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0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瘤20个。并对其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其预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支架释放满意。术后即刻造影见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5例(75%),Ⅱ级栓塞4例(20%),Ⅲ级栓塞1例(5%)。经术后3~12月随访的18个动脉瘤中,均未见复发,其中16个动脉瘤影像学治愈(88.9%),2个瘤颈残留但稳定(11.1%)。在访的18位患者中15位预后良好(mRS:0-2分)。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安全可行,可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率和降低复发率,远期临床效果还有待大样本随访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脂肪栓塞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并发脑脂肪栓塞2例。结果患者MRI提示两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卵圆中心及脑干可见多发斑点斑块状等T1、长T2异常信号影,液体衰减反转成像(FLAIR)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患者凝血机制也发生改变。结论通过早期的MRI结合凝血机制改变可以尽早诊断脑脂肪栓塞,使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持载瘤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28例接受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未破裂12例,破裂16例,平均年龄(51.8±7.5)岁。28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5例未破裂患者采用单纯2枚及2枚以上支架植入,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消失或动脉瘤明显变小,Raymond分级Ⅰ级3例(3/5),Ⅱ级例2(3/5)。另外23例患者采用2枚重叠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11(11/23)例,Raymond分级Ⅱ级5(5/23)例,Raymond分级Ⅲ级7(7/23)例,其中19例(19/23)获随访(14.5±7.9)个月。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16例(16/19),Raymond分级Ⅱ级3例(3/19),无Raymond分级Ⅲ级病例。16例破裂患者中,2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术后穿支事件,给予溶栓治疗后消退。预后mRS评分≤2分27例(27/28),≥3分1例(1/28)。结论: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多支架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4.
赖年升  蔺玉昌  缪亦峰 《江苏医药》2012,38(16):1943-1944,1860
目的探讨脑脂肪栓塞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颅脑外伤并发脑脂肪栓塞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凝血机制在发病早期即发生改变,从最初的受伤时间计算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都是随着受伤天数先下降,后趋于稳定,D-二聚体(DD)从出现高值到后来的消失趋势;抗凝血酶Ⅲ被激活,抗凝活性增强,随着受伤时间下降,抗凝活性趋于正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MRI提示两侧大脑半球、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及脑干可见多发斑点斑块状等T1、长T2异常信号影,液体衰减反转成像(FLAIR)呈高信号,DWI(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结论通过早期的凝血机制改变结合影像学资料可以尽早诊断脑脂肪栓塞,使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26例。结果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示:Raymond分级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中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1例术中再次破裂,最后死亡。25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0~2分)23例,预后差(3~6分)2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仍存在挑战,常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复发率,但近期仍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子囊型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N)的血流动力学和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全脑DSA诊断为子囊型PCoA-AN 31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0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重组三维DSA动脉瘤模型,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PCoA-AN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形态学的相关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未破裂组[(11.8±1.3)Pa比(13.8±1.0)Pa,P=0.02]。破裂组低WSS面积比值(LSA)明显高于未破裂组[中位数为9.0(8.2,10.2)比3.1(2.3,3.2),P0.01]。两组间的剪切振荡指数、归一化WSS、纵横比、大小比、椭圆形指数、波动指数及非球面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导致子囊型PCo A-AN破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87例MCAA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手术治疗组29例(29个动脉瘤)与血管内治疗组58例(61个动脉瘤,对其中37个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未进行治疗)。分析患者术中及术后病死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1)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0~Ⅲ级的患者,血管内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术后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0%(10/50)和29.4%(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门诊随访,血管内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2%(2/48)和95.8%(46/48);经过3~19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手术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2%(1/16)和81.2%(1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5,P=0.004)。(2)血管内治疗组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40个动脉瘤有5个(12.5%)动脉瘤复发。手术治疗组经过1~31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15个动脉瘤有3个(20.0%)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Hunt-Hess分级0~Ⅲ级的MCA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MCAA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将会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1月弋矶山医院收治并行血管内治疗的年龄≥75周岁的7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治疗结果。预后随访采用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6例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36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3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53例(69.7%)预后良好,18例(23.7%)预后较差,5例(6.6%)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WFNS分级、改良Fisher(mFS)分级及脑梗死是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mFS分级Ⅲ级(OR=4.819,95%CI:1.297~17.907)和脑梗死(OR=22.837,95%CI:4.144~125.843)是影响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其中术前mFS分级Ⅲ级和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1例(共74个动脉瘤),以动脉瘤数计为例数(74例)。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8例)和未复发组(5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74例动脉瘤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1例,使用支架辅助栓塞23例,均释放满意。两组患者动脉瘤大小、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复发组合并子囊发生率[55.6%(10/18)]、非支架辅助比例[88.9%(16/18)]均高于未复发组[23.2%(13/56)、62.5%(35/5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动脉瘤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变量筛选,Raymond分级以RaymondⅠ级为参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支架辅助(OR=4.789,95%CI:1.207~19.009,P=0.026)、RaymondⅡ级(OR=12.326,95%CI:3.838~39.592,P0.01)、RaymondⅢ级(OR=36.884,95%CI:2.892~470.454,P=0.005)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支架辅助、RaymondⅡ~Ⅲ级可能会引起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croRNA-210(miR-210)在星形胶质细胞肿瘤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将组织标本分为正常脑组织?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星形胶质细胞肿瘤3组,星形胶质细胞肿瘤再分为A[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 Ⅰ级)]?B[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C[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Ⅲ级)]?D[胶质母细胞瘤(GBM,WHO Ⅳ级)]4个亚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中miR-210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miR-210的表达和星形胶质细胞肿瘤级别的相关性?结果:miR-210在各级别星形胶质细胞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依次为D> C> A和B,除A?B组间外,其他组间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星形胶质细胞肿瘤级别越高,miR-210表达水平越高;然而miR-210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呈低表达(P < 0.05),且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表达量低于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量?结论:miR-210在不同起源?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不同,可以作为不同起源胶质瘤病理检查的辅助鉴别手段,也可作为星形胶质细胞肿瘤恶性进展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