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程控硬膜外脉冲式输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行阶梯式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
方法 选取拟经阴道分娩足月妊娠初产妇141例,年龄22~35岁,BMI 18.5~30.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阶梯式1组(S1组)和阶梯式2组(S2组),每组30例。三组均于L3-4椎间隙穿刺行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泵配方为0.08%罗哌卡因+0.5 μg/ml舒芬太尼。C组在分娩全程脉冲剂量为6 ml/h;S1组在宫口<3 cm时,脉冲剂量为6 ml/h,宫口≥3 cm时,脉冲剂量为8 ml/h;S2组在宫口<3 cm时,脉冲剂量为6 ml/h,宫口≥3 cm时,脉冲剂量为10 ml/h。记录宫口开3 cm、宫口开6 cm、宫口开全、分娩即刻产妇VAS疼痛评分。记录产程时间、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药使用总量、缩宫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下肢运动功能(Bromage评分)及不良反应。胎儿脕出后,自全呼吸前,采集新生儿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 min和5 min时Apgar评分。
结果 宫口开6 cm及宫口开全时S1组、S2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5),且S2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S1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S1组(P<0.05);S1组、S2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C组(P<0.05);S2组镇痛药使用总量明显少于C组,新生儿脐动脉Lac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三组缩宫素使用率、分娩方式、Bromage评分、不良反应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程控硬膜外脉冲式输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行阶梯式分娩镇痛安全有效,且宫口≥3 cm时脉冲剂量10 ml/h镇痛效果更好,麻醉用药总量少,对母婴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血管外PHA生物支架抑制移植静脉狭窄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外聚羟基烷酸酯(PHA)可降解生物支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探讨其应用价值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血管再狭窄提供新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袖套法将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入同侧颈动脉,根据有无支架干预分为对照组和支架组。术后1、2、4周分别切除移植静脉,应用病理形态学方法检测移植静脉外膜新生血管密度,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和计算内膜厚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移植静脉局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支架组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程度、PCNA指数、NF-κB和TGF—β1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静脉外膜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外PHA可降解生物支架防治移植静脉狭窄有一定作用,其抑制移植静脉狭窄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NF—κB、TGF—β1的表达及促进移植静脉外膜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过程中,大隐静脉仍为最常用的桥血管材料,但采集难度较高.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使用间断小切口及传统长切口采集大隐静脉的优缺点.方法:纳入258例采集大隐静脉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其中间断小切口法采集大隐静脉112例,传统长切口法146例.观察采集大骆静脉时间、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总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间断小切口组采集大隐静脉时间长于传统长切口组(P<0.05).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长切口组(P<0.01),总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 d腿部切口间断小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传统长切口 组(P<0.01),在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传统长切口组腿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间断小切口组(P<0.01).提示,虽然间断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时间较长,但腿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尤其适合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4.
术中功能定位切除辅助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辅助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辅助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术前应用功能磁共振进行评价.应用术中超声确定解剖边界,在唤醒麻醉下应用皮质电刺激定位功能边界,根据解剖-功能边界切除肿瘤.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功能结果.结果 术后24h复查MRI显示肿瘤全切12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病理显示星形细胞瘤5例,少枝细胞瘤6例,少枝-星形细胞瘤3例.术后2例出现典型的辅助运动区综合征,3例出现部分辅助运动区综合征.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唤醒麻醉下应用术中皮质电刺激,确定肿瘤切除的功能边界.根据解剖-功能边界切除肿瘤,能够最大程度切除辅助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同时保护正常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麻醉给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保证麻醉药品在人体效应室中的理想浓度。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的靶控输注(TCI)是一种可实现的方法,基于BIS指数的实时闭环麻醉给药系统实时控制靶控输注给药可以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本文对这一麻醉给药系统的研究提出临床工程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7.
背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过程中,大隐静脉仍为最常用的桥血管材料,但采集难度较高。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使用间断小切口及传统长切口采集大隐静脉的优缺点。 方法:纳入258例采集大隐静脉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其中间断小切口法采集大隐静脉112例,传统长切口法146例。观察采集大隐静脉时间、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总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间断小切口组采集大隐静脉时间长于传统长切口组(P < 0.05)。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长切口组(P < 0.01),总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12 d腿部切口间断小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传统长切口组(P < 0.01),在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传统长切口组腿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间断小切口组(P < 0.01)。提示,虽然间断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时间较长,但腿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尤其适合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8.
功能区胶质瘤的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核心手术技术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目的分析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的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大脑半球胶质瘤手术切除技术,及fMRI与DTI在辅助判断肿瘤与功能区的作用。通过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提高病人术后Karnofsky生活状态(KPS)评分。结果19例术前KPS 80~90分的病人(术前平均85.8分)术后恢复至平均95.3分,6例KPS 40~70分病人术后恢复至平均73.3分;MRI示肿瘤全切23例,肿瘤大部切除2例。结论术中直接电刺激有助于判断大脑功能区位置,从而以最小的损伤,最大程度切除胶质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围术期单核细胞脂多糖受体(TLR4)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患者28例,分别于T1(麻醉诱导前)、T2(术后30min)、T3(术后6h)、T4(术后24h)、T5(术后48h)5时点抽取外周血2m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PE-抗人-TLR4单抗及FITC-抗人-CD14单抗标记,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单核细胞膜上TLR4、CD14的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体外循环(CPB)术后30min单核细胞CD14、TLR4表达均下调;术后6h,两者表达上调;术后第1天,CD14表达恢复正常,TLR4表达继续上调,于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术后IL-6浓度持续增高,于术后24h达到高峰;TNF-α于术后30min出现高峰。结论单核细胞TLR4及CD14介导了体外循环术后的炎症反应,TLR4受体水平的变化反映着CPB后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剂量罗库溴铵在颅脑手术中的肌松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罗库溴铵不同剂量配伍在颅脑手术麻醉诱导和维持中的肌松效应。方法择期颅脑手术患者45例,年龄20~60岁,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诱导时分别接受罗库溴铵0.6mg/kg(Ⅰ组)、0.75mg/kg(Ⅱ组)和0.9mg/kg(Ⅲ组)。记录拇指肌诱发颤搐反应的抑制过程和恢复过程,在肌松作用消退25%时,三组分别追加罗库溴铵0.6、0.45和0.3mg/kg。评价给药前后血液动力学的波动及肌松起效时间、提供插管条件、肌松维持时间、恢复时间、总时效等效能指标。结果Ⅲ组拇指肌颤搐抑制5%的时间明显短于Ⅰ组和Ⅱ组(P<0.05),但达到最大抑制时间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插管条件Ⅲ组优秀率明显较Ⅰ、Ⅱ组高(P<0.05,P<0.01);诱导量恢复5%及25%的时间Ⅲ组明显延长(P<0.01)。三组维持量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但诱导量加维持量总时效无显著性差异;给药前后三组血液动力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罗库溴铵在颅脑手术麻醉中建议使用0.9mg/kg诱导,0.3mg/kg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