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制备ANFH动物模型的方法,但都存在建立时间长、成功率低、动物死亡率高的问题.实验旨在建立安全、有效的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8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健康成年日本大白兔3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3.0±0.2)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即内毒素100,50,20 u g/kg组,每组10只.②实验过程:3组于兔耳缘静脉分别静推内毒素100,50,20 μ g/kg,1/d,共2次.3组都于第2次注射完内毒素后臀肌注射甲基强的松龙20 mg/kg,1次,d,共3次.③实验评估:分别于注射完后2,4,6周时观察股骨头x射线片、MRI、病理组织以及造模动物死亡情况.结果:30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结果:4周后经摄片、MRI、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后,3组所有存活兔子的股骨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坏死.②X射线观察:4周后,3组X射线片人多可见股骨头密度不均一.③MRI观察:4周后,3组MRI可见典型的股骨头坏死表现,T2WI出现不均匀高信号,股骨头出现斑点状、硬化透明区等表现.④病理组织学观察:4周后,3组病理组织切片出现骨小梁稀疏变细,结构紊乱,骨髓腔内造血组织明显减少,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有的融合成泡状等表现.⑤死亡率:3组的死亡率分别为70%,50%,20%.结论:小剂量(20 μg/kg)内毒素联合激素4周可以成功诱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而且明显降低实验动物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脂肪干细胞(ASCs)变化,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代谢的影响。方法分别用DMEM、DMEM/F12(2:1)、a—MEM培养兔BMSCs和ASCs。将体外培养的第3代兔BMSCs和ASCs各分为2组后培养到第3代。A组:软骨诱导培养基(CM)+ASCs,B组:CM+ASCs+bFGF5ng/ml,C组:BMSCs+CM,D组:BMSCs+CM+bFGF5ng/ml。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测定^35SO4^2-摄入量及羟脯氨酸浓度。结果a—MEM培养基比DMEM、DMEM/F12(2:1)制备的BMSCs和ASCs所需时间缩短。单层培养的BMSCs和ASCs增殖较快,贴壁较牢且生成细胞集落,但经CM诱导后,细胞增殖较慢,贴壁不牢,且细胞没有集落生成。诱导后的BMSCs和ASCs的形状趋向于类圆形,B组和D的细胞数量比A组和C组的细胞多,B组、D组分别比A组、C组表达羟脯氨酸增加、^35SO4^2-摄入量增加,而D组羟脯氨酸表达和^35SO4^2-摄入量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添加了bFGF的CM诱导液诱导的兔干细胞生长较好,代谢增加。  相似文献   
3.
应用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伤害控制骨科学(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按照DCO原则收治严重多发创伤患者47例,男35例,女12例;年龄17~55岁,平均32.8岁;开放骨折28例,闭合骨折19例;颅脑损伤15例,胸部损伤20例,腹部损伤17例.患者术前损伤严重度评分平均33.4分,系统炎性反应评分平均2.9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平均11.4分.结果 一期手术中骨科处理时间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85 ml;一期术后平均7 d行骨折确定性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42±29)min,术中出血量(420±70)ml.一期术后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伴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2例伴严重胸腹部损伤.术后3例出现腹腔内脓肿,经引流冲洗后治愈;2例发生外固定架针道浅表感染和1例深部感染,经治疗后愈合.无一例出现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和与骨科治疗有关的其他系统病情的恶化.3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14个月,未发现畸形愈合及远期并发症.结论 运用DCO原则治疗骨科多发创伤,可减少患者二次打击程度,控制炎性反应水平的增加,降低手术治疗风险,临床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尺骨鹰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科疾患,多数患者波及半月切迹关节面,是关节内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常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和重建钢板固定,但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的手术适应证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可发生钢丝断裂,克氏针移动、压迫皮肤、形成假性滑囊、固定不够坚强,对于复杂骨折,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制作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的方法,了解其全身情况改变,为此类创伤治疗的研究提供模型支持。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两组动物均行一侧颈动脉插管后,实验组动物制作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并进行复苏治疗;对照组不进行其他干预。动物在复苏后36 h处死,比较两组动物模型成功情况,复苏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包括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心率,炎性因子浓度以及主要器官(肺、肝、肾、心)组织学表现情况。结果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对照组模型失败1只,实验组3只;较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复苏后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心率均有所降低;实验组动物复苏后血液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三种炎性因子浓度均出现不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9只成功的实验组动物中,8只出现了组织学分析的轻度异常情况,肺脏有4只、肝脏2只、心脏和肾脏各1只;在对照组11只成功的动物中肺脏和肾脏各1只出现组织学分析轻度异常情况。两组在出现组织学异常的比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动物模型造成了动物在生命体征、炎性反应及脏器组织学表现上的较显著变化,具有标准化、稳定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可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6.
伤害控制骨科学(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DCO)指运用与于伤害控制外科学(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相同的原则来指导治疗伴有骨折的严重多发创伤患者.伤害控制一词最早源于美国海军,而伤害控制外科学的概念是指外科对于多发创伤进行分阶段救治,早期主要进行挽救生命性治疗而不是确定性的损伤修复,以提高临床结果[1].  相似文献   
7.
目的: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制备ANFH动物模型的方法,但都存在建立时间长、成功率低、动物死亡率高的问题。实验旨在建立安全、有效的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 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8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健康成年日本大白兔3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3.0±0.2)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即内毒素100,50,20μg/kg组,每组10只。②实验过程:3组于兔耳缘静脉分别静推内毒素100,50,20μg/kg,1/d,共2次。3组都于第2次注射完内毒素后臀肌注射甲基强的松龙20 mg/kg,1次/d,共3次。③实验评估:分别于注射完后2,4,6周时观察股骨头X射线片、MRI、病理组织以及造模动物死亡情况。 结果:30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结果:4周后经摄片、MRI、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后,3组所有存活兔子的股骨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坏死。②X射线观察:4周后,3组X射线片大多可见股骨头密度不均一。③MRI观察:4周后,3组MRI可见典型的股骨头坏死表现,T2WI出现不均匀高信号,股骨头出现斑点状、硬化透明区等表现。④病理组织学观察:4周后,3组病理组织切片出现骨小梁稀疏变细,结构紊乱,骨髓腔内造血组织明显减少,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有的融合成泡状等表现。⑤死亡率:3组的死亡率分别为70%,50%,20%。 结论:小剂量(20μg/kg)内毒素联合激素4周可以成功诱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而且明显降低实验动物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多发骨折手术时机与机体炎性变化及临床结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于多发骨折的患者,行股骨干内固定手术的时机与术后机体炎性变化及临床结果间的关系.方法 进行前瞻性非随机队列研究.按入选标准选取2005年4月至2007年8月78例患者.分为多发骨折伴有股骨干开放骨折组26例(A组)、多发骨折伴股骨干闭合骨折组23例(B组)、单纯股骨干闭合骨折组29例(C组).A组实施伤害控制骨科学(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处理行分期手术,B、C组均早期行骨折确定性内固定术(<24 h).各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液IL-6、TNF-α浓度作为炎性反应水平的指标,PaO2/FiO2、总胆红素、肌酐等项目作为了解各器官功能损害的指标,并统计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各组患者术前、术后炎性反应程度的变化以及多器官功能损害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二期术后IL-6平均升高了59 ng/L,TNF-α平均升高了85 ng/L,而B组分别平均升高了154 ng/L和250 ng/L,两组之间IL-6、TNF-α升高的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A组一期术后、C组术后IL-6、TNF-α平均升高的程度也均明显小于B组(P<0.01).相应的,B组术后中出现PaO2/FiO2<250 mm Hg(1 mm Hg=0.133kPa)的比例、总胆红素出现异常的比例、肌酐出现异常的比例均大于A组两期手术术后(P<0.05),在人工通气时间、ICU时间、正性体液平衡时期上也均高于A组二期术后(P<0.01).与A组一期手术比较,B组术后人工通气时间略高(P<0.05),而ICU时间、正性体液平衡时期无明显差异(P>0.05).C组术后在以上各个项目上也均小于B组(P<0.01).术后统计栓塞和MODS的发生率,A组(11.5%)与B组(13.0%)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C组(P<0.01).结论 多发骨折股骨干早期髓内钉固定,可引起机体炎性反应的显著变化,并引起各器官亚临床的改变,而晚期手术引起的上述改变较小.因此,选择多发骨折早期股骨干髓内钉固定手术时机仍需要谨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21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男101例,女20例,年龄(61.35±3.93)岁,年龄范围为46~77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用药组(n=61)与尼可地尔组(n=60)。常规用药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二级预防用药,尼可地尔组在常规用药组的基础上术前经冠状动脉注射尼可地尔4 mg,术后口服尼可地尔5 mg,每日3次,持续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介入术中慢血流和无复流的发生情况、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血清心肌超敏肌钙蛋白T水平及术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再发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持续治疗6个月,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行急诊PCI术后24 h,尼可地尔组超敏肌钙蛋白T水平[(4407±809)pg/ml]低于常规用药组[(7456±102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可地尔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6.6%(4/61)]低于常规用药组[20.0%(12/60)],心律失常的发生率[9.8%(6/61)]低于常规用药组[23.3%(1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可地尔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6.6%(4/61)]低于常规用药组[23.3%(1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尼可地尔治疗可以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短期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长期的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兔自体脂肪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的脂肪干细胞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纤维蛋白胶(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Fibrin glue,BMP-2/ FG)经皮移植到骨缺损后体内成骨能力的差异。 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11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日本大耳白兔,2.0~2.5 kg,雌雄不限,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制作新西兰大白兔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模型35侧,随机分为5组,每组7侧:未诱导细胞组、诱导细胞组、未诱导细胞+BMP-2/FG组、诱导细胞+ BMP-2/FG组、空白对照组。未诱导细胞组、诱导细胞组直接用生理盐水重悬未诱导脂肪干细胞和经成骨诱导的脂肪干细胞,未诱导细胞+BMP-2/FG、诱导细胞+ BMP-2/FG组分别用含20 g/L 骨形态发生蛋白-2、5 g/L纤维蛋白原的生理盐水重悬未诱导和经成骨诱导的脂肪干细胞。③实验评估: X射线片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情况,并进行生物力学检测。 结果:①12周时,未诱导细胞+BMP-2/FG组、诱导细胞+ BMP-2/FG组在骨缺损区新生骨的数量明显优于未诱导细胞组、诱导细胞组(P均 < 0.05)。②术后4周X射线显示,未诱导细胞+BMP-2/FG组、诱导细胞+ BMP-2/FG组阻射密度值高于其他组(P均 < 0.05),未诱导细胞组与诱导细胞组无差别。术后8,12周时,诱导细胞组高于未诱导细胞组,未诱导细胞+BMP-2/FG、诱导细胞+ BMP-2/FG组均高于其他组,诱导细胞+ BMP-2/FG组高于未诱导细胞+BMP-2/FG组(P均 < 0.05)。③生物力学检测显示,未诱导细胞+BMP-2/FG组、诱导细胞+ BMP-2/FG组桡骨标本的四点弯曲断裂载荷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并且诱导细胞+ BMP-2/FG组高于未诱导细 胞+BMP-2/FG组(P均 < 0.05)。未诱导细胞组与诱导细胞组无差别。 结论: 成骨诱导脂肪干细胞及联合BMP-2/FG移植后8周和12周时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