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气象因素变化对动物鼠疫流行影响,为下一步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甘肃肃北县、肃南县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1972-2016年鼠疫监测资料及同期气象因子同期气象因子(降雨量、温度、相对湿度),分析采用SAS9.3软件,进行鼠疫细菌学检测阳性率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另外以领先3年(3月)内的气象因素为自变量,鼠疫活动的状态取1(流行)和0(静息)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气象因素近10年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平均气温上升1℃,平均相对湿度上升2.8个单位,降雨量上升了13.4mm;45年间,鼠疫动物病持续发生,疫点范围逐步扩大,自毙旱獭自然带菌率高,动物鼠疫多次波及人间;平均气温(r=0.339,P0.05)、领先1年平均气温(r=0.416,P0.01)、领先2年平均气温(r=0.484,P0.01)、领先3年平均气温(r=0.339,P0.05)、领先1年的平均最高气温(r=0.333,P0.05)、领先2年的平均最高气温(r=0.398,P0.05)、当年平均最低气温(r=0.371,P0.05)、领先1年平均最低气温(r=0.322,P0.05)、领先2年平均最低气温(r=0.489,P0.01)、领先3年平均最低气温(r=0.333,P0.05)、当年极端最低气温(r=0.344,P0.05)与动物鼠疫流行正相关;气象因素与鼠疫流行logistics回归分析为当年相对湿度、领先3年平均最高气温(P0.005)和领先1年极端最低气温(P0.05)对鼠疫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与气象因素密切,在相对气温范围内,气温升高促进鼠疫的流行,当年相对湿度的增加,鼠疫流行呈上升趋势。气象因素可以作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鼠疫风险评估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贺晓红  顾星  倪美艳  黎雯蒂  徐大琴 《西部医学》2021,33(11):1655-1659
目的 研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3(IL-33)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5例MP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临床肺部感染评分法(CPIS)分为轻度组(CPIS<6分)55例和重度组(CPIS≥6分)50例,同时选取于同期住院的诊断为支气管异物并行纤支镜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BALF中IL-17、IL-33表达水平和免疫球蛋白IgM、IgA、IgG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IL-17、IL-33对MP感染的预测价值,并分析BALF中IL-17、IL-33表达水平和免疫球蛋白IgM、IgA、Ig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BALF中IL-17、IL-3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BALF中IL-17、IL-33表达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ALF中IL-17、IL-33水平联合预测MP感染患儿的敏感度核特异度均高于单独预测(P<0.05);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M高于对照组,IgA、IgG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BALF中IL-17、IL-33表达水平与免疫球蛋白IgM呈正相关性,与IgA、IgG呈负相关(P<0.05)。结论 MP感染患儿BALF中IL-17、IL-33水平呈高表达,对MP感染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与免疫球蛋白IgM、IgA、IgG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2006年GINA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400mg口服,每天1次,维持3月。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疗效指标及安全性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0%和78.57%,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匹多莫德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甘肃省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位点多态性及地区分布。方法 选取1962-2014年分离的203株鼠疫菌,培养并提取DNA。采用3对CRISPR引物对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测序。根据菌株CRISPR位点的间区序列种类和排列情况,确定菌株的基因型(类群),采用BioNumerics 5.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3株鼠疫菌发现有16种间区序列,包括YPa位点9种、YPb位点4种、YPc位点3种,发现新的间区序列a1''。共发现5个CRISPR基因簇,分别为Cb2、Ca7、Ca7''、CaΔ5''、Ca35''。不同的基因簇呈现区域性特征:Cb2主要分布在会宁县、平川区,Ca7主要分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Ca7''主要分布在夏河县;Ca35''主要分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玉门市;CaΔ5''主要集中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结论 CRISPR分子分型方法能够较好地区分甘肃省不同疫源地的菌株,且各基因簇呈现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对研究甘肃省鼠疫菌进化规律和人间疫情分子生物学溯源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镍污染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某镍污染地区及非污染地区,监测环境空气质量、采集颗粒物并进行镍浓度分析。将42只成年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镍污染区组和非污染区组,镍污染区组和非污染区组又分为颗粒物低(1.6mg/kg)、中(8.0mg/kg)、高(40.0mg/kg)剂量组,每个剂量组6只。一次性气管滴注染毒颗粒物,24h后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肺泡灌洗液中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的变化。结果镍污染地区与非污染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水平相似,镍污染地区大气颗粒物中镍浓度是非污染地区的48.75倍。毒理实验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镍污染区组巨噬细胞吞噬率在低剂量即显著降低(P〈0.05),而非污染区组则在中剂量显著性降低(P〈0.05);相同剂量下镍污染区组吞噬率均比非污染区组低,在高剂量(40.0mg/kg)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噬指数变化趋势相似。结论镍污染地区大气PM2.5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毒性效应大于非污染区,其中镍可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ELISA,GICA和IHA(RIHA)3种方法在疫情处理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其在快速诊断方面的作用。方法对2起疫情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LISA,GICA和IHA3种方法检测鼠疫F1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2.9%,2.5%和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8,P〈0.01)。结论在疫情处理过程中,同时使用ELISA,GICA和IH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鼠疫F1抗体,其结果快速、准确、可靠,既能快速判定疫情,又能及时发现感染者,对迅速判定疫情和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均能起到很好作用。RIHA检验方法所需时间短、敏感性好、准确性高,是早期、快速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甘肃省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分型分布及其流行特征。方法根据鼠疫菌基因组23个差异区段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分析甘肃省202株不同来源的鼠疫菌。结果202株鼠疫菌共分为8个基因型,即1b、5、7、8、13、26、GSl型(新基因型)和GS2型(新基因型)。自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分离到1b、8和GSl基因型,而自1977年后再未分离到7、13、26基因型,在1995年后才分离到GS2、5基因型。结论甘肃省lb、8和GSl基因型鼠疫菌自20世纪60年代起持续流行至今,7、13和26基因型菌已有40余年未分离到,而GS2和5基因型菌自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预防婴幼儿病毒诱发性喘息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5例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的婴幼儿随机分为预防组75例、对照组7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出院后,预防组采用丙酸氟替卡松吸入3个月,而对照组不做相应处理。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1年内两组婴幼儿喘息的发病构成比、喘息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结果在随访一年内,预防组中有21例患儿未发生喘息,37例发生1次喘息,17例发生2次以上喘息;对照组有5例患儿未发生喘息,19例发生1次喘息,46例发生2次以上喘息。预防组发生喘息患儿平均喘息持续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吸入糖皮质激素早期干预可以缓解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后期病毒诱发性喘息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甘肃省历年人间鼠疫首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循证流行规律,为下一步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肃省人间鼠疫病例为基础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959~2010年甘肃省共发生28起鼠疫疫情,30例首发病例中腺型鼠疫占53.3%,败血型鼠疫11例,占36.7%;传染源主要为染疫的喜马拉雅旱獭,其次为猫、野兔、牧羊犬;首发病例高峰时间为7、8、9月份;首发病例职业以农牧民居多。结论甘肃省人间鼠疫首发病例其病程短、传播快、病死率高,应加强对首发病例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以严防疫情蔓延扩散;另今后应当加强对进入疫区的外来人口鼠防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甘肃肃北马鬃山地区大沙鼠鼠疫疫源性。方法采用逐日捕鼠的方法,对捕获动物进行分类鉴定,采集动物脏器组织样本及血样本分别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共布放鼠笼(夹)6 500个,共捕获鼠类65只,捕获率为1%。65只中,大沙鼠32只,捕获率为0.49%,其它主要是三趾跳鼠、五趾跳鼠、大耳跳鼠。鼠疫病原学、血清学调查结果均为阴性。结论马鬃山地区有大沙鼠分布,由于调查工作难度大,时间短,目前调查数据不能完全支持马鬃山地区具有构成大沙鼠自然疫源性的条件,需要长期连续监测和专项调查。虽然鼠疫病原学和血清学调查结果为阴性,然大沙鼠迁移性强,再近年随着经济发展,迁入和进入该地区从事生产生活人员不断增多,马鬃山地区又是本省唯一与蒙古国接壤的边境口岸,因此,一旦有传染源的存在或传入,可造成鼠疫的传播和流行,为此有必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