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估入院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联合对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293例患者,根据MPV及PDW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3组:低(MPV+PDW)组(n=2019);MPV+PDW异常组(即高MPV+低PDW或低MPV+高PDW,简称MPV+PDW异常组,n=333);高(MPV+PDW)组(n=1941)。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基线资料分析表明,与低(MPV+PDW)组患者相比,高(MPV+PDW)组患者合并糖尿病者更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更低,糖化血红蛋白更高,使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更低(P均<0.05)。与低(MPV+PDW)组比较,高(MPV+PDW)组患者心原性死亡率更高[17(0.9%)vs 5(0.2%),P=0.021],全因死亡发生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3%)vs 16(0.8%),P=0.298]。Kaplan-Meier分析表明,高(MPV+PDW)组患者心原性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别(log-rank P=0.02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接受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高(MPV+PDW)组患者的2年心原性死亡的发生风险显著高于低(MPV+PDW)组患者(HR=3.497,95%CI:1.155~10.586,P=0.027)。结论:在接受择期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高MPV高PDW与远期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早发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 探讨其与早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和远期不良事件的相关性, 以及其在早发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来源于PROMISE研究。PROMISE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 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确诊冠心病的患者18 701例。本研究纳入其中的早发冠心病患者3 861例, 根据LDL-C/HDL-C比值的中位数(2.4)将患者分为低LDL-C/HDL-C组(LDL-C/HDL-C≤2.4, n=1 867)和高LDL-C/HDL-C组(LDL-C/HDL-C>2.4, n=1 994)。收集基线资料, 并进行2年长期随访, 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 比较不同LDL-C/HDL-C水平早发冠心病患者之间的差异, 分析LDL-C/HDL-C比值与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MACCE的相关性。结果低LDL-C/HDL-C组年龄(48.5±6.5)岁, 男性1 154例(61.8%);高LDL-C/HDL-C组年龄(46.5±6...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临床危险因素评分,指导临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的5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血栓弹力图.将血栓弹力图最大凝块强度(TEG-MAADp》 >47 mm定义为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利用患者临床常用指标筛选与血小板高反应性相关的危险因素,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05的临床指标纳入血小板高反应性危险评分模型,依据比值比(OR)赋予相应分值.结果 547例患者中230例(42.05%)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TEG-MADP值高于非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56.16±6.57) mm vs (26.43±13.88)-mm,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75岁)、女性、合并糖尿病是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OR值权重赋予高龄(>75岁)3分,女性和合并糖尿病各赋2分,分值范围0~7分.依据得分将患者分为3组:0~2分组、3~5分组和6~7分组,结果显示3组间血小板反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分组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低于3~5分和6~7分组[(37.79±18.45) mm vs (50.04±15.91) mm vs (56.50±15.78)mm;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得分>2分能有效预测是否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曲线下面积为0.627,95%CI 0.579~0.675,P<0.001).结论 临床风险评分能帮助快速识别可能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患者,从而指导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入院收缩压升高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3-01至2013-12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的ACS患者5 826例(包括4 2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收缩压水平将患者分为收缩压正常组[100~139 mmHg(1 mmHg=0.133 kPa),n=4 323]和收缩压升高组(≥140 mmHg,n=1 503),参照同一标准,进一步将4 2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收缩压水平分为收缩压正常者(n=3 034)和收缩压升高者(n=1 227)。比较不同分组患者2年内全因死亡率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收缩压正常组相比,收缩压升高组年龄较大[(61±10)岁vs(57±10)岁,P0.001]、女性患者比例高(29.3%vs 21.6%,P0.001)、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史和脑血管病史)多,多支病变比例高(77.5%vs 71.0%,P0.001)。两组患者全因死亡、MACCE以及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收缩压正常组比较,收缩压升高组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1.3%vs 0.7%,P=0.048)和脑卒中(1.9%vs 1.2%,P=0.038)发生率增加。针对4 2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收缩压升高者的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收缩压正常者(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升高不是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既往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结论:ACS入院收缩压升高患者常伴随更多高危临床因素,但入院收缩压升高不是影响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延长双联抗血小板(DAPT)疗程与标准疗程相比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且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65岁、行DES置入且术后1年内未发生不良事件。根...  相似文献   
6.
在所有嵌压综合征中,腕管综合征的发病率最高。2007年2月-2008年12月,本院门诊就诊的疑为腕管综合征患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与神经电生理检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探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6月进行治疗的9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中,有3例手术前通过CT诊断,有5例在手术中被诊断,有1例在手术后的CT检测中被发现合并股骨颈骨折。3例患者采用逆行髓内针来固定股骨干,同时利用空心钉来固定股骨颈;5例患者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针固定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干骨折;1例患者采用将股骨干固定之后,再将股骨颈用2枚空心钉来固定。结果 9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患者均在手术后的6个月之内痊愈。结论对于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使用髓内针进行固定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果的差异。方法入选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并接受负荷及维持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其中氯吡格雷组131例,替格瑞洛组58例。术后24-48小时应用Verifynow检测残余血小板反应单位(PRU),并随访。结果189例患者中,高残余血小板反应(RPRU≥230)者51例,占比26.98%。氯吡格雷组平均血小板反应单位195.8(26~329)。替格瑞洛组平均血小板反应单位101.8(6~322)。替格瑞洛组高残余血小板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p0.0001)。30天及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MACCE事件、出血及卒中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服用负荷及维持剂量的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24小时后,仍有较大比例患者存在血小板抑制不充分,但替格瑞洛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对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11倾向性评分方法纳入198例行PCI术的SCAD患者按是否合并COPD分为2组:COPD组和非COPD组,每组99例。比较2组患者2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独立事件及以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的差异。对合并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OPD组(P<0.05)。高龄(OR=1.10,95%CI1.01~1.22,P=0.028)、血肌酐增高(OR=1.16,95%CI 1.02~1.31,P=0.025)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1.21,95%CI1.04~1.39,P=0.013)均是合并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COPD的冠心病患者有更多的危险因素,临床预后差于无COPD患者。  相似文献   
10.
探讨心理应激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相关性。方法以束缚为应激原建立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将4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应激1周组、应激2周组、应激4周组,在末次束缚应激24h后,眼眶取血分离血浆,以皮质醇放射免疫分析测定盒检测各组血清中的皮质醇含量;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的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结果 1)心理应激1周时小鼠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应激2周时皮质醇水平回落至对照组水平;至心理应激4周时,皮质醇水平回升,高于对照组(P<0.05),虽升高幅度无心理应激1周时大,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理应激1周时小鼠AM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理应激2周时AMH水平回升至对照组水平;至心理应激4周时,AMH水平有所下降,仍然低于对照组(P<0.05),虽下降幅度无心理应激1周时大,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表明:血清皮质醇的变化水平与血清AMH的变化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990,P<0.01)。结论心理应激可以导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