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1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52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305篇
内科学   78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393篇
预防医学   190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65篇
  3篇
中国医学   126篇
肿瘤学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吴丹 《妇幼护理》2022,2(20):4771-4773
目的 评估慢性牙周炎种植治疗患者实施强化口腔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 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9 月 62 例确 诊为慢性牙周炎种植治疗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1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强化 口腔护理。比较两组的牙周指标、嚼效率及咬合力和咀嚼功能及固位状态。结果 干预前牙周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 (P>0.05)。观察组的牙龈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嚼效率及咬合力可见明显的组 间差异性(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咀嚼效率、咬合力较之于对照组得以提高(P<0.05)。干预前咀嚼功能及固位状态未见明 显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咀嚼功能、固位状态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牙周炎种植治疗患者通过强 化口腔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牙周状态,提升口腔功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VB)对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肺癌患者102例,根据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研究组(CTPVB复合全身麻醉,69例)和对照组(单纯全身麻醉,33例)。比较2组术后1 h、3 d及7 d血清疼痛介质、应激激素、免疫功能指标差异,以及患者术后康复差异。 结果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h、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研究组血清疼痛介质神经肽Y、5-羟色胺以及前列腺E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全麻复合CTPVB镇痛效果显著。术后1 h及术后第3天,研究组血清应激激素血管紧张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免疫功能指标IgA、IgG及HLA-DR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全麻复合CTPVB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水平,降低肺癌患者术后免疫损伤程度。研究组在拔管后第3天的用力呼气量,拔管后第3天及第7天的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全麻复合CTPVB对呼吸功能损伤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结论 全麻复合CTPVB在肺癌患者手术中镇痛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和免疫损伤程度,促进肺功能恢复,从而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保持载瘤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28例接受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未破裂12例,破裂16例,平均年龄(51.8±7.5)岁。28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5例未破裂患者采用单纯2枚及2枚以上支架植入,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消失或动脉瘤明显变小,Raymond分级Ⅰ级3例(3/5),Ⅱ级例2(3/5)。另外23例患者采用2枚重叠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11(11/23)例,Raymond分级Ⅱ级5(5/23)例,Raymond分级Ⅲ级7(7/23)例,其中19例(19/23)获随访(14.5±7.9)个月。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16例(16/19),Raymond分级Ⅱ级3例(3/19),无Raymond分级Ⅲ级病例。16例破裂患者中,2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术后穿支事件,给予溶栓治疗后消退。预后mRS评分≤2分27例(27/28),≥3分1例(1/28)。结论: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多支架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方联合骨化三醇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对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2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30)和观察组(n=130)。对照组给予骨化三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统计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部位骨密度水平、骨代谢水平和VA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腰椎正位、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骨密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Ⅰ型前骨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补肾活血方联合骨化三醇可有效缓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骨代谢水平,增加骨密度,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骨化三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妊娠期疾病类型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天津港口医院治疗的107例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患病分为A组、B组与对照组。A组为22例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B组为36例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对照组为49例妊娠期血糖与血压正常、无其他疾病的孕妇。所有研究对象妊娠期定期抽取静脉血检测甲状腺功能、血压及血糖水平。采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以及妊娠期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联合评价。结果此研究发现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在孕中期游离T4值、A组与对照组在孕晚期、B组与对照组在孕中期和孕晚期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孕妇不同妊娠时期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的发病情况各组别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对照组在孕中期与孕晚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病情况数据对比,A组、B组与对照组在不同妊娠时期低T4血症发病情况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早期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与甲状腺正常数据对比,B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A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正常孕妇相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不同妊娠期的游离T4水平更低、TSH水平更高,且随着妊娠期的增长,变化趋势不断增大;妊娠期疾病类型与甲状腺功能异常存在着联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病率明显更高。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物理降温方法是中枢性高热患者的主要降温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效果报道不一,且存在较明显的并发症。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4 2 0070586.4)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2019年佛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中枢性高热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9)、普通静脉降温组(n=32)和应用降温装置组(n=32)。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体表物理降温,普通静脉降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静脉输注低温液体(由冰箱冷藏4 ℃),应用降温装置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输注室温液体。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及治疗48 h后的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bg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PLT);观察寒战、心律失常、皮肤受损等并发症发生率;测量治疗前及治疗2、4、8、12、24、48 h的肛温;评估治疗1周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电话随访患者治疗28 d病死率。结果 治疗方法和时间对FbgC、APTT、PT及PLT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FbgC、APTT、PT及PLT主效应均不显著(P>0.05)。应用降温装置组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皮肤受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7)。治疗方法和时间对肛温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肛温主效应均显著(P<0.05);其中应用降温装置组治疗2、4、8、12、24、48 h的肛温均低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P<0.05)。治疗1周后应用降温装置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治疗具有快速且稳定的降温效果,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广泛应用于临床降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