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对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方式各种变异的显示,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信息。方法:收集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排除影响肺静脉疾病者共712例,其中男449例,女263例;年龄34~82岁,平均59.63岁。以原始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采用VR、MIP及MPR等后处理方法,观察并统计肺静脉开口数目、副肺静脉及肺静脉共同开口情况,进行分型,并对肺静脉共干、副肺静脉在性别及肺静脉变异左右侧别有无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静脉可分为4种类型,标准型最常见,共532例(74.7%);副肺静脉型85例(11.9%),其中左副肺静脉6例,右副肺静脉72例,最上肺静脉7例;肺静脉共同开口型86例(12.1%),其中左侧肺静脉共干76例,右侧肺静脉共干6例,双侧肺静脉共干4例;混合型9例(1.3%)。肺静脉的变异率为25.3%。副肺静脉发生率男性为14.3%,女性11.4%,肺静脉共干发生率男性14.0%,女性12.2%,以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静脉变异率左侧13.3%(95/712),右侧12.8%(91/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静脉的解剖变异较大,对肺静脉进行合理的分型,有助于肺静脉与左心房关系的解剖学评估,可为临床手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肺静脉解剖路线图。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炎症促衰老、炎症促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炎症与老年肿瘤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使从治疗炎症的角度来减低老年肿瘤的发病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的CT与超声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RCC,36例均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26例同时行超声检查.分析CRCC的CT平扫及动态扫描特点,并观察瘤体回声、包膜以及彩色血流超声表现.结果 肿瘤实性成分平扫呈略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9例、23例、4例分别于皮质期、实质期、延迟期强化程度最高.36例均表现为轻度强化.14例均匀强化,16例为不均匀强化,6例为周边强化.超声以低回声(18/26,69.2%)及中等实质回声(4/26,15.4%)为主,病灶内回声以不均匀多见(16/26,61.5%),包膜不明显,部分可见假包膜,大多侵犯局部肾包膜.瘤体中心及边缘以无明显血流(6/26,23.0%)或少量血流彩色为主(10/26,38.5%),部分富血供(8/26,30.8%),少数(2/26,7.7%)为中等血流分布.结论 CRCC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胰腺移植瘤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俗称“纳米刀”)、冷冻、射频术后的肿瘤凋亡、机体免疫反应及血管生成因子情况,观察不同微创技术对胰腺移植瘤的抗肿瘤效果.方法 兔胰腺移植瘤模型8只,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纳米刀治疗组、冷冻治疗组及射频治疗组,每组2只.动态观察治疗过程中新西兰大白兔的生命体征,于治疗后第1天全部处死,分离血浆及血清进行检测,H-E染色观察移植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HSP70和VEGF在胰腺癌移植瘤中的表达,Tun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各组实验兔术后均存活.肉眼观肿瘤边界清晰,触之质地较硬,各组治疗区域可见明显凝固性坏死改变.H-E染色显示治疗组坏死区域和正常区域边界清晰,以纳米刀组为著.各组坏死边缘区可见大量红细胞以及炎症细胞浸润,冷冻及射频术区仍可见部分存活细胞.Tunnel结果显示,射频治疗可以明显增加胰腺癌细胞凋亡.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血浆的Caspase-3、TNF-α及VEGF水平升高;术区Bcl-2及VEGF因子表达降低,HSP70表达升高.术后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仅纳米刀治疗后新西兰大白兔的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冷冻及射频组未见升高;肌钙蛋白、肝肾功能及血清淀粉酶未见异常.结论 纳米刀、冷冻、射频治疗兔胰腺移植瘤时,均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产生特异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及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兔胰腺移植瘤的生长,且治疗方法安全、有效.纳米刀在激发机体肿瘤免疫和保护周围重要脏器上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通过研究肝脏移植瘤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术后细胞凋亡情况,观察IRE技术对肝脏移植瘤的抗肿瘤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2只新西兰大白兔肝脏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IRE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治疗组对肝脏移植瘤给予IRE治疗,阴性对照组不予处理。治疗后第1d、3d、5d、7d、14d各处死2只,取血清进行肝肾功能、淀粉酶及肌酸激酶检测,ELISA方法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CTnI)、Caspase-3、TNF-α、VEGF因子水平。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HSP70和VEGF在肝脏移植瘤中的表达。[结果] 治疗过程中,新西兰大白兔出现脉冲式全身震颤,但可控。术后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新西兰大白兔除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升高外,血清淀粉酶、肝肾功能均正常。血浆ELISA结果显示IRE有效地增加机体Caspase-3、TNF-α的分泌,同时降低VEGF表达,而且CTnI水平未见明显异常升高。HE染色显示治疗组坏死区域和正常区域边界清晰,坏死边缘区可见大量红细胞以及炎症细胞浸润,治疗后14d治疗区边缘出现肿瘤再生迹象。TUNEL法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IRE治疗不同时间组可以明显增加肝脏移植瘤组织凋亡。免疫组化结果表明,IRE治疗能够降低Bcl-2以及VEGF的表达,同时增加HSP70在移植瘤中的表达,增强IRE的抗肿瘤效应。[结论] IRE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产生特异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及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肝脏肿瘤的生长,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动物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消融技术应用于治疗兔肌肉VX2移植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该技术应用于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兔肌肉VX2移植瘤模型(10只),随机分为IRE治疗组(8只)和对照组(2只,不予以IRE治疗)。分别于IRE治疗的当日处死对照组的兔子、治疗后第1、3、5和14天时分批处死IRE治疗组的兔子(每组2只),同时收集血浆和血清;肿瘤组织行HE染色,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肌肉VX2移植瘤中的表达情况;应用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情况;ELISA法检测血浆中caspase 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VEGF的分泌情况,以及血清中实验兔肝肾功能指标、肌酸激酶-MB同功酶(creatine kinase-MB isoenzyme,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Ⅰ,CTnⅠ)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IRE治疗组中治疗区域和正常组织区域边界清晰,IRE治疗后第3天时,移植瘤组织的边缘区可见大量红细胞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第14天时术区肌肉组织出现纤维化。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IRE能有效地增加兔子机体中caspase 3和TNF-α的分泌水平(P值均<0.01),而降低VEGF的分泌水平。同时IRE治疗后,能够降低术区肿瘤组织中Bcl-2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P值均<0.01),但HSP70的表达水平不一。TUNEL检测结果显示,IRE治疗组移植瘤组织中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术后实验兔的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以及CK-MB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CTnⅠ的水平未见升高。结论:IRE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产生特异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及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肌肉移植瘤的生长,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肌肉肿瘤局部治疗的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nab-paclitaxel combined with gemcitabine,AG)方案静脉化疗是进展期胰腺癌有效治疗方案之一,动脉灌注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therapy,TAC)具有增强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观察AG方案经TAC治疗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63例接受治疗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胰腺导管腺癌,其中Ⅲ期15例,Ⅳ期48例,所有患者接受经动脉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动脉灌注化疗用药方案为盐酸吉西他滨1 000 mg/m 2 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25 mg/m 2 ,灌注时间≥10 min,伴有肝转移者同时行供血动脉栓塞。结果:63例患者中,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可见胰腺肿瘤和肝转移灶动脉供血比例分别为66.67%和35.29%;接受治疗1次4例,2次6例,3次6例,4次及以上47例,治疗次数最多为9次,间隔时间为21~45 d。1年生存率为36.51%,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9.2个月,6个月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为44.44%,中位PFS(median PFS,mPFS)为4.7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KPS≥80、Ⅲ期与较长的生存期相关,接受多次动脉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是良好的生存预后相关因素。发生治疗相关的Ⅲ度及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3.17%)和血小板下降(4.76%),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乏力(6.35%)、恶心呕吐(9.52%)、腹泻(4.76%)和转氨酶升高(4.76%);17.46%和22.22%的患者出现发热及肝区疼痛栓塞综合征,所有不良反应经治疗后均好转,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经动脉灌注治疗进展期胰腺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不良反应与静脉给药相比有所减少,可有效地控制病情,使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艾塞那肽治疗前、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血清nesfatin-1水平和肝脏脂肪含量(LFC)的变化.方法 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对15例应用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艾塞那肽,随访8周,观察治疗前后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LFC和nesfatin-1水平的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定量测定LFC.结果 与基线水平比较,加用艾塞那肽后体质量、2hPG、HbA1c、收缩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FBG、HOMA-IR、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8周后nesfatin-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1.32±0.47 vs 0.92±0.62,P<0.05),LF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12.10(7.90% ~21.20%)%vs 7.60(5.30%~ 15.60%)%,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IR和BMI的下降为LFC下降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艾塞那肽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同时具有提高nesfatin-1水平及降低肝脏脂肪含量的作用,该药有望成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肉移植瘤纳米刀(IRE)、冷冻、射频消融术后的肿瘤凋亡、机体免疫及血管生成因子情况,观察不同微创技术对肌肉移植瘤的抗肿瘤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方法兔肌肉移植瘤模型8只,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纳米刀治疗组、冷冻治疗组及射频治疗组,每组2只。动态观察治疗过程中新西兰大白兔的生命体征以及治疗后并发症,术后24 h全部处死,分离血浆及血清检测,取瘤块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HSP70和VEGF在肌肉移植瘤中的表达,并运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肉眼观肿瘤表面血管丰富,触之质地软;各组术后治疗区域可见明显凝固性坏死改变,冷冻及射频术后临近肌肉组织充血水肿明显。HE染色显示纳米刀组治疗区域边界清晰,冷冻及射频术区仍可见部分存活细胞。Tunel结果显示纳米刀治疗组可以明显增加肿瘤细胞凋亡,各治疗组均可通过升高血浆Caspase-3水平及降低术区Bcl-2表达促进肿瘤组织凋亡,升高血浆TNF-α水平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同时促使血浆VEGF因子分泌短期内升高;肿瘤组织术区边缘HSP70及VEGF因子表达水平各组不一。术后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各组治疗后新西兰大白兔的肌酸激酶水平升高,CTnI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结论纳米刀、氩氦刀冷冻、射频均能够通过直接消融、诱导细胞凋亡、产生特异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来抑制兔肌肉移植瘤的生长,且治疗方法安全、有效。纳米刀在诱导细胞凋亡、周围重要脏器的保护及治疗时间短均有明显优势,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动物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服务利用情况,为当地老年人眼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城区、郊区各3个社区>60岁的白内障患者进行基线调查,并进行2年的追踪随访获取患者手 术情况信息。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 307例,2年后共追踪到 292例患者,已经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为 36例,占 12.33%; 与未选择手术的患者比较,选择手术的患者慢性病比例较低、完全自理情况较好、多为单眼白内障;“患者或老伴承担手术 费用”的比例较高、知道“白内障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眼病”的比例较高。结论: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服务利用与多种因素 有关,仍需通过健康宣教及其他举措,提升老年人白内障手术服务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