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细胞移植的安全有效靶点选择,是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对脑内是否存在能发挥重要治疗作用的点或区域,以最大限度对神经网络发挥良性影响进而修复,是研究先行者必须优先考虑的课题之一。 目的:通过临床资料分析,证实细胞移植脑内神经网络修复关键点(KPNNR)理论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方法:2003-05/2009-01共有631例各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接受神经网络修复关键点嗅鞘细胞移植,其中609例资料齐全,男392例,女217例;年龄1.2~84(42.87±19.64)岁,病程0.4~35(5.11±5.46)年。疾病分布:肌萎缩侧索硬化432例次、脑性瘫痪110例次、多发性硬化25例次、共济失调12例次、多系统萎缩7例次、遗传性痉挛性截瘫6例次、持续性植物状态6例次、痴呆2例次、脑缺氧后遗症2例次、帕金森叠加综合征2例次、非特异性脑炎后遗症2例次、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核黄疸后遗症1例、皮质基底核变性1例。患者来自75个国家或地区。 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后随访2~8周,平均4周,609例次中526例次神经功能获不同程度改善,近期总改善率为86.37%,其中肌萎缩侧索硬化改善率为87.96%。脑性瘫痪改善率为82.7%,特别是4例伴有癫痫者,术后发作明显减少。共济失调改善率为83.3%。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改善率为83.3%。围手术期出现不良事件共33例次,发生率为5.4%,主要为术后头痛、发热等,多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果提示,大脑内神经网络修复关键点(KPNNR)客观存在,在该点进行嗅鞘细胞移植安全可行,能改善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或)延缓病情的进行性恶化。  相似文献   
2.
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4例术后4周结果报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观察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①病例资料:4例因出生时缺血缺氧确诊为脑性瘫痪的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4岁、岁、个月、岁。嗅92817鞘细胞由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细胞中心提供,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4例脑性瘫痪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实验方法:根据术前MRI或CT片,患者均在局麻下行微创立体定向嗅鞘细胞移植术,选取双额放射冠为注射靶点,每侧注射1.0×106个细胞。术后给予止血、抗感染、康复等常规处理。③实验评估:分别于嗅鞘细胞移植前、移植后4周采用脑瘫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脑瘫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结果:①嗅鞘细胞移植术后4周,4例患者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未出现手术并发症。②脑瘫综合功能评定总分:病例1由92.5分增至94分,病例2由55分增至56分,病例3由10.5分增至11.5分,病例4由9.5分增至13分。③脑性瘫痪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病例1由82.0分增至83.5分,病例2无变化,为16.5分,病例3由5.0分增至7.5分,病例4由5.0分增至8分。结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患者近期评价安全可行,可部分改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细胞学治疗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研究表明,嗅鞘细胞、骨髓基质细胞、脐血间质干细胞等具有一定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脑内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肌电图改变,分析肌电图检查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疗效的评定价值。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自身对照观察,于2003-09/2007-12在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及北京康复中心神经外科完成。 对象:选择389例接受胚胎嗅鞘细胞脑内移植治疗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 方法:局麻下作双额发际内2.0~3.0 cm,旁开中线2.5~2.9 cm,长约0.5 cm小切口2个,两侧共缓慢注射细胞数2×104/μL嗅鞘细胞悬液100 μL。移植前及移植后三四周分别采用丹麦Keypoint-4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查患者肌电图。 主要观察指标:每例患者检查8~12块肌肉,包括四肢近、远端肌肉以及舌肌、胸锁乳突肌。移植前后肌电图主要对比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以及大力收缩时募集波型的改变。 结果:①389例患者中332例(85.3%)肌电图检查显示不同程度改善,主要有3类:a.自发电位减少:122例出现不同程度此项改变。b.300例出现数量不等的肌肉募集波型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电位密度明显增加,如单纯相转变为混合相;混合相转变为干扰相。c.移植前未能测到运动单位电位而术后新出现者51例。②51例(13.2%)肌电图无变化,移植前后肌电图大致相同。③6例(1.5%)比移植前差,主要变化为自发电位增多或肌肉大力收缩时募集波型减弱。 结论:嗅鞘细胞移植近期能改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神经功能,延缓病情的进行性恶化。肌电图检测用于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疗效评定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通过移植前后肌电图改变可以较客观反映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改善晚期脊髓损伤病人生存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象与方法2005年8月-2006年8月,本科治疗晚期脊髓损伤病人55例,其中男47例,女8例;年龄6-65岁,平均36.3岁。伤后时间6-336个月,平均89个月。损伤节段:C段27例,T段27例,T12-S1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修复学新理论新观点。方法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考神经再生、神经修补、神经替代、神经重塑、神经保护以及神经调控等相关文献,进行学科名词的归纳总结。结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神经冬眠、神经网络修复关键点、神经修复术、神经上下兼修原则、神经内外兼修原则、细胞神经修复治疗四原则、以及神经修复"五多"方案等新名词。结论神经修复学名词术语的不断充实,将为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一套新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自评量表.方法 综合目前各种常用ALS功能量表及自评量表,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数字疼痛分级法,制定了ALS自评量表.结果 ALS自评量表共分3大项18小项.采用10分制,正常为10分,极差为0分,总分180分.自评量表包括:①延髓功能:语言、吞咽、口水、伸舌:②肢体功能:左上肢运动、左手运动、右上肢运动、右手运动、左下肢运动、右下肢运动、躯干运动、抬头、行走、爬楼;③其他:呼吸、肌张力、疼痛、肌肉不适感.结论 ALS自评量表专门用于ALS患者,能够客观、灵敏评定患者功能,简便实用、费时短.  相似文献   
7.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m,ALS)又称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起病后平均存活时间仅为3年。晚期如并发肺部感染,由于肋间肌无力,患者咳痰无力,极易痰阻,迅速发生急性呼吸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对症及支持治疗,消除各种并发症和不适,尽可能延缓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期。我院近年制定了一套ALS预警分类处理程序,经临床实践证明,能有效减少住院期间风险,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现代神经修复学治疗方案临床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现代神经修复学干预策略,提高I临床疗效。方法综合应用细胞移才直(嗅鞘细胞、间充质细胞、神经干/祖细胞、雪旺细胞)、药物(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环孢素等)、神经康复训练等方法,多疗程多途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结果报告4例陈旧性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接受综合治疗后,部分神经功能获得较满意的恢复。结论以细胞移植为核心的综合神经修复治疗方案,能够微创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腺苷钴胺时嗅鞘细胞移植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7月间,18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腺苷钴胺+嗅鞘细胞组,B组为单独嗅鞘细胞组),每组9人.两组性别、年龄、诊断分型、病程、智力情况、初始神经功能等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对嗅鞘细胞脑内移植术前术后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一66)、脑瘫调查问卷评分(caregiver questionnaire)及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价,其中GMFM-66和ADL分数越高代表功能状态越好、caregiver questionnaire分数越低越好.结果 GMFM-66评分A组增加3.0±2.0分,B组增加2.0±2.0分(t=0.935,p =0.368),caregiver questionnaire评分A组降低3.7±5.0分,B组降低2.0±2.8分(t=0.795,p=0.442),ADL评分A组增加0.9±0.9分,B组增加0.4±0.7分(t=1.098,p:0.294).结论 对于脑性瘫痪的治疗,腺苷钴胺似能提高嗅鞘细胞移植治疗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因病例数尚少,统计学上未显示出差异的显著性,有待增加样本量,并对中长期效果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晚期脊髓损伤患者开展嗅鞘细胞再移植治疗,探讨其对神经功能的继续改善效果。方法:①患者男性,27岁,哈萨克斯坦籍,2001年9月20日遭霰弹枪击急诊手术后,双下肢不能运动及感觉消失,尿便失禁,右下肢阵发性钝痛。诊断为陈旧性完全性脊髓损伤(T12),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脊髓功能分级为A级。2002年9月30日第1次行脊髓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术,2007年2月5日行第2次脊髓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术。治疗方案患者知情同意。②取4个月流产胚胎(孕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的嗅球,消化成单个嗅鞘细胞后培养2周,细胞浓度约2×1010L-1。于患者相应脊髓损伤上端(平T11椎体)做1个锁孔,直径约3cm,在脊髓损伤部位与正常脊髓交界处沿中线于无血管区,分两点用4.5号细针共注入100μL(第1次手术)、50μL(第2次手术)嗅鞘细胞悬液,细胞数均为1×106个。第2次移植术前进行供、受体细胞HLA配型,术后口服FK506胶囊2mg,2次/d,共42d。结果:①第1次术后3个月,排尿能控制6h,双足运动功能改善,性功能改善,阴茎勃起功能改善,疼痛减轻。②第2次术后10d,双下肢双足皮肤泌汗功能改善,右下肢疼痛减轻,腹部皮肤感觉稍有好转,针刺觉左侧由术前T10皮节消失好转至T10减退。较第2次移植前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有所改善,双侧椎旁电位从T10下降到T12。结论:胚胎嗅鞘细胞二次移植能继续改善晚期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但移植的细胞数量、容积、注射点位置等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