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耳鼻喉科低年资护士培养中实施基于CIPP评估模型构建的专科护士培养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耳鼻喉医院2018年4月—2020年5月接受培训的80名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4月—2019年3月接受传统培训的40名护士分为对照组,2019年4月—2020年5月接受基于CIPP评估模型构建的专科护士培养方案培训的40名护士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士耳鼻喉科核心能力及培训合格率。结果培训后观察组护士核心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培训合格率为92.50%(37/40),对照组合格率为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IPP评估模型构建的专科护士培养方案,可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继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使医院长久发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关节角(facet joint angle,FJA)与腰椎经皮置钉手术中发生关节突破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腰椎骨折或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后路经皮置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第2天予以腰椎X线片和CT检查,观察置钉手术对关节突关节的破坏情况;同时测量置钉椎弓根平面的FJA角度,探讨FJA角度与关节突关节破坏的相关性。结果 (1)本组共经皮置入321枚椎弓根钉,置钉过程中,222枚(69.16%)的关节突关节破坏等级为0级,即未出现破坏;另99枚(30.84%)置钉过程中出现破坏,其中60(18.69%)枚为1级,27枚(8.41%)为2级,12枚(3.74%)为3级。(2)以关节突关节破坏与否作为自变量,则破坏组的FJA平均值为(40.73±11.50)°,显著高于未破坏组的(33.14±1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以FJA值为自变量,则FJA≤35°组的置钉破坏率仅为20.2%,显著低于FJA35°组的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FJA值和关节突关节破坏等级进行Spearman分析,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r=0.29,P0.05);将L1-L5节段的FJA值与关节突关节破坏率进行Spearman分析,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r=0.08,P0.05)。结论关节突关节损伤是腰椎后路经皮置钉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而置钉椎弓根平面的FJA值大小可显著影响其发生情况,且与关节突关节破坏的等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岛状皮瓣在小腿中下段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6月-2020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31例小腿中下段皮肤缺损患者行胫后动脉穿支岛状皮瓣修复,缺损面积3 cm×4 cm~13 cm×15 cm,切取皮瓣面积4 cm×5 cm~14 cm×16 cm,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本研究中术后28例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成活率90.32%,余3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Ⅱ期愈合。供区感染1例,对症处理后治愈,余30例均愈合良好。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随访结果皮瓣血运良好,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质地柔软,厚薄适中,外形无臃肿,供区无明显瘢痕挛缩,患肢功能均在8个月内恢复。结论:胫后动脉穿支岛状皮瓣,供血稳定,质地良好成活率高,且不牺牲胫后动脉主干、小腿深筋膜等组织,利于患肢功能恢复,是修复小腿中下段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同时手术操作简单,适应证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窍化瘀方与针刺联合西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2月新乐市某医院收治的2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通窍化瘀方与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9.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窍化瘀方与针刺联合西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青蒿治疗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中筛选出青蒿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中寻找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靶点,将青蒿作用靶点与AML相关靶点取交集,筛选出青蒿治疗AML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青蒿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选出关键化合物。通过String平台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选出关键靶点。通过DAVID在线分析平台,对靶点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从青蒿中筛选获得22个有效活性成分,104个作用靶点,与AML有关的作用靶点94个,关键靶点14个,通路涉及免疫调节、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等,这些作用通路可能是青蒿防治AML的活性途径。结论初步研究了青蒿治疗AML的作用机制,青蒿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可以通过多个靶点、多条通路来发挥治疗AML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B)是一种因染色体基因突变引起的非遗传性、骨发育障碍性疾病~([1]),为良性的纤维性肿瘤,其在骨骼良性肿瘤中占5%~10%~([2])。该病发病严重程度不一,治疗方式亦有差异,笔者拟回顾性分析1例累及股骨头、股骨颈、股骨近段的FDB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治疗过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第一产程潜伏期分娩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足月产妇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6例,其中A组未实施镇痛,B组于第一产程潜伏期行分娩镇痛(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C组于第一产程活跃期行分娩镇痛。观察三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镇痛前后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镇痛后5、10、30 min时VAS评分分别为(5.01±0.61)分、(2.30±0.32)分和(1.65±0.21)分,均显著低于镇痛前( t=6.59、9.62、10.73,均P<0.05)和A组( t=6.76、9.80、11.02,均P<0.05);C组镇痛后5、10、30 min时VAS评分分别为(4.92±0.57)分、(2.34±0.30)分和(1.61±0.23)分,均显著低于镇痛前(t=9.72、9.55、10.91,均P<0.05)和A组(t=6.88、9.73、11.30,均P<0.05);B组与C组镇痛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22、2.08、1.99,均P>0.05);B组和C组第一产程分别为(327.43±31.02)min和(335.62±30.18)min,均较A组显著减少(t =7.21、6.90,均P<0.05);B组和C 组自然分娩率分别为80.77%和84.62%,均显著高于A组的57.69%(χ2=8.43、8.81,均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23、2.23,均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第一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均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有效减轻产妇分娩疼痛,提高自然分娩率,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再次干预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月20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变特征及再次干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和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14例,急性下肢缺血3例,静息痛3例.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中位数0.43 (0~0.72),间歇性跛行距离(238.50±76.80)m.20例患者中65% (13/20)合并2型糖尿病,45%合并高血压(9/20),25%合并高脂血症(5/20).70% (14/20)为TASCII C/D级病变.再次干预治疗的方法分别为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4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stent,PTA+S)9例、大隐静脉/人工血管旁路术(bypass)3例、斑块旋切治疗(SilverHawk)4例.随访患者14例,平均随访6m (2~18 m).围手术期未出现死亡、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无截肢发生.术后ABI中位数0.69 (0.5~0.85),与术前AB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跛行距离(835.00±217.80)m,(P<0.01),术后6m随访时,42.86%患者(6/14)再次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再次干预治疗可以在近期明显改善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下肢缺血症状,但仍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并制定对策。方法检索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相关文献,统计内固定失效的例数。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6-07—2011-06采用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68例,统计内固定术后2年的内固定失效例数。结果纳入相关文献34篇,总例数3 369例,内固定失效65例。本院268例中内固定失效4例。结论导致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康复计划是预防内固定失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