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癌的血管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肝癌首选的治疗方法仍是手术切除,但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特点,患者早期常无症状,经发现时多已至中晚期,病变广泛或已有转移,能手术切除者仅占10%~15%[1];而全身化疗或放疗副作用大,缓解率低。近年来,介入治疗发展迅速,被认为是原发性肝癌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等优点。其中,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一种最常用的血管介入治疗方法,自从1976年Goidstein首先用TACE治疗肝癌获得成功后,目前已成为不能手术切除肝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2],而且在能切除的肝癌及肝移植治疗中均得到了应用,现将其作一阐述。1原理及设备肝脏的血供25%~30%来源于肝动脉,而肝癌的血供90%~99%来自肝动脉,只有少部分由门静脉供血,因此阻断肝动脉就可以使肝肿瘤的血供减少90%以上[3];而且,由于肿瘤血管具有粗细不等、血流缓慢、发育不全等特点,肿瘤血管组织存在虹吸现象[4],可以使化疗药物和栓塞剂较多地滞留在肝癌血管组织内,使肝肿瘤细胞坏死,而对正常肝组织影响较小。TACE治疗一方面经肝动脉选择性地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鼻-胃营养管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吞咽困难患者,其中喉癌14例,食管-纵隔瘘18例,颈段食管癌35例.22例行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45例行X线引导下鼻-胃营养管置入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d、1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的体重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升(P<0.05).术后1个月胃造瘘组的血清白蛋白和生活质量明显高于鼻-胃营养管置入组(P<0.05).术后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造瘘组的治疗费用为鼻-胃营养管置入组的2.6倍.结论 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营养管置入术均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安全、有效,胃造瘘术的临床疗效优于营养管置入术,但费用较昂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共15例因食管完全性梗阻、复杂食管纵隔气管瘘患者及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无法经口插管至胃内充气,采用全程CT引导下使用21G穿刺针穿刺至胃内进行充气,然后将胃壁固定至腹壁,使用T型针穿刺胃壁建立胃造瘘通道,经可撕脱鞘置入带球囊的胃造瘘管,充盈球囊,移除可撕脱鞘,完成胃造瘘.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全程CT引导下完成胃造瘘治疗,治疗成功率达到100%,医生操作时间平均31 min.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如腹膜炎、胃结肠瘘及大出血发生,轻微并发症出现6例.3例造瘘口局部感染伴严重肉芽组织增生,经局部清创及消毒换药后痊愈;2例造瘘口食物外渗,更换更粗的胃造瘘管(17G)并重新固定后外渗停止;1例患者在2个月时出现造瘘管脱落,当即返回医院后更换胃造瘘管成功.结论 全程CT引导下胃造瘘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轻微,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患者.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支架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结直肠疾病发展很快,目前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但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Smothers等[1]认为外科治疗结肠癌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在术后的一段时间;Mainar-等[2]报道,传统的外科治疗急性结直肠梗阻后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5%~6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TA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的价值。方法 将96例PHCC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热化疗灌注与TAE联合治疗,B组采用常温下化疗灌注与TAE联合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天及30天肝、肾功能变化,治疗前、治疗后7天免疫功能变化;治疗后30天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依据RECIST标准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每间隔30天重复治疗1次,第3次介入治疗后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总生存期。结果 治疗后3天A、B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B组高于A组(P〈0.01),但治疗后30天较治疗前无变化,而A、B两组肾功能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近期疗效评价A组临床有效率75.00%(36/48),B组39.58%(19/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提高,而B组治疗后下降。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4.0个月,B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9.0个月(P〈0.01)。结论 热化疗灌注联合TAE是治疗PHCC的有效方法,且对肝功能影响仅为一过性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Xper CT成像在微小肝癌(MHCC)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MHCC患者于TACE治疗前行肝脏增强CT、常规DSA及Xper CT成像。综合分析图像,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后,用微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行TACE治疗。治疗后再次行CT检查观察碘油沉积情况,并随访评估TACE疗效。结果 TACE后1个月,增强CT共发现47个微小癌灶,直径0.4~1.0cm。TACE前增强CT、DSA、Xper CT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3.83%(30/47)、78.72%(37/47)和89.36%(42/47),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术中超选择插管成功率为95.74%(45/47)。TACE后6个月随访显示,3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9例,进展(PD)1例;TACE治疗有效率[(CR+PR)/(CR+PR+SD+PD)×100%]为67.74%(21/31)。结论 Xper CT成像对MHCC检出率较高,并可较为准确地反映肿瘤血供情况,对MHCC的诊疗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化疗无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肝转移瘤微波消融治疗,微波频率2 450 MHz,输出功率20 ~ 80 W,持续时间5~ 30 min.治疗后3个月复查肝脏增强CT或MRI,评价肝转移瘤的疗效.结果:共治疗51次,治疗肿瘤数目46个.21例患者肝脏肿瘤的最大长径总和减少,其中4例患者肿瘤消失,13例患者肿瘤的最大长径总和减少30%以上,有效率(CR+ PR)为65.4%,疾病控制率(CR+ PR+ SD)为80.8%,CT或MRI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或出现气化灶.微波消融后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3.1%(19例)、53.8%(14例)、26.9%(7例),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微创、有效.  相似文献   
8.
【摘要】 介入医学专业范围广泛,包含的技术更为繁杂,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这对研究生和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型“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完成临床规范化培训和科研能力提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根据介入专业的特点,让带教老师和研究生双方均改变思路,采用一系列创新手段,显著提升了介入专业研究生的临床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125I粒子结合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不能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伴Ⅱ型或Ⅲ型门静脉癌栓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3例;年龄34 ~ 70岁,平均(56±8)岁;肝内原发肿瘤1~15个(中位数为4个).23例门静脉癌栓的平均直径为(20.5±1.5) mm,平均长度为(37.4±2.6) mm.所有患者均行动脉化学栓塞治疗肝内原发病灶,同时经皮穿刺门静脉癌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门静脉癌栓.通过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出处方剂量、所需粒子数、粒子的空间分布、粒子放射性活度、匹配周边剂量等参数,然后在CT监视下,依次在肿瘤的不同层面及位置植入125I粒子.结果 每例患者动脉化学栓塞治疗次数1.0~6.0次,平均(3.1±0.4)次;门静脉穿刺粒子植入次数1.0 ~2.0次,平均(1.4±0.5)次;植入粒子数4~ 17枚,平均(7±1)枚.患者生存期3~24个月,中位生存期18个月.患者3、6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1.3% (21/23)和69.6%( 16/23)和60.9%( 14/23).所有患者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可以显著延长伴有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