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中、高浓度臭氧注入猪正常椎间盘后不同时间段髓核组织的变化,探索既高效又安全的臭氧浓度,为临床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小型猪10只,于透视下用21G Chiba针刺入猪腰椎间盘中心部,经穿刺针注入臭氧3 ml,重复3次,在椎间孔处注入5 ml于椎旁组织内。其中L5~6,L4~5,L3~4和L2~3分别注入臭氧浓度为90μg/ml,60μg/ml,30μg/ml及无菌空气,L6~S1不进行任何干预,为空白对照。分别在注射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后处死动物各2只,在相同时间点进行CT及MR检查。处死后取出椎间盘及椎旁肌肉标本,作大体和光镜下观察,对髓核氧化及退变程度进行量化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内髓核氧化及退变程度评分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臭氧浓度越高,增高趋势越明显。术后MRI随访1个月时高浓度组髓核信号T2加权开始减低,其他组不明显。术后2个月注射组所有椎间盘信号均减低,臭氧浓度越高,信号减低越明显。光镜下1天出现髄核细胞的肿胀变性,1周髄核细胞出现与注射浓度正相关的体积缩小和基质含量减少,此后胶原纤维增生,逐渐取代髄核组织,在3个月时,高浓度组髄核干涸的程度,继发纤维化均较中、低浓度组高,并且出现相邻椎体骨性融合。中、高浓度椎旁肌肉注射1周时出现肌纤维肿胀变性及间质黏液变性。结论臭氧浓度越高,髄核的干涸效果越明显,椎间盘退行性变也越明显。高浓度臭氧盘内注射,3个月后椎间盘退变严重,不宜进行临床应用,椎旁肌肉内不宜注射中、高浓度臭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异烟肼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方法和体内外释药特性.方法用复乳法制备异烟肼聚乳酸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包封率、载药率;用溶出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体外释药特性.观测第3、6、9、12、15、18、25、32、39、42、49、56天的释药情况,并计算其日均释药率、累计释药率将异烟肼聚乳酸微球、异烟肼(INH)分别置入24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左右股骨粗隆间髓腔内,测定微球在体内3、7、14、28、42、56d时的释药情况;实验组将第42、49、56天时的异烟肼聚乳酸微球洗涤液(空白组用磷酸缓冲液)与结核菌、钛块一起共同培养7d,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核菌生长情况.结果异烟肼聚乳酸微球呈比较完整的球形且分散性好,无明显聚集现象;微球平均直径为59.4±2.9μm,包封率为(67.51±0.57)%,载药率为(32.82±0.65)%.体外释药结果显示,最初14d累计释药达3.784±0.359mg,约占总量的30%,日平均释药0.270±0.024mg;随后42d累计释药5.328±0.203mg,约占总量的50%,日平均释药0.126±0.013mg,第56天时释药0.032±0.009mg.体内释药实验显示,3d时右侧股骨粗隆间骨质内INH浓度明显高于左侧(P<0.01);7~56d右侧INH浓度明显降低并低于左侧(P<0.01);7~56d左侧股骨粗隆间骨质内INH浓度持续在20±g/s以上.空白组钛块表面有大量结核菌生长,实验组钛块表面几乎无结核菌生长.结论异烟肼聚乳酸微球具有缓慢释放药物的特性.可以作为持久抗结核治疗的缓释体置入骨结核病灶清除术后病灶局部.  相似文献   
3.
13例舌血管瘤的电化学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化学疗法对舌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采用电化学治疗舌血管瘤13例。治疗电压5—8V,电流50—80mA,参考治疗电量50—80C/cm^3瘤体。治疗中观察瘤体变化,瘤体固缩变硬时治疗结束。结果:13例患者术后均随访0.5a以上。13例中完全治愈6例、部分治愈6例,有效率92、3%。结论:电化学治疗舌血管瘤是目前一项新的治疗方法,其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操作方便,易于为患者接受,是治疗舌血管瘤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9例患者经MRI检查确诊,全部采取手术摘除治疗.结果随访9例,时间8月~5年,平均2.8年,手术摘除治疗骶管内囊肿的疗效满意,随访中未发现囊肿复发和神经损伤再加重.结论骶管内囊肿是相对常见的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与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大的相似处,易误诊;本病最好的诊断方法是行腰骶椎MRI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囊肿壁为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并制定对策。方法检索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相关文献,统计内固定失效的例数。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6-07—2011-06采用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68例,统计内固定术后2年的内固定失效例数。结果纳入相关文献34篇,总例数3 369例,内固定失效65例。本院268例中内固定失效4例。结论导致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康复计划是预防内固定失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分割放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对疼痛和体力状况的影响。方法对68例恶性肿瘤骨转移住院患者应用6 MV X线,采用三种不同的剂量分割照射:常规分割(40 Gy/20次/28 d)、加速分割(30 Gy/10次/14 d)、低分割(20~30 Gy/4~6次/12 d)。评价治疗结束后止痛效果和治疗2周体力状况ECOG改善情况。结果常规分割、加速分割与低分割三种不同的模式照射对止痛的总有效率为90.1%、96.4%8、8.9%。三种模式对ECOG评分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0.1%8、5.7%8、3.3%;三种模式间比较止痛和ECOG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分割、加速分割与低分割三种模式对骨转移癌疼痛的止痛和ECOG评分改善相似。如无特殊要求,加速分割照射由于照射疗程短、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再次干预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月20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变特征及再次干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和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14例,急性下肢缺血3例,静息痛3例.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中位数0.43 (0~0.72),间歇性跛行距离(238.50±76.80)m.20例患者中65% (13/20)合并2型糖尿病,45%合并高血压(9/20),25%合并高脂血症(5/20).70% (14/20)为TASCII C/D级病变.再次干预治疗的方法分别为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4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stent,PTA+S)9例、大隐静脉/人工血管旁路术(bypass)3例、斑块旋切治疗(SilverHawk)4例.随访患者14例,平均随访6m (2~18 m).围手术期未出现死亡、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无截肢发生.术后ABI中位数0.69 (0.5~0.85),与术前AB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跛行距离(835.00±217.80)m,(P<0.01),术后6m随访时,42.86%患者(6/14)再次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再次干预治疗可以在近期明显改善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下肢缺血症状,但仍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第一产程潜伏期分娩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足月产妇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6例,其中A组未实施镇痛,B组于第一产程潜伏期行分娩镇痛(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C组于第一产程活跃期行分娩镇痛。观察三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镇痛前后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镇痛后5、10、30 min时VAS评分分别为(5.01±0.61)分、(2.30±0.32)分和(1.65±0.21)分,均显著低于镇痛前( t=6.59、9.62、10.73,均P<0.05)和A组( t=6.76、9.80、11.02,均P<0.05);C组镇痛后5、10、30 min时VAS评分分别为(4.92±0.57)分、(2.34±0.30)分和(1.61±0.23)分,均显著低于镇痛前(t=9.72、9.55、10.91,均P<0.05)和A组(t=6.88、9.73、11.30,均P<0.05);B组与C组镇痛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22、2.08、1.99,均P>0.05);B组和C组第一产程分别为(327.43±31.02)min和(335.62±30.18)min,均较A组显著减少(t =7.21、6.90,均P<0.05);B组和C 组自然分娩率分别为80.77%和84.62%,均显著高于A组的57.69%(χ2=8.43、8.81,均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23、2.23,均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第一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均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有效减轻产妇分娩疼痛,提高自然分娩率,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