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含莫西沙星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初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20例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均为60例。A组给予口服莫西沙星(400mg/次,1次/d)+阿莫西林(1g/次,2次/d)+埃索美啦唑(20mg/次,2次/d)+胶体果胶铋(200mg/次,2次/d);B组给予克拉霉素(500mg/次,2次/d)+阿莫西林(1g/次,2次/d)+埃索美啦唑(20 mg/次,2次/d)+胶体果胶铋(200 mg/次,2次/d)。2组均治疗10d,2组停服药物4周后行13 C-BUT试验检测Hp感染是否根除。[结果]按意向治疗分析(ITT)A组、B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5.00%、80.00%,按符合方案分析(PP)A组、B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91.07%、87.27%,2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1、P=0.519)。A组、B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1.7%、8.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3)。[结论]含莫西沙星的四联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根除Hp感染的方案,可以作为初次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紫草素对人食管癌TE-1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 紫草素(0、 1、 5、 10 μmol/L)处理TE-1细胞,MTT法检测24、 48、 72 h后各组细胞增殖水平;紫草素处理各组TE-1细胞48 h后,采用 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状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及周期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TRAP1/Akt/ 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紫草素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抑制TE-1细胞增殖(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 紫草素能显著促进TE-1细胞凋亡(P<0.01), 使TE-1细胞周期发生G0/G1期阻滞(P<0.05或P<0.01),同时降低TRAP1、p-Akt以及 p-mTOR表达水平(P<0.05或P<0.01),以上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紫草素能显著抑制TE-1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发生G0/ G1期阻滞并促进其凋亡,这可能与其抑制TRAP1/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表达异常,其中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是其表达下降的重要原因.Fibulin-1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运动、粘附、侵袭、增殖、凋亡及信号传导等过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消化道内镜的普及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行内镜检查的患者越来越多.因此,消化道息肉的发现率也大大提高.目前,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被广泛使用.在息肉治疗过程中,不少临床医师习惯经验性地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我们对消化道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临床价值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含莫西沙星三联疗法和含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初治失败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比较它们的根除率.方法 将132例经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失败的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二组均为66例.A组给予口服莫西沙星(400mg/次,1次/d)+阿莫西林(1g/次,2次/d)+泮托拉唑(40mg/次,2次/d);B组给口服予左氧氟沙星(500mg/次,1次/d)+阿莫西林(1g/次,2次/d)+泮托拉唑(40mg/次,2次/d).两组均治疗10d,停服质子泵及抗生素4周后行14 C-BUT或者13C-BUT试验检测Hp感染是否根治.结果 按意向治疗分析(ITT)A组和B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3.33%和68.18%,有显著性差异(P =0.042);按符合方案分析(PP)A组和B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8.71%和72.58%,有显著性差异(P =0.023).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9.1%和10.6%,无显著差异(P=0.770).结论 含莫西沙星的三联疗法治疗初治失败的Hp感染优于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联疗法,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Hp根除二线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脾同病,肝病治脾”中医基础理论,围绕肠肝轴研究肠道菌群/5-羟色胺(5-HT)/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与NAFLD(肝郁脾虚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5例NAFLD(肝郁脾虚证)患者,另设健康对照组45例,分别观察2组粪便菌群、血清5-HT分泌以及NAFLD(肝郁脾虚证)患者肝脏组织HNF4α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NAFLD(肝郁脾虚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中5-HT增加(P<0.05),肝脏组织中HNF4α存在差异表达(P<0.05),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肝脏HNF4α表达减少。相关性分析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血清5-HT分泌、肝脏HNF4α表达存在相关性。结论 NAFLD(肝郁脾虚证)肠肝轴功能紊乱、肝脾同病的机制内涵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5-HT分泌及肝脏HNF4α表达的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纳米微泡光动力治疗对肝细胞癌小鼠的作用效果。方法:在7~8周龄雄性无胸腺裸小鼠(BALB/C-nu/nu)四肢腋窝皮下注射H22单细胞悬液,共成功建立40只荷瘤模型小鼠,标准饲养7 d后筛选出30只荷瘤体积相当的小鼠展开研究。采用随机鼠标法将30只小鼠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只,观察组小鼠经尾静脉给予FA-CdSe/ZnS-Rluc8、FA-腔肠荧光素超声微泡及聚集诱导发光(AIE)光敏剂混合液后1 h予以超声辐照,活体成像仪观测600~620 nm成像分布及强度,对照组小鼠经尾静脉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小鼠均标准饲养21 d。比较两组小鼠不同时刻的荷瘤体积、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CD3+和CD4+水平。结果:标准饲养1 d时两组小鼠的荷瘤体积、血清IL-12、IFNγ、CD3+和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饲养7 d、14 d、21 d时观察组小鼠的荷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标准饲养7 d、14 d、21 d时观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