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琦  乔松  刘小利  李雅国  赖其伦  姜佩依 《浙江医学》2022,44(15):1618-1623
目的分析Valsava动作(VM)下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TCD)对比剂注射时机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观察卵圆孔未闭(PFO)患者脑血管的反应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在浙江医院行c-TCD检查的受检者104例,均接受0.9%氯化钠注射液-气体-混血混合液(ASb)3种不同注射时机检查,即无VM常规注射、VM下呼气前注射和VM下呼气后注射。检查结果阳性提示存在心脏右向左分流(RLS),阳性受检者进一步行经食管超声检查明确存在PFO。比较常规注射、呼气前注射、呼气后注射RLS阳性率、微泡信号数量、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分析呼气后注射微泡信号数量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PI的相关性;比较阳性组与阴性组受检者大脑中动脉基线流速、峰值流速、屏气指数(BHI)、脑血管反应性受损情况。结果呼气前注射RLS阳性率(51.9%)均高于呼气后注射(42.3%)和常规注射(1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呼气前注射微泡信号数量高于呼气后注射和常规注射(P<0.05),而3种时机注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呼气后注射微泡数量与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均呈负相关(r=-0.280、-0.328,均P<0.05),而与PI无关(P>0.05)。阳性组54例,阴性组50例,两组受检者基线流速、峰值流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阳性组BHI低于阴性组,脑血管反应性受损者比例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c-TCD检查时在VM期间的呼气前注射ASb可有效提高检查阳性率以及微泡信号数量。PFO患者BHI较正常受检者降低,脑血管反应性受损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灵敏、专一的可同时测定比格犬血浆中噻吩诺啡及其代谢产物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MS/MS法测定比格犬血中原型和代谢产物的浓度,分析在比格犬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噻吩诺啡和代谢产物线性范围分别为0.02~50 ng/ml和0.2~500 ng/ml,定量下限分别为0.02 ng/ml和0.2 n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9%,回收率均大于60%,在样品贮存、处理和分析过程中稳定性良好。比格犬单次口服噻吩诺啡0.2、0.6、1.8 mg/kg后,原型的Cmax分别为1.42、2.08、4.82 ng/ml,AUC分别为8.60、13.24和26.10μg.h/L,Tmax约为0.55~0.65 h,t1/2为10~13 h,MRT约为10~12 h;其代谢产物(噻吩诺啡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Cmax分别为1.78、5.03、7.09μg/L,AUC分别为9.37、22.34、41.40μg.h/L,Tmax为0.47~1.1 h,t1/2为18~40 h,MRT在11~17 h。比格犬口服0.2 mg/kg噻吩诺啡生物利用度为12.65%。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噻吩诺啡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在比格犬中药代动力学研究,证明药物在犬体内的吸收和转化较快,单次口服盐酸噻吩诺啡低、中、高3种剂量后原型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药代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房室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手术指征。方法: 对病理诊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10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囊息肉样病变好发于中青年,临床上无特异性症状。胆固醇息肉为最常见的胆囊息肉样病变,表现为多发,平均直径<5 mm;腺瘤性息肉倾向于单发,直径>10 mm。结论: 单发、年龄>50岁、直径>10 mm或合并结石的P LG,应行外科手术治疗;直径<10 mm但有明显临床症状、影响工作生活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对无症状者可定期B超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新生儿窒息(AON)复苏过程中应用不同氧浓度的临床效果及脑保护作用。方法 18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随机分为低氧浓度组、中氧浓度组和高氧浓度组,三组新生儿窒息复苏过程中分别给予低氧浓度(21%)、中氧浓度(45%)和高氧浓度(100%),比较三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的Apgar评分及复苏效果、脑损伤情况。结果 低氧浓度组的Apgar评分在出生后1、5、10 min分别为(4.52±0.85)、(6.65±1.02)、(8.58±0.95)分;中氧浓度组的Apgar评分在出生后1、5、10 min分别为(4.93±0.78)、(7.12±0.81)、(9.18±1.30)分;高氧浓度组的Apgar评分在出生后1、5、10 min分别为(4.02±1.08)、(6.08±1.22)、(8.05±1.15)分。低氧浓度组及中氧浓度组各时间点的Apgar评分均明显高于高氧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复苏成功率均为100%。低氧浓度组脑损伤率为18.3%,中氧浓度组为11.7%,高氧浓度组为35.0%,低氧浓度组及中氧浓度组的脑损伤率低于高氧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窒息复苏过程中,实施中氧浓度进行复苏,可加快新生儿进行自主呼吸,降低脑损伤发生率,具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对今后临床治疗新生儿窒息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孔琦  刘洪波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0):616-617
目的 观察后路钛网椎板成形侧块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9年至今,共有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后路钛网椎板成形侧块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及X线评定。结果 通过平均2年5个月的随访,所有病例都得到了改善,其中优6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术后椎管矢状径平均增加4.2mm,钛网无位置变化,并已被再生骨固定。结论 在进行后路减压的同时,钛网椎板成形及侧块内固定,尤其适用于有节段性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并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尼美舒利对体外培养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研究表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具有抑制结肠癌、胃癌、肝癌等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我们采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作用于胆管癌QBC939细胞,观察尼美舒利对胆管癌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生长的抑制作用及Survivin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MTT比色法、细胞群体倍增时间观察尼美舒利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尼美舒利对QBC939细胞PCNA,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尼美舒利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胆管癌增殖,高浓度(200μmol/L)尼美舒利不仅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而且诱导其凋亡.流式细胞仪研究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尼美舒利处理后的QBC939细胞PCNA,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尼美舒利能抑制QBC939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CNA,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年来药物代谢转化研究方法和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药物体内和体外代谢研究模型,以及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新进展,重点对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的原理、提取步骤、各种实验参数的影响、与分析仪器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海藻多糖对肿瘤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季宇彬  高世勇  孔琦 《中草药》2002,33(5):435-437
目的 研究海藻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荧光探针DPH法,观察海藻多糖对S180和H22小鼠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 海藻多糖可升高S180荷瘤小鼠肿瘤细胞的膜流动性,降低H22荷瘤小鼠肿瘤细胞膜流动性。结论 海藻多糖可恢复肿瘤细胞膜流动性至正常细胞膜流动性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药物代谢转化和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药物代谢转化研究方法和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药物体内和体外代谢研究模型,以及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新进展,重点对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的原理、提取步骤、各种实验参数的影响、与分析仪器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