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44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6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47篇
预防医学   53篇
药学   58篇
中国医学   60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泽泻为我国传统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复方及多种中成药中。目前从泽泻中分离到了220余个化合物,包括三萜、倍半萜、二萜、糖类、含氮化合物、苯丙素、黄酮、甾体等。药理学研究表明泽泻醇提物、水提物及一些单体类成分具有利尿、抗结石及肾脏保护、降血脂及保肝、降血糖、抗癌、抗氧化损伤、抗炎、抗补体等作用。该文对近五十年来泽泻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以期为泽泻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芍药甘草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白芍和甘草(炙)等比例配伍而成,具有养血敛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之功效,用于血虚津伤和筋脉失濡所致的腿脚挛急、脘腹疼痛。被历代医家推崇并沿用至今,并且拓展出了应用范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显著的解痉、止痛、镇咳、平喘及抗炎等作用,用于治疗痉挛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及妇产科疾病等。笔者从芍药甘草汤的历史沿革与方义衍变、组方配伍分析、药理药效学研究、现代临床应用4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该经典名方的现代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并为其制剂的临床定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SWOT法的风险评估对产妇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医院产科住院的1896例产妇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经SWOT分析实施医院感染管理改进措施后)于医院产科住院的2012例产妇为试验组,统计两组医院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对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分别取样进行菌株鉴定,统计SWOT法风险评估实施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知识知晓、医院感染知识知晓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39%和4.54%(P=0.012);试验组和对照组感染部位均以呼吸系统为主,分别占46.43%和46.51%;对照组86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9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2株,占53.06%,革兰阳性菌32株,占32.65%,真菌14株,占14.29%;试验组28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占53.13%,革兰阳性菌10株,占31.25%,真菌5株,占15.62%;根据SWOT分析制定的措施实施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知识知晓、医院感染知识知晓和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均提高(P0.05)。结论用SWOT分析法风险评估有助于提高产科应对感染风险的能力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非手术矫治对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 选取13例严重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男5例,女8例,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1.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OPA-K滑动直丝固定矫治技术矫治,矫治前后均做Helkimo指数分析,并拍摄双侧闭口矫正薛氏位片和X线头颅侧位片,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非手术矫治后,Helkimo主诉症状指数重新分布,Ai0级比例明显升高,AiⅡ级比例减少为零.间隙分析表明;矫治前,髁突处于关节窝过前位;矫治后,关节前间隙线距和面积增大(P<0.01),后间隙线距和面积减小(P<0.05),线性百分比由20.81%减小为8.04%,面积比P'/A'由1.62减小为1.01,关节前后间隙基本相等.髁突及下颌骨发生后移.结论 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矫治后,髁突由下前位向后移至中位范围,关节结构趋于协调和稳定,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快速扩弓前后龈沟液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的变化,以及其与快速扩弓牙周组织改建的关系.方法:选择38例快速扩弓的患者(10.5~12.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加力组(20例).利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检测快速扩弓前,快速扩弓24h、7d,及保持7d、14d、28d的龈沟液AST、ALP水平的变化,结果以酶总量/牙表示.采用SAS(r)Proprietary Software Version 9.00对数据进行配对t和两样本t检验.结果:加力组AST水平在快速扩弓24h后开始升高(P<0.05),对照组在快速扩弓7d后开始升高(P<0.01),2组AST水平至保持28d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P<0.01);扩弓24h至保持28d,加力组与对照组AST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加力组和对照组ALP水平在快速扩弓7d后开始升高,至保持28d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P<0.01);从扩弓7d至保持28d,加力组与对照组ALP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龈沟液AST、ALP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快速扩弓后牙周组织的改建.  相似文献   
7.
11例10~14岁骨性Ⅲ类错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和上颌快速扩弓治疗 10~ 14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 11例 10~ 14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为观察组 ,3 2例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和上颌快速扩弓装置治疗 ,平均治疗时间 6个月。治疗前后均拍摄头影侧位片 ,并采用一种新的头颅参照系统 ,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发生上颌骨前移 ,下颌骨向下后旋转 ,向前生长受限。观察组前牙覆盖增加 5 .3mm ,骨性变化占 5 1% ,牙性变化占 4 9% ;其中 ,9例患者前牙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 ,磨牙中性关系 ,2例患者前牙达到浅覆牙合、浅覆盖关系 ,后牙中性偏近中关系。结论 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和上颌快速扩弓治疗 10~ 14岁轻中度骨性反牙合患者有较好疗效 ,可减轻畸形程度 ,避免手术治疗 ,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软硬组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技术分析吴茱萸药材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色谱条件为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3 min,6%A;3~4 min,6%~10%A;4~7 min,10%~12%A;7~8 min,12%~14%A;8~13 min,14%~15%A;13~15 min,15%~20%A;15~18 min,20%~30%A;18~21 min,30%~49%A;21~25 min,49%~51%A;25~27 min,51%~73%A;27~30 min,73%~80%A;30~31 min,80%~100%A;31~32 min,100%A),流速0.4 mL·min-1,柱温35 ℃。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全扫描模式采集数据,检测范围m/z 100~1 200。通过高分辨质谱数据分析、参考文献数据及对照品确认,对吴茱萸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全面的定性分析。结果 从吴茱萸70%甲醇提取物中共鉴定出92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类39个、黄酮类19个、柠檬苦素类12个、酚酸类20个和有机酸类2个;通过与对照品比对,准确归属了26个化合物。结论 吴茱萸药材化学成分类型多样,极性差异大,但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药材样品中化学成分基本一致。该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对吴茱萸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解析,为该药材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进一步阐明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TPN治疗对老年腹部外科患者血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对腹部外科老年患者的全血及血浆黏度的影响。方法 :6 1例不能经口进食≥ 7d的腹部外科老年患者随机分为TPN组和常规输液组 ,用旋转黏度计测定TPN治疗前及治疗 7d后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 ,作自身对照 ,并与常规输液组作比较。结果 :TPN组在TPN前切变率为 2 0 0s-1、5s-1时的全血黏度 (mPa·s)和切变率为 10 0 -1S 时的血浆黏度(mPa·s)分别为 3.4 9± 0 .6 7,7.2 6± 1.2 7,1.4 8± 0 .13;在TPN后切变率为 2 0 0 -1S 、5 -1S 时的全血黏度 (mPa·S)和切变率为 10 0 -1S时的血浆黏度 (mPa·S)分别为 3.83± 0 .86 ,7.5 1± 1.4 1,1.5 2± 0 .12 ;常规输液组治疗后切变率为 2 0 0 -1S 、5 -1S 时的全血黏度 (mPa·S)和切变率为 10 0 -1S 时的血浆黏度 (mPa·S)分别为 3.6 0± 0 .6 2 ,8.0 7± 1.17,1.5 0± 0 .12。经t检验 ,TPN前后不同切变率的全血和血浆黏度均无显著差异 (均P >0 .0 5 ) ;TPN治疗后与常规输液组治疗后不同切变率的全血和血浆黏度也均无显著差异 (均P >0 .0 5 )。结论 :腹部外科老年患者用TPN治疗 7d ,不引起全血及血浆黏度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联合伊匹单抗对肝癌的抑制作用。方法设置索拉非尼组、伊匹单抗组及联合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索拉非尼(5、10、15、20μmol/L)、伊匹单抗(5、10、15、20μmol/L)及两药联合(10μmol/L索拉非尼+10μmol/L伊匹单抗)处理肝癌HepG2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Raf-1、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p-MEK1)、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p-ERK1)蛋白表达量。结果不同浓度索拉非尼、伊匹单抗处理HepG2细胞,随着浓度增加,细胞吸光度值及增殖率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ol/L索拉非尼组、10μmol/L伊匹单抗组以及联合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49.83±0.4)%、(45.53±0.8)%、(33.57±0.9)%,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10μmol/L索拉非尼组、10μmol/L伊匹单抗组比较,联合组细胞侵袭数目均明显减少,凋亡率均明显提高,Raf-1、p-MEK1、p-ERK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索拉非尼及伊匹单抗均能显著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与侵袭,与抑制Raf-1/MEK1/ERK1信号通路有关,且联合给药优于单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