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58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余于2014年3月25日入我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硬食时吞咽梗噎感,伴胸骨后隐痛,进食困难症状逐渐加重,进而只能进食流质,遂到当地医院就诊,行胃镜示:食管中下段低分化癌。食管造影和CT示食管中下段狭窄,管壁增厚,狭窄以上食管囊状扩张,积液。体格检查见体型消瘦,余未见阳性体征。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禁食待食管扩张、水肿明显减轻后于2014年4月15日在全麻下经左胸行“食管癌切除,淋巴结清扫,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左下胸导管结扎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中下段,上缘近气管隆突,肿瘤长约6 cm,与双侧纵隔胸膜粘连。术后病理提示肿瘤侵及食管外膜,贲门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癌,分期为pT3 N2 M0,Ⅲb期。患者术后第2天引流明显增多,为淡红色液,行乳糜试验结果阳性,考虑乳糜胸。予以禁食、深静脉营养支持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于术后第5天行全麻胸腔镜下右侧胸导管结扎术(图1),术前当天胃管注入20 mL橄榄油。术后当天晚上即有乳白色乳糜液引出,量约1000 mL,此后继续保守治疗,加强静脉营养,补充血浆、白蛋白等。每天胸腔引流量仍有约1000 mL。18 d后予以注射用生长抑素3 mg/d持续静脉泵注,第2天引流量明显减少,逐天减少至200 mL以下,恢复低脂饮食,用药第11天停药,观察3 d引流量100 mL以下(图2),复查胸部X线片疗效满意,拔管出院,随访4个月,未再复发乳糜胸。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鞘氨醇激酶1(Sphk1)在糖尿病性心肌病(DCM)大鼠中的自噬作用,为DCM的防治寻求新的靶点。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0只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DCM组(n=10)。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70mg/kg建立DCM大鼠模型。每2周观察大鼠体重、空腹血糖,8周后,检测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取心脏组织,行HE染色观察心脏形态。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phk1、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表达水平。结果:造模8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CM组体重[(351±27)g比(198±11)g]显著降低,血糖[(6.84±0.93)mmol/L比(32.45±4.27)mmol/L]显著升高(P均=0.001);LVEDd[(7.12±0.36)mm比(6.46±0.28)mm]显著减小、LVESd[(3.39±0.14)mm比(3.72±0.25)mm]显著增加,LVEF值[(82.69±3.37)%比(62.50±3.08)%]显著降低(P<0.05或<0.01);Sphk1[(0.30±0.02)比(1.12±0.20)]、LC3II/LC3I[(0.44±0.05)比(1.03±0.14)]、Beclin 1[(0.35±0.08)比(0.73±0.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0.01)。HE染色可见心肌细胞增生肥大、排列紊乱。结论:Sphk1通过自噬促使大鼠的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穿透伤的快速诊断和救治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1993年5月至2010年5月救治15例心脏穿透伤患者,男13例,女2例;年龄17~40岁,平均年龄25岁。均为锐器伤,伤后至就诊时间20~120 min。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闷,不能平卧,低血压,脉压差小,心音遥远,颈静脉怒张,上腔静脉引流区域广泛瘀血。床旁B超示:心包积液5例;CT检查示:心包积液1例;其余患者均未做辅助检查。临床分型为亚临床型4例,心脏压塞型4例,失血性休克型5例,濒死型2例。除2例濒死型患者在急诊科开胸探查外,其余患者均送手术室。全身麻醉后经第4或第5肋间进胸探查,进胸后如发现心脏有破口或心包张力大呈紫蓝色,即可确定有心脏损伤,剪开心包,迅速找到破口,予以修补;如胸腔出血〉1 000 ml予以回输;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保护肾、脑功能。结果全组生存13例,1例为多发伤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2例,1例为濒死型,另1例为失血性休克型。平均住院时间17 d(9~88 d)。随访11例,随访3个月~8年。13例生存患者心功能良好,无后遗症。结论根据伤口的部位,临床表现,快速作出诊断并及时手术,是提高心脏穿透伤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高频超声在肢体外周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洪  肖丽达  古琳若  张广俊 《海南医学》2007,18(8):13-14,40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肢体外周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高频超声检查30例正常肢体外周神经和32例肢体外周神经病变患者,其中肢体外周神经损伤25例,肢体外周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膜瘤4例.结果 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正常外周神经声像图,高频超声对肢体外周神经病变诊断总符合率为90.6%(29/32),并总结肢体各类型外周神经损伤及神经纤维瘤,神经鞘膜瘤声像图特点.结论 高频超声可作为外周神经损伤和肿瘤首选的检查方法,对临床治疗和选择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高频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征及高频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查过程中高低频探头交换使用,运用探头加压法在右下腹麦氏点阑尾区多切面扫查,全部病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结果 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符合率:高频为88.66%,低频为68.46%.结论 高频超声对急性阑尾炎显示率明显高于低频超声,并可判断炎症病变的进展程度,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客观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s,PAVF)为肺动静脉畸形的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报告1例囊瘤破裂自发性血胸的PAVF,旨在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为减少PAVF漏诊、误诊做参考。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3岁,于2019年6月16日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主诉为左侧胸痛伴呼吸困难1 d。急诊胸部X片检查示:左下肺感染可能;左下肺团块状高密度影,可疑占位。进一步的胸部CT检查示:左肺下叶前基底段占位,性质待定;左侧胸腔中量积液并局部肺不张,积液内高密度影,不除外凝血块可能(图1)。B超定位进一步证实左侧中量胸腔积液。患者胸痛呈持续性,局限固定,伴胸闷气促,为进一步诊治收入胸外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B超声像特点及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的B超声像特点,并与手术对照。结果 96例子宫腺肌病B超声像特点为子宫增大、形态改变、子宫肌层厚度不均、内膜线偏移和宫肌层回声异常。超声所见肌层异常回声部位与手术所见病灶部位基本一致。结论超声检查可为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结合 B超声像特点和临床病史,有利于提高子宫腺肌病诊断的准确率,且有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创伤性假性肺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创伤性假性肺囊肿(TPPC)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0年7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19例TPP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12~49岁。所有患者均经胸部CT扫描确诊,确诊时间为伤后1~26 d。单发性TPPC 7例,多发性12例;右肺上叶7例,右肺下叶2例,左肺上叶2例,左肺下叶3例,右肺多叶多发性3例,双肺多发性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其中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8例,在CT引导下行TPPC穿刺抽液、抽气/和置管引流术4例次。结果 1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9例,平均随访时间4.7(1~15)个月。随访期间复查胸部CT或X线片示:TPPC均吸收,平均吸收时间4.0(0.5~12.0)个月。结论随着CT的普及,TPPC的发现率会逐渐增加。对该病的诊断不难,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无需特殊治疗,对TPPC行穿刺抽吸/置管引流可能有利于病灶吸收,预后好。  相似文献   
10.
双孔法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孔法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5年2月~2010年5月对25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施行双孔法VATS,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麻后健侧侧卧位,腋下垫枕,选择腋中线第7肋间做一约长约1.5 cm观察孔,选择第3或第4肋间腋中、前线间的胸大肌外侧缘做一2 cm操作孔。单肺通气,于观察孔进10 mm30°或0°胸腔镜,通过操作孔探查、使用内镜切割缝合器(Endo-GIA)行肺大疱切除或丝线结扎,胸膜摩擦固定术。结果 25例均在两孔下完成VATS,手术时间15~40 min,平均25 min。术中出血10~20 ml,平均16ml。术后住院时间3~8 d,平均5 d。23例随访3个月~5年,平均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双孔法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切实可行,能达到三孔法一样的腔内操作,疗效可靠,可进一步减少创伤,美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