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95例患者103例次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特征,感染并发症情况,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感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1例留置导管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出口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例),占10.7%,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4.5次/1 000导管日.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增加,发生导管感染的危险性呈线性增加趋势.未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置管部位、白蛋白水平、免疫抑制剂使用与感染相关.结论临时性血液透析导管感染的发生率高.发生导管感染的危险性随导管留置时间呈线性增加趋势.需早期发现感染并积极正规治疗.  相似文献   
2.
霉酚酸酯是一种选择性作用于淋巴细胞的新型免疫抑制剂,本文综述了其药理作用及其在狼疮性肾炎动物模型及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老年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高频B超检测41例老年血透患者临床功能正常的AVF并发症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记录临床及生化数据,按狭窄和血栓有无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并发症产生的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VF临床功能正常的老年血透患者隐匿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9.02%。并发症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供血桡动脉内径(P=0.015)、血流量(P=0.015)、桡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0.038)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阻力指数(P=0.009)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血浆前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血磷水平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血磷水平(P=0.017)是AVF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低前白蛋白(P=0.020)和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24)是保护因素。结论老年血透患者临床功能正常的AVF中存在较高比例的隐匿性并发症,供血桡动脉的血管病变是AVF并发症发生及通路失功的重要影响因素。高磷血症的纠正、营养不良和脂质紊乱的改善、良好的血压控制,对降低AVF并发症发生、延长通路存活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超声检测血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超声检测维持性血透(MHD)患者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影响因素。方法75例MHD患者。采用高频B超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记录临床及生化数据,按斑块有无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斑块产生的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MHD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49.33%。好发于颈总动脉窦部及主干。与斑块阴性组患者相比,阳性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增大(P=0.01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厚(P〈0.001)。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提示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ed)明显降低(P=0.001),阻力指数(RI)明显升高(P=0.004),搏动指数(PI)升高(P=0.037),剪切率(SR)降低(P=0.023)。两组年龄、收缩压、血浆前白蛋白、血磷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斑块阳性组的KT/V值低于阴性组(P=0.02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收缩压(β=0.097,P=0.037)和高血磷水平(β=2.800,P=0.049)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与高收缩压和高血磷密切相关,其血流动力学基础特征在于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血流流速减慢,剪切应力降低。  相似文献   
5.
葡萄糖转运蛋白 1 (GLUT1 )是系膜细胞上主要的葡萄糖转运子 ,是糖尿病肾病时或高糖下系膜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关键。本文综述了GLUT1表达增强时系膜细胞的功能改变、调节其表达或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常用抑制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霉酚酸酯 (MMF)对狼疮性肾炎 (LN)肾脏慢性化病变的影响。  方法 :9例LN患者采用MMF联合中小剂量激素疗法。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肾内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表达。 结果 :MMF治疗 6个月后 ,LN患者的蛋白尿、自身抗体等临床指标均获得明显改善 ,肾组织慢性化指数治疗前后改变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患者肾小球内α SMA的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5 ) ,而肾小管间质中α SMA和肾内TGF β1的表达治疗后有部分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肾间质血管上α SMA的表达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 :MMF治疗 6个月后 ,患者肾内α SMA和TGF β1的表达部分下降 ,可能是肾脏慢性化病变无明显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甲状旁腺全切除 部分前臂自体移植术(PTX FAT)对伴有重度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维持性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影响。方法取复旦大学华山医院2001~2005年22例伴有重度SHPT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PTX组11例,非PTX组11例。观察术前、术后第3、6、12个月时患者的iPTH、贫血、铁代谢、营养、透析充分性指标,同时记录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干体重、超滤量等数据。结果PTX组患者术后血清iPTH迅速下降,从第3个月起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贫血逐步改善,至术后第12个月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及P<0.05),与非PTX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自第6个月起较术前明显减少,与非PTX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在术后12个月时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前白蛋白水平自术后第6个月时也明显升高(P<0.01)。与非PTX组相比铁蛋白、C反应蛋白、透析充分性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SHPT血液透析患者在PTX FAT术后可迅速降低iPTH水平并显著改善肾性贫血、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其作用可能部分与功能性缺铁及营养状况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院内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况;探讨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分级与AKI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观察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期间发生的AKI患者。在诊断AKI的24 h内进行营养评估,包括SGA评分、人体学测量和血清学营养指标。主要终点事件为90 d全因死亡。使用Cox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分析SGA分级与AKI患者90 d全因死亡率的关系,并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90 d生存分析。 结果 共 170例AKI患者入选。院内AKI患者中,营养正常(SGA评分A级)、中度营养不良(SGA评分B级)和重度营养不良(SGA评分C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25.3%、51.8%和22.9%。3组的90 d全因死亡率分别为9.8%、34.9%和56.8%。经Cox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SGA评分差(B级和C级)患者的90 d全因死亡的风险比(HR)为SGA评分A级的4.0倍(95%CI 1.42~11.22,P = 0.008)。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SGA分级越差,累积生存率越低(log-rank检验,P < 0.01)。 结论 SGA评分是AKI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KI患者及时进行SGA营养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血清营养学指标对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患者的预后,特别是早期死亡和晚期死亡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华山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KI的成人患者194例。AKI诊断标准为RIFLE分期中的Scr标准,除外肾后梗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及血管炎引起的AKI。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用人体测量、血清营养指标及主观全面评价法(SGA)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根据存活时间是否超过28 d,将入选患者分为存活组129例(存活>28 d)与死亡组59例(存活≤28 d)。进一步将死亡组分为早期死亡组(存活≤7 d)和晚期死亡组(存活8~28 d)两个亚组。观察各项营养指标对AK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人体测量、血清营养指标及SGA结果显示,高比例的AKI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SGA、血清前白蛋白及胆固醇、外周血总淋巴细胞计数(TLC)、Maastricht指数(MI)在早期死亡组、晚期死亡组和存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死亡组前白蛋白及胆固醇显著低于存活组和晚期死亡组(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透析、机械通气、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清胆红素和Glasgow昏迷评分(GCS)后,SGA及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仍与早期死亡相关。以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预测早期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1、0.736和0.603,前白蛋白的AUC显著大于白蛋白及胆固醇(均P < 0.05)。 结论 低水平前白蛋白、白蛋白和胆固醇可独立预测住院期间发生AKI患者的早期死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透(MH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75例MHD患者为MHD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高频B超检测其颈动脉IMT值,并记录各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数据。MHD组按IMT值分为正常、异常和增厚3个亚组。对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IMT的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HD组患者颈动脉IMT值明显大于对照组[(1.03±0.42)比(0.63±0.11)mm,P<0.01]。IMT增厚组年龄、收缩压、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血磷水平与IMT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MT异常组的收缩压、血磷水平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Model1)结果显示,MHD患者颈动脉IMT与年龄(r=0.247,P=0.032)、收缩压(r=0.758,P<0.01)、血磷(r=0.604,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白蛋白(r=-0.292,P=0.011)、前白蛋白(r=-0.681,P<0.01)呈显著负相关。经控制年龄因素后的偏相关分析(Model2)结果与Model1结果一致。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收缩压(B=0.446,P<0.01)、低前白蛋白(β=-0.336,P<0.01)和高血磷(β=0.248,P=0.01)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HD患者颈动脉IMT明显增厚。高收缩压、低前白蛋白及高血磷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能与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