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免疫清除性化疗结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重症SLE4例,分别合并狼疮性肾炎,狼疮脑,狼疮心或股骨头坏死,干细胞的动员采用环磷酰胺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因子(G-CSF);预处理为回输前3天每天应用环磷酰胺50mg/kg 回输后3天每天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5mg/kg。观察移植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狼疮相关抗体等指标的改变,并动态观察移植后免疫功能的重建。结果 移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狼疮相关抗体全部转阴,移植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均明显降低,约半年后恢复正常,但不伴有临床症状的复发。结论 免疫清除性化疗结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对难治性SLE有明显的疗效,尤其适用对各种药物治疗无效者,治疗是安全的,远期疗效还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性 ,47岁 ,因乏力、消瘦、上腹不适 7个月 ,双下肢疼痛 7天入院。 7个月前于我科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Ph′染色体阳性。给予DA (柔红霉素、阿糖胞苷 )方案加干扰素化疗 ( 30 0万U/隔日× 2个月 ) ,两个疗程后达部分缓解后出院 ,未定期化疗 ,自行口服羟基脲 ( 0 .5 g/d)维持白细胞在 10 .0× 10 9/L左右。 7天前乏力、上腹不适加重 ,双下肢疼痛伴发热而入院 ,查体 :T 38.5 0℃ ,胸骨压痛明显 ,肝肋下 3cm ,脾肋下 6cm ,双下肢皮肤、肌肉明显触痛 ,内外踝及足背指凹性水肿 ,左小腿内侧沿静脉走行处皮肤发…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4 2岁 ,因咳嗽、咽痛半个月 ,高热、头晕、乏力1d入院。半个月前因咳嗽、咽痛、头晕、乏力 ,自己认为“感冒” ,不规则服用“速效感冒胶囊”、“感冒通”、“阿莫西林”等药物 ,剂量不详。查体 :T 4 0℃ ,BP 12 0 / 80mmHg(1mmHg =0 133kPa) ,贫血外貌 ,皮肤散在出血点 ,上肢静脉穿刺部位可见大片瘀斑 ,心肺未见异常 ,肝脾未触及。血常规 :红细胞 2 5 0× 10 12 /L ,血红蛋白 94g/L ,白细胞 0 18× 10 9/L ,中性粒细胞 0 ,网织红细胞 0 ,血小板 1 0× 10 9/L。骨髓相 (2次髂后 ,1次胸骨柄 ) :骨髓增生重度减低 ,粒细胞极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否过度表达,探讨将其作为AML转归及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AML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血清VEGF、bFGF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ML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bFGF值均低于治疗前,但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或〈0.05)。AML完全缓解者血清VEGF低于未完全缓解者(P〈0.05)。将AML患者血清VEGF水平以其均值(248.73pg/ml)、bFGF以其均值(15.89pg/ml)为界分为较低组和较高组。Kaplan—Meier分析显示,治疗前VEGF较低组的生存时间大于VEGF较高组(P〈0.01),bFGF较低组的生存时间略高于bFGF较高组,但无统计学意义。AML患者血清VEGF与bFGF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AML患者血清VEGF、bFGF均升高;VEGF可作为判断AML疗效及预后的指标;bFGF可作为判断AML疗效的指标,其能否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一科(石家庄,050051)王金铠魏平吴薇薇杨清云裴晓玲丁国瑾邢丽民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浆置换治疗中图法分类号R59322类风湿关节炎(RA)中一些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RA)对药物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6.
骨髓纤维化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多见于恶性肿瘤、感染、肾性佝偻病等。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原因不明,传统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雄性激素、化疗药物以及脾切除等,一般治疗效果差,多数患者疾病发展到晚期最终因骨髓衰竭而死亡。最近我们应用反应停(又名沙力度胺)治疗2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取得了明显疗效。临床资料例1,男性,17岁。主因发热伴乏力、面色苍白1个月而住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体温最高39.5℃,伴乏力、面色苍白,并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血常规检查提示全血细胞减少(具体不祥),两次做骨髓穿刺均为“干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对30例AIHA患者治疗前后和15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GFβ1和IL-10的浓度进行检测。结果30例AIHA患者治疗前血浆TGF-β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194.41±22.36)ng/L vs(285.01±15.50)ng/L(P〈0.01),治疗后血浆TGF-β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246.43±26.52)ng/L(P〈0.01),但仍低于正常人(P〈0.01)。AIHA患者治疗前血浆IL-10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111.44±12.04)ng/L vs(53.77±5.76)ng/L(P〈0.01),治疗后血浆IL-10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67.05±17.27)ng/L(P〈0.01),但仍高于正常人(P〈0.01)。AIHA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者和部分缓解者TGF—β1的水平与治疗无效者比较明显升高(264.93±9.69)ng/L vs(207.50±16.53)ng/L,(256.96±8.35)ng/L vs(207.50±16.53)ng/L(均P〈0.01),但都仍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1)。完全缓解者和部分缓解者IL-10水平与治疗无效者比较均明显降低(57.91±4.54)ng/L vs(96.54±4.74)ng/L,(57.43±5.12)ng/L vs(96.54±4.74)ng/L(均P〈0.01),完全缓解者和部分缓解者IL-10水平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者IL-10的水平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升高(96.54±4.74)ng/L vs(53.77±5.76)ng/L(P〈0.01)。结论AIHA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GF-β1和IL-10水平的变化,提示TGF-β1和IL-10可能参与了该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25例AIHA患者治疗前后和1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进行了检测。结果25例AIHA患者治疗前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4.47±2.11)%VS(9.82土2.98)%(P〈0.001),治疗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7.60±2.50)%VS(4.47±2.11)%(P〈0.001),但仍低于正常人,(7.60±2.50)%VS(9.82±2.98)%(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治疗无效组比较明显升高,(9.55±2.36)%VS(5.68±2.67)%(P〈0.05),无效组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正常时照组比较仍然降低,(5.68±2.67)%vs(9.82±2.98)%(P〈0.01)。结论AIHA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有效治疗后得到恢复,提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张敏  常英军  王金铠 《河北医药》2003,25(5):388-388
患者 ,男 ,65岁。 2 0 0 0年 8月出现高热、颈部、锁骨上、腋窝及腹股沟等多处淋巴结肿大 ,胸部CT示 :纵隔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活检示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结节型小细胞性 ,B细胞为主 (CD2 0 + )。经过 1个疗程CHOP方案 (环磷酰胺 0 .8gd1 ,表阿霉素 5 0mgd1 ,泼尼松 80mgd1~ 5)及 1个疗程改良CHOP方案(环磷酰胺 0 .6gd1 ,8,1 5,表阿霉素 10mgd1 ,8,1 5,长春新碱 1mgd1 ,8,1 5,泼尼松 80mgd1~ 5,8~ 1 2 ,1 5~ 1 9)治疗后达完全缓解 (CR)。又给予 4个疗程改良CHOP方案及 2个疗程改良CHOP方案 +VM2 6(VM2 610 0mgd1 ,8,1 5…  相似文献   
10.
吕鸿雁  王金铠 《临床荟萃》2011,26(5):450-455
血管生成是指新血管从已存在的血管系统发生,在此过程中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相互作用,从而进行精细的调节。促血管生成因子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