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取我院收治的7例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患者肿瘤组织切片行HE染色、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染色以及成骨前因子Ⅰ型胶原和骨唾液蛋白(BSP)的免疫组化染色。取10例未予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术中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待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贴壁生长后分别给予1μmol/L唑来膦酸诱导12天后行ALP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Ⅰ型胶原和RT-PCR检测Cbfa-1的表达。结果 (1)唑来膦酸治疗前,肿瘤组织切片中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BSP染色阴性或低至中度阳性、Ⅰ型胶原染色阴性或轻度阳性,茜素红和ALP染色均为阴性;治疗后,茜素红染色阳性,ALP染色弱阳性,BSP和Ⅰ型胶原染色均转为强阳性,3例患者组织切片中HE染色发现类骨质或骨矿化的增加。(2)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中予1μmol/L唑来膦酸诱导12天,空白对照组ALP和Ⅰ型胶原染色均为弱阳性表达,唑来膦酸诱导组呈阳性表达。RT-PCR检测发现唑来膦酸诱导组骨巨细胞癌基质细胞中Cbfa-1表达,而空白对照组未见Cbfa-1表达。结论 体内外研究初步证实,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在唑来膦酸的诱导下向成骨细胞分化,这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部分解释了临床上长期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后肿瘤病灶和术后残留囊壁中的明显骨生成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潜伏感染复发中LAT基因ORF的siRNA对LAT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设计3对siRNA,激活诱导后转染SH-SY5Y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半定量检测转染前后LAT ORF表达改变.结果 LAT ORF-siRNA转染细胞后,LAT ORF mRNA的表达水平转染后24,48和72h分别减少了39%,51%和60%.结论 LAT ORF-siRNA能够抑制HSV-2 LAT ORF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对骨巨细胞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细胞组织学变化。方法:取我院收治的7例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患者肿瘤组织切片进行了透视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透视电镜下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表现,细胞质变化的特点是大量扩张紊乱的粗面内质网及分散于细胞质中包含于囊泡中央的高电子密度核。线粒体水肿或空泡化。巨细胞核变化的特点是形成致密的染色质材料分散于细胞核中,核膜增厚或分离,部分核碎裂和形成凋亡小体;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TUNEL染色强烈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1.31%至治疗后的33.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8.41%至治疗后的56.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结论:双膦酸盐可以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双膦酸盐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与肿瘤的快速生长和转移有密切的关系,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患者的外周血血清中,ANG的水平明显升高,血清ANG的水平与这些肿瘤的发展及转移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检测血清中ANG的水平来预测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情况。此外,ANG对于创伤、烧伤及血循环较差的股骨头、半月板等损伤的修复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人ANG真核表达质粒,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进行表达,并作了初步的亚细胞定位。  相似文献   
6.
9L/F344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建立稳定的9L/F344大鼠脑胶质瘤模型.方法15只近交系雄性F344大鼠,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在大鼠右侧额叶尾状核接种1×105个9L细胞,观察大鼠生存状态;接种后第10、20天行MRI检查,观测颅内肿瘤生长情况.大鼠死亡后,取脑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后观察肿瘤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结果大鼠接种肿瘤细胞后30 d内全部死亡,平均生存时间(24.4±3.3)d.接种后10 d,MRI增强扫描即可见肿瘤生成;接种后20 d,MRI检查可见接种侧脑组织大片水肿,增强扫描肿瘤显像清晰.脑内均见肿瘤形成,未见肿瘤颅外生长;肿瘤周边界线较明显,但未见包膜;瘤内新生血管丰富,可见出出血、坏死;肿瘤免疫组织化学GFAP和S-100蛋白染色阴性.结论该方法建立的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稳定可靠,符合恶性胶质肉瘤生物学特性.该模型是理想的脑胶质瘤实验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人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的真核表达系统并在细胞内亚定位。方法:采用亚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荧光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EGFP/ANG,然后经脂质体介导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并对转染细胞内pEGFP/ANG的表达用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定。用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电镜观察ANG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转染的HUVEC内发出强绿色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转染的HUVEC中有棕色颗粒。共聚焦显微镜及免疫电镜检查显示,ANG集聚于细胞核区。结论:以构建的重组体pEGFP/ANG转染HUVEC后,可表达人ANG蛋白;表达的ANG定位于细胞核区。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素 (angiogenin ,ANG)是存在于正常血浆及实体肿瘤组织中的一种属于核糖核酸酶超家族[1] ,分子量为 14 1kD、pI9 5的蛋白质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14q11。ANG是一种能有效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刺激因子 ,具有很强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因此开展ANG的相关研究在损伤修复及组织工程学中极有意义。本文旨在构建ANG真核表达载体 ,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研究其在HUVEC中的表达情况 ,为进一步研究ANG对HUVEC生长状况的影响以及ANG在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奠定基础。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EcoRⅠ、BamHⅠ为Promega产品 ,…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纳米磁诱导肝癌Hep -6细胞凋亡 ,提供肝肿瘤局部靶向消融新方法。方法 应用电泳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该实验设空白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和纳米磁处理组 ,在不同剂量与时间点条件观察纳米磁诱导肝癌Hep -6细胞凋亡率。结果 纳米磁组细胞凋亡率 2 4h时由 2 5 %上升到 5 4% ;3 6h时 ,纳米磁组、表阿霉素组、空白对照组的凋亡率分别为 78% ,5 3 % ,2 % ,各组之间凋亡率差异有显著性 (t =3 0 5 ,P <0 0 5 ) ,凋亡率、药量、与时间呈正相关 (r=0 96,P <0 0 5 )。结论 纳米磁可诱导肝癌Hep -6细胞凋亡 ,可以提供肝肿瘤有效的靶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rV-CEA)转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后能否在体外诱导CEA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免疫。方法将rV-CEA转染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后用于激发同源的T细胞,检测其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以及对CEA分泌性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与未经rV-CEA转染的DC激发的T细胞进行比较。结果经rV-CEA转染的DC激活的T细胞对CEA分泌性肿瘤细胞具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rV-CEA转染的DC可以诱导CEA特异性T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