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丹参对兔耳瘢痕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生性瘢痕形成的主要机制是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不能进入正常的凋亡途径,细胞外基质在组织中大量沉积,难以被机体吸收或重塑,进而形成病理状态[1-2]。如能人为调节成纤维细胞的发生与转归,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瘢痕增生,改善创面修复状况。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在创伤修复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丹参对兔耳瘢痕模型的影响及其病理改变,以揭示其对瘢痕的作用及机制。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1.1主要试剂及仪器丹参注射液(杭州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苏木精染液、伊红染液、1%地衣红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门诊患者中病历资料保存完整,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日光性角化病患者90例,对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组织病理特征.结果:90例患者平均患病年龄(65.94±10.46)岁,病程(26.63±27.50)个月,男:女为1:1.5,皮损发生于面部占92.2%.临床表现为红褐色斑片46例(51.1%),黑褐色斑片23例(25.6%),黑色丘疹8例(8.9%),皮角7例(7.8%),糜烂性斑片4例(4.4%),并发溃疡2例(2.2%).组织病理上可见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病理分型为肥厚型36例(40%).萎缩型22例(24.4%),鲍恩样型15例(16.7%),棘层松解型5例(5.6%),苔藓样型6例(6.7%),色素型6例(6.7%).进展为侵袭性鳞状细胞癌2例(2.2%).18例(20%)伴有毛囊受累,11例(12.2%)伴有汗腺导管受累.复发2例(2.2%).84例(93.3%)有真皮日光弹性纤维变性,其中Ⅰ级39例(43.3%),Ⅱ级18例(20%),Ⅲ级27例(30%);6例(6.7%)未见明显日光弹性纤维变性.结论:日光性角化病好发于老年人,面颊部最多发;组织病理示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以肥厚型、萎缩型、鲍恩样型常见.该病临床易误诊,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3.
滇丹参干预后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研究证实丹参在创伤修复和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滇丹参所含化学成分与正品丹参基本一致,其中某些活性成分含量高于正品丹参.目的:观察滇丹参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揭示其对瘢痕的作用及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于:2005-03/2006-03在昆明医学院完成.对象:瘢痕标本取自8例患者颌面颈部遗留瘢痕,男5例,女3例;年龄7~38岁;瘢痕病程1~12年,患者对实验均知情同意.方法: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随机分组,分别加入0.05,0.1,0.2,0.4 g/mL不同质量浓度的滇丹参液培养24 h,阴性对照组加入不含滇丹参的DMEM培养液,阳性对照组加入含稀释成1 000 U/mL rhIFN-α2a的DMEM培养液.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光镜观察、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测定分析、流式细胞术对成纤维细胞DNA水平、细胞周期分析.结果:实验组加入滇丹参后,细胞生长密度降低,梭状突起回缩,细胞双极变得圆顿,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加入滇丹参组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P<0.05),较高质量浓度(0.4,0.2 g/mL)滇丹参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和抑制比低质量浓度(0.1,0.05 g/mL)和rhIFN-α2a 1 000 U/mL组明显(P<0.05).增殖期(S-G2-M)细胞百分数明显降低,细胞凋亡水平明显提高.结论:滇丹参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及胶原合成有抑制作用,不同的质量浓度作用效果有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病理改变及其对瘢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MTT测定、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进行观察、分析,以研究细胞因子TNF-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术以及MTT测定结果显示,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加入细胞因子TNF-α后,显示对细胞起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结论细胞因子TNF-α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与增殖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刺激了胶原纤维的合成、增生和沉积。但本实验中高浓度时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表现得并不明显,而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光化性角化病(AK)皮肤组织块干扰模型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s对p53的调控作用。方法培养人AK组织块,分为5个组,第1组对照组,第2组TGFβ1培养24h组,第3组SB431542培养24h组,第4组TGFβ1培养48h组,第5组SB431542培养48h组,取材后实时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p53mRNA和蛋白表达及Smad2磷酸化水平。结果在TGFβ1培养24h后,与对照相比,p53mRNA表达增加(13.4968±0.9903,P〈0.05),Smad2磷酸化增多(0.700±0.023,P〈0.05);培养48h后,p53mRNA为13.38824-1.6772,蛋白为1.009±0.001,均增加(P〈0.05),Smad2磷酸化增多(0.646±0.120,P〈0.05);TGFβ1培养24h和48h相比,p53蛋白由0.634±0.040增加至1.009±0.001(P〈0.05);在SB431542培养24h后,与对照相比Smad2磷酸化变化不明显,当SB431542培养48h后,与对照相比Smad2磷酸化水平明显减少(0.116±0.003,P〈0.05),其余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人AK皮肤组织块培养可作为一种信号通路的干扰模型,TGFβ1在AK中可通过Smads通路调控p53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对参与组织修复与瘢痕形成的效应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对细胞凋亡基因Fas和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5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完成.对5例瘢痕标本(患者知情同意)进行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将培养的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设6个平行孔.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终浓度的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00,250,500,750,1 000 U/mL)50 μL;对照组加相同容积的无血清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培养液.于培养24,48,72 h观察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测定各组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比较,A值越大表示细胞增殖越强;成纤维细胞DNA含量、Fas和Bcl-2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①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结果实验组加入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后72 h,其中250,500,750 U/mL浓度组显著高于与对照组(0.706±0.037,0.744±0.051,0.738±0.059,0.612±0.063,P<0.01),其增殖效果呈浓度依赖性反应,但1 000 U/mL的浓度组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对照组细胞48~72 h进入增殖状态,但其增殖结果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显著(F=28.16,P<0.01).②成纤维细胞DNA含量结果DNA合成期-DNA合成后期-分裂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从58.8%~67.7%.③成纤维细胞Fas及Bcl-2蛋白表达结果两者表达量均增高.结论实验结果提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效应,再增加浓度并不能使其效应与之成正比,推测可能是因为其效应途径为配体和受体的结合,当受体被占据后,再增加配体的浓度也不能发挥起效应.该实验验证了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促进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客观、直接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bF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和病理学的影响及其对瘢痕的作用机制[1],为临床整形美容外科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及病理学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MTT测定、流式细胞术进行观察、分析,以研究细胞因子bF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2].结果 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术以及MTT测定结果显示,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加入细胞因子bFGF后,显示均对细胞起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结论 细胞因子bFGF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与增殖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刺激了胶原纤维的合成、增生和沉积[3],这在创伤愈合的早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过量的应用bFGF可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形成[4].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核心蛋白多糖的表达、含量,及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对瘢痕疙瘩、正常瘢痕以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形态、活性及凋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对核心蛋白多糖以及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mRNA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线粒体增多,粗面内质网扩张呈囊,细胞核常染色质丰富,表明其合成蛋白的功能活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核心蛋白多糖mRNA含量较正常瘢痕或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降低,而TGF-β1 mRNA表达则较正常皮肤及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升高.结论 核心蛋白多糖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含量较正常皮肤明显减少,提示其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合成的抑制作用随之减弱,同时使TGF-β1表达上调,导致成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迁移,合成过量胶原.表明核心蛋白多糖是抑制瘢痕疙瘩形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腮腺全叶切除术中,面部除皱切口减少面部瘢痕,胸锁乳突肌瓣修复面部凹陷的临床应用,为修复腮腺全叶切除术后的面部轮廓缺陷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挑选53例术前初步诊断为腮腺良性病变的患者,选择腮腺全叶切除,术中采用面部除皱切口,解剖面神经并切除腮腺全叶后,以胸锁乳突肌上端为蒂部,以乳突尖下1.5~2cm处为肌瓣旋转轴点,根据缺损大小切取肌瓣,向前旋转,远端缝合至咬肌,以填充修复缺损,分层缝合腮腺咬肌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结果:53例患者术后面部瘢痕不明显,左右面部基本对称,患者均对面部轮廓外形满意。结论:在腮腺全叶切除术中采用面部除皱切口有瘢痕隐蔽,不影响面部美观的临床作用;胸锁乳突肌瓣血供丰富,易于成活,切取及转移方便,为自体组织,无排异反应,是腮腺全叶切除术后修复面部轮廓外形的理想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瘢痕形成和增生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及病理学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测定、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进行观察、分析,以研究细胞因子PD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测定结果显示,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加入细胞因子PDGF后,均显示对细胞起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结论细胞因子PDGF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与增殖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刺激了胶原纤维的合成、增生和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