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研究氧化型胆固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MMP-9及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离体培养免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用胆固醇、Triol与25-OH负载细胞,狭缝杂交测定TIMP-1mRNA表达,细胞免疫化学测定MMP-9与ITMP-1蛋白表达。结果:Triol与25-OH(1mg/L,24h)抑制TIMP-1 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氧化型胆固醇可以下调血管平滑肌细胞TIMP-1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氧化型胆固醇(Triol与25-OH)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观察氨氯地平对氧化型胆固醇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利用光镜、电镜、DNA电泳及流式细胞仪测定作为凋亡检测指标。结果:对照及胆固醇组未检测到细胞凋亡,Triol与25-OH处理组光镜、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电泳示"DNAladder",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现亚二倍体峰,凋亡率分别为32.25%与23.04%,而氨氯地平使其凋亡率分别下降至13.42%与11.77%。结论:氧化型胆固醇(Triol与25-OH)可以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发生凋亡,而氨氯地平抑制其凋亡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Ku70和Ku80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皮肤表达的变化及其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Ku70、Ku80地高辛标记的cDNAs探针对皮损区、非皮损区及正常对照皮肤进行原位杂交。结果 :Ku70、Ku80mRNAs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SLE皮损区、SLE非皮损区、正常皮肤。另外还发现在皮肤的层次上真皮浅层单一核细胞Ku70、Ku80mRNAs表达量高于表皮基底层细胞、表皮棘细胞层和颗粒层细胞。结论 :Ku70、Ku80mRNAs的表达在SLE患者皮肤上发病区高于非发病区 ,更大于正常皮肤。Ku70、Ku80mRNAs表达的变化与SLE的发病有关 ,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因子参与胰岛素抵抗、肥胖、代谢综合征,在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包括新型脂肪因子在内的多种脂肪因子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大量研究显示各种脂肪因子通过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心房重构以及交感神经激活等作用,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发展,甚至可作为预测预后的因子,为心房颤动的发生以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方法和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方法在评估婴幼儿发育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情况方面的结果,从而确立更适合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婴幼儿神经系统筛查方法的应用。方法分别应用"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方法和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方法对30~90d的婴幼儿进行神经系统发育检查,重点对高危儿脑损伤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使用"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方法评估婴幼儿1272例,其中有高危因素167例,检查出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可疑45例,确诊2例。使用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方法评估婴幼儿2015例,其中有高危因素246例,检查出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可疑46例,确诊8例。两种方法可疑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81,P=0.0472);确诊率经卡方检验,χ2=3.8981,P=0.0483,说明52项神经运动测试评估确诊率高于DST方法。结论52项神经运动测试方法在早期婴幼儿神经发育异常诊断中更为有效,此方法适合在基层妇幼保健门诊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安全性.方法 15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细胞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及骨髓中CD34+细胞含量;移植前、移植后24 h和随访12个月时分别测定血浆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D-二聚体(D-Dimer)、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 reactive protein,hs-CRP)、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及尿酸(uric acid,UA)水平.入组及随访12个月时行动态心电图(Holter)评价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移植前后及随访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分离后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为(1.48±0.52)×109;CD34+细胞占1.28%±0.17%,数量为(18.57±9.14)×106.移植前循环血中CD34+细胞0.33%±0.12%,术后24 h达峰值1.30%±0.35%,72 h基本恢复至移植前水平0.53%±0.21%.移植后24 h血浆NT-proBNP较移植前无显著性变化(1 864.00±412.60μg/L比1 864.00±369.70μg/L,P0.05),随访12个月时较基线显著降低(701.05±154.60μg/L比1 864.00±369.70μg/L,P<0.05).移植后2、6、14、24 h血浆TnT、CK-MB水平较移植前均无显著变化.与基线相比,移植后24 h、12个月血浆BBC、Hb、网织红细胞、D-Dimer、hs-CRP及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术后12个月随访未见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未引起微栓塞、炎症反应及心肌损伤,不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对血液系统、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无影响,长期随访未见与移植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本研究提示经冠状动脉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低强度激光照射(low power laser irradiation,LPLI)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左旋精氨酸(L-Arg)转运、一氧化氮(NO)生成以及NO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的作用,以探讨LPLI血管保护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 取Wistar大鼠主动脉,贴块法培养VSMCs,分别以能量密度0、0.9.2.7和4.5 J/cm2的He-Ne激光(波长632nm)照射,无照射组为对照组.重氮化学反应法测定培养液中NO含量,细胞孵育液中加入3H-L-Arg测定细胞L-Arg的摄入,测定3H-胍氨酸的生成反映NOS活性.结果 能量密度分别为0.9,2.7和4.5 J/cm2的LPLI照射VSMCs,促进细胞NO生成分别较对照组增加-1.3%(P>0.05)、60.4%(P<0.01)和78.6%(P<0.01);细胞NOS活性分别较对照组增加16.9%(P>0.05)、44.6%(P<0.01)和53.0%(P<0.01);而且细胞摄入L-Arg(Vmax值)分别较对照组增加11.0%(P<0.05),66.7%(P<0.01)和38.7%(P<0.01);激光照射对L-Arg跨细胞膜转运的米氏常数(Km值)无明显影响(均P>0.05).结论 低强度He-Ne激光照射激活大鼠VSMCs的L-Arg/NOS/NO通路,可能为低强度激光扩张血管、改善器官血流等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心肌组织及心肌梗死后血管生成素1及其受体Tie2受体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心肌梗死后的血管新生过程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实验室完成。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通过结扎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于术后3,7,14,28 d 四个时间点,每组取5只处死,取心脏左室前壁同一部位,提取总RNA,用RT-PCR的方法,以GAPDH基因为内参,进行半定量分析检测正常心脏及梗死后血管生成素1及Tie2 mRNA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时间点梗死区域以及梗死周边区域血管数量。实验过程中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 结果:4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血管生成素1及Tie2在正常心肌组织中均有所表达。在心肌梗死后的28 d内,血管生成素1维持在相对不变的水平,而Tie2的表达在心肌梗死后3 d略有升高,于7 d后达顶峰,14 d后恢复正常;急性心肌梗死后7 d, 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域的血管数量均明显增多,并不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维持在同一水平。 结论:心肌梗死后Tie2受体的表达上调,与血管生成的时间相吻合,提示其在心肌梗死后的血管生成和稳定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心肌组织及心肌梗死后血管生成素1及其受体Tie2受件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心肌梗死后的血管新生过程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实验室完成.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通过结扎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于术后3,7,14,28d旭个时间点,每组取5只处死,取心脏左室裁壁同一部位,提取总RNA,用RT-PCR的力法,以GAPDH基因为内参,进行半定量分析检测正常心脏及梗死后血管生成素Ⅰ及Tie2 mRNA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时间点梗死区域以及梗死周边区域血管数量.实验过程中动物处置符台动物伦理学标准.结果:4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血管生成素1及Tie2在正常心肌组织中均有所表达.在心肌梗死后的28d内,血管生成素1维持在相对不变的水平,而ne2的表选在心肌梗死后3 d略有升高,于7 d后达顶峰,14 d后恢复正常;急性心肌梗死后7 d,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域的血管数量均明显增多,并不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维持在同一水平.结论:心肌梗死后Tie2受体的表达上调,与血管生成的时间相吻合,提示其在心肌梗死后的血管生成和稳定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癌症患者和护士对人文关怀认知与评价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护士和癌症患者对人文关怀认知与评价的差异,为更好地实施符合癌症患者需求与期望的护理关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问卷在参考关怀行为评价量表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信度、效度良好。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60名住院患者及60名护士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和患者对人文关怀和护理关怀行为的评价。结果护士对癌症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认知评分高于患者(P〈0.01);护患对关怀行为评价有差异;患者和护士评价护士关怀能力不足的方面也存在差异。结论增强护士对癌症患者需求和期望的敏感性,正确评估、持续评价,在实践中提高处理患者关爱需求的能力,从而有效构建关爱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