.73)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 =4.391、4.056,P<0.05);B组的腋静脉CT值为(690.70±105.24)Hu,显著高于A组的(490.60±95.71)Hu,差异有统计意义(t =-8.783,P <0.05);A组和B组腋静脉的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10 s团注结合对比剂双流技术可以高质量实现腋动、静脉同步成像,个性化的对比剂流速及管电压设置,不仅有效保证了图像质量,同时有效减少了该检查的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