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BAFF)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HCs)临床治愈的效能。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8月我院诊治的IHCs 54例,给予Peg-IFN-α治疗48 w,再随访24 w。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BAFF,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治愈的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BAFF预测临床治愈的效能。结果 在72 w末,24例(44.4%)患者获得临床治愈,30例未获得临床治愈;治愈组与未治愈组基线血清BAFF水平分别为(670.9±105.9)pg/mL和(612.7±183.8)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 w和24 w时,治愈组血清BAFF水平分别为(805.8±197.6)pg/mL和(895.3±227.4)pg/mL,显著高于未治愈组【分别为(675.3±190.8)pg/mL和(724.4±218.0)pg/mL,P 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定量、HBV DNA<20 IU/mL、治疗12 w和24 w时血清BAFF水平是影响临床治愈的独立因素;ROC分析显示,以Peg-IFN-α治疗12 w时血清BAFF水平大于704.3 pg/mL为截断点,其预测治疗应答的AUC=0.722, 敏感度为79.2%,特异度为66.7%,以24 w时血清BAFF水平大于741.9 pg/mL为截断点,其预测治疗应答的AUC=0.725,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70.0%。结论 应用Peg-IFN-α治疗IHCs可获得约40%的应答率,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血清BAFF水平逐渐升高的患者可能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在普外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普外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CNP,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肛门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健康教育知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满意度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7.5%。结论:CNP有利于提高普外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血糖和总胆固醇(TC)水平对肝衰竭(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LF患者,根据入院时基线TC水平将患者分为TC≤1.0 mmol/L组(n=8)、1.0 mmol/L2.0 mmol/L组(n=49);排除10例糖尿病患者后,将96例LF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n=60)、高血糖组(n=12)和低血糖组(n=24);分别比较基线时患者血糖及TC的状态与其生存率的相关性。同时动态监测81例基线TC>1.0mmol/L的患者住院期间TC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LF预后的关系。结果 106例LF患者的病因以慢性HBV感染为主,占66.0%;慢性肝衰竭(CLF)占46.2%;基线低血糖患者生存率为41.7%,显著低于血糖正常患者的71.7%(P<0.01);血清TC≤1.0 mmol/L组、1.0 mmol/L2.0 mmol/L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2.5%、51.0%和75.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TC越低,生存率越低(P均<0.05);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的35例患者生存率为28.6%,显著低于呈上升趋势的46例患者的93.5% (P<0.05)。结论 LF患者出现血糖降低、TC≤2.0 mmol/L以及在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基线TC≤1.0 mmol/L的患者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4.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临床上使用的化疗药物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可以更好地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化疗不良反应,更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究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非肝移植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28 d和90 d存活情况进行分组(28 d:生存组164例,死亡组76例;90 d:生存组140例,死亡组100例)。收集患者发病诱因、肝功能指标、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出现的并发症等资料。计量资料用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根据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HBV-ACLF患者的诱因主要包括HBV自发激活(55.6%)、核苷类似物停药或耐药引起HBV激活(25.2%)等。依28 d存活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00、-6.015、-5.070、-5.103、-5.044、-7.430、-6.637,P值均<0.05);依90 d生存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胆固醇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05、-7.728、-3.335、-4.015、-6.053、-7.908、-6.655、-3.607,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Bil>260.20 mmol/L、PTA<24.8%、NLR>5.63、血钠<130.8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28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4.572(1.321~15.823)、8.934(3.026~26.374)、2.632(1.126~6.152)、27.467(6.113~123.423)、4.303(1.048~17.663)、3.453(1.614~7.387),P值均<0.05];TBil>260.20 mmol/L、PTA<25.5%、血钠<135.3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90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5.148(1.918~13.822)、15.718(5.161~47.866)、10.080(3.244~31.323)、11.157(2.580~48.254)、4.391(2.057~9.372),P值均<0.05]。240例患者中160例(66.7%)90 d内发生感染,其中细菌感染140例、病毒感染12例,真菌感染8例。160例出现感染的患者其90 d病死率显著高于无感染的患者(46.3%vs 32.5%,χ^2=6.720,P=0.010)。240例患者中176例28 d内出现腹水,44例出现胸腔积液,3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60例发生肝性脑病,1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2组间急性肾损伤、Ⅲ~Ⅳ度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088、29.811、7.797,P值均<0.05)。结论HBV-ACLF患者基线TBil、PTA、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是影响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BV激活引起的肝脏炎症坏死是ACLF的始动因素,而感染、急性肾损伤、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护士长是医院护理管理系统中最基层、最具体的领导者和指挥者,具有沟通信息及协调科室内外关系的桥梁作用,并担负着所属病房管理和专科护理业务技术的直接指导任务,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抗增殖蛋白1(prohibitin1,PHB1)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PHB1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EGFP-PHB1)和PHB1靶向siRNA质粒(shRNA-PHB1)转染人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诱导PHB1在人肝癌细胞中表达上调和下调,采用MTT、流式细胞学、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人肝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周期关键调控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高表达PHB1可阻滞HepG2和SMMC-7721细胞于G0/G1期[(67.28±2.94)%比(56.71±2.56)%,t=6.64,P=0.00;(69.48±3.82)%比(60.43±2.59)%,t=4.80,P=0.00],使S期比例下降[(14.74±1.45)%比(24.13±1.92)%,t=9.54,P=0.00;(13.73±1.26)%比(25.50±2.30)%,t=10.99,P=0.00],抑制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分子p53和p21CIP1mRNA和蛋白质水平显著升高,而Cyclin A2、Cyclin E1和CDK2 mRNA和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P0.01)。低表达PHB1可促使HepG2和SMMC-7721细胞趋于S期[(31.65±2.71)%比(24.68±1.28)%,t=5.69,P=0.00;(31.02±2.49)%比(25.88±2.40)%,t=3.64,P=0.005],促进细胞增殖;p53、p21CIP1、Cyclin A2、Cyclin E1、CDK2 mRNA和蛋白质水平与PHB1高表达时相反(P0.01)。结论高表达PHB1可以阻滞人肝癌细胞周期于G0/G1期,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53介导的G0/G1期相关细胞周期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9.
吴凤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3,(11):1387-138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叶酸和甲钴胺治疗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下降情况。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我院神经科收治急性脑梗死并高Hcy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与叶酸治疗,而观察组采用常规、叶酸与甲钴胺治疗,运用化学发光法与荧光偏振光法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浆Hcy进行测定,对2组差异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浆Hcy水平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叶酸和甲钴胺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效果,血浆Hcy水平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糖和总胆固醇(TC)水平对肝衰竭(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LF患者,根据入院时基线TC水平将患者分为TC≤1.0 mmol/L组(n=8)、1.0 mmol/LTC≤2.0 mmol/L组(n=49)和TC2.0 mmol/L组(n=49);排除10例糖尿病患者后,将96例LF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n=60)、高血糖组(n=12)和低血糖组(n=24);分别比较基线时患者血糖及TC的状态与其生存率的相关性。同时动态监测81例基线TC1.0mmol/L的患者住院期间TC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LF预后的关系。结果 106例LF患者的病因以慢性HBV感染为主,占66.0%;慢性肝衰竭(CLF)占46.2%;基线低血糖患者生存率为41.7%,显著低于血糖正常患者的71.7%(P0.01);血清TC≤1.0 mmol/L组、1.0 mmol/LTC≤2.0 mmol/L组和TC2.0 mmol/L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2.5%、51.0%和75.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TC越低,生存率越低(P均0.05);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的35例患者生存率为28.6%,显著低于呈上升趋势的46例患者的93.5%(P0.05)。结论 LF患者出现血糖降低、TC≤2.0 mmol/L以及在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基线TC≤1.0 mmol/L的患者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